来源:上汽通用五菱官方在告别2020年的同时,“爆款制造机”五菱再度被“封神”。1月4日,五菱交出2020年的成绩单。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销量突破160万大关,累计销量达1,600,057辆,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其中,在160万辆的成绩单里,被外界奉为“神车”的五菱品牌贡献了117.75万辆,成为不折不扣的销量担当。而在岁末年尾,五菱全球银标首款车型五菱凯捷在上市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销量达22524辆,...[详细]
2020年收官之际,东风本田宣布年度销量超85万台,并且相比2019年还增长了6%。这个增长率在往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放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就颇有点苦尽甘来的味道了。对于东风本田来说尤其如此。将时间拉回到2020年2月,那个时候恐怕没人会料想到身处疫情风暴中心、三座工厂都在武汉的东风本田,能在2020收官之时交出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毕竟在疫情期间,东风本田一度停工停产50天,日损失5亿,在17年历史上甚至首次出现2月整...[详细]
发力乘用车多年,还是难有成效。江铃汽车发布2020年12月产、销快讯数据,公司2020年12月销量为38,202辆,同比增长9.96%;2020年累计销量331,098辆,同比增长14.15%。其中,轻型客车与卡车的销量占比超过五成,SUV成为唯一下滑的板块。对于江铃汽车商用车板块向好,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表示,与商用车大环境有关。而且他指出,从物流需求增长、超载查处以及卡车国六换购等方面,商用车未来仍将维持增长,这意味着江铃商用车前景较...[详细]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随着零部件供应链国产化率的提升,或将再次触发特斯拉的降价机制,从而“以价换量”,冲击全新的交付目标。今天,上海迎来了近些年最冷的日子,体感温度甚至达到了零下8摄氏度,令所有上班路上的“打工人”苦不堪言。但是相信此刻所有特斯拉门店销售人员的内心,却异常火热。元旦假期,国产Model Y突然入局,远低于用户预期的售价致使该车型开启预订后迅速热销,整个假期积攒订单数轻松过万。与此同时,特斯拉...[详细]
领克汽车公布2020年度销量,累计销量突破17万。1月7日,领克汽车公布了2020年12月销量。数据显示,领克12月实现月销量24853台,同比增长约130%,环比增长约9%。2020年1-12月,领克实现销量175456台,同比增长约37%。资料还显示,领克品牌累计销量达429948台。领克品牌官方表示,领克自创立之初就以“用户”作为所有决策的先导,始终坚持以用户思维驱动技术、产品、品牌建设、用户服务以及创新营销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打造了品牌的独...[详细]
该公司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增幅高达48.5%。当地时间周二,大众集团旗下豪车汽车制造商宾利表示,该公司去年创下销量新高,而行业整体则在努力应对因新冠疫情而导致的巨额损失。尽管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宾利在英国的工厂关闭了七周,随后9周的产量只有正常产量的一半,但是其在2020年仍创下11206辆汽车的销售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2019年的销量为11006辆汽车。就地区而言,去年宾利在美洲地区的销量增长了4.2%,仍是宾利的...[详细]
“强者恒强、弱者愈弱。”2020年车圈“马太效应”越发明显。相比长安、长城、蔚来、理想等车企销量、市值一路向好,诸多华晨、众泰等企业却是危机四伏。转眼2021年来到,有些车企已然止步;有些还在车海挣扎求生;有些则仿佛没有来过……它们“黯然退出”2020年4月,东风集团突然发布公告称,鉴于国内汽车市场下滑及东风雷诺的经营状况,东风集团和雷诺集团拟对东风雷诺进行重组。燃油车领域,雷诺拟将50%的股份转让给东风汽车集团...[详细]
当月,意大利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注册量分别同比大涨754%和809%。...[详细]
2021年1月7日下午,上汽集团公布2020年12月份产销快报。数据显示,上汽集团12月销量为74.67万辆,同比微增7.01%,环比11月增长11.95%。至此,2020年全年上汽集团累计销售560万辆,较2019年623.8万辆总销量仍有10.22%的跌幅。分品牌来看,上汽大众是上汽集团12月份中唯一仍处于销量负增长的国内乘用车品牌,且跌幅达32.7%,单月累计销售15.75万辆,全年累计销售150.55万辆,较2019年下滑24.79%。究其原因,除了疫情、芯片缺供等共性...[详细]
1月7日,长安汽车发布了2020年全年产销情况。数据显示,去年长安汽车集团共计销售新车2,003,663辆,相较于2019年同期的1,757,916辆,增长14%,自主和合资版块去年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增长。其中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2020年总销量为1,503,605辆,同比增长12.9%。具体到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方面,2020年共计实现销量978,398辆,同比增长20.6%,主要的销量贡献点是CS75、逸动以及新推出的UNI-T。合资板块,长安福特去年在探险者、飞行家...[详细]
谁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打败特斯拉Model 3的不是蔚来ES6,也不是小鹏P7,而是五菱宏光MINI EV。12月24日,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联合多家机构在北京发布《中国小型纯电动乘用车出行大数据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在五菱MINI EV等产品的带动下,小型纯电动乘用车的年平均市场份额达40%左右,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从政策引导到消费驱动的现象级产品。“小型电动汽车非常符合当下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尤...[详细]
通用汽车2020年在华销量超290万辆。1月6日,通用汽车发布在华销量数据,零售销量逾290万辆。其中,第四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4.1%。通用汽车表示,公司业务在第一季度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第二季度起逐步复苏,其中 SUV、MPV及豪华车等细分市场表现较为强劲。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柏历(Julian Blissett)表示:“我们对2021年的前景及中国汽车市场的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具体到各大品牌,凯迪拉克2020年销量逾2...[详细]
广汽本田公布12月销量数据。1月6日,财经网汽车从官方获悉,12月,广汽本田累计发车81,281辆,同比增长28.8%,终端销量98,037辆,同比增45.7%,全年实现累计发车804,100辆,同比增长4.3%,终端销量808,938辆,同比增长5.7%。广州本田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系统进一步扩大搭载范围。广汽本田率先将这套系统搭载在A0级小车——飞度。同时,网联科技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系统进化至2.0,多款车型如新款冠道(AVANCIER)升级...[详细]
广汽丰田2020年销量为765,008万辆,同比增长12%。1月6日,广汽丰田发布全年销量数据,为765,008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12月销量为72,159辆,同比增长25%,这是其连续9个月实现双位数正增长。广汽丰田表示,未来两年,将以年产销100万辆为目标。TNGA家族车型全年销量544,818辆,占广汽丰田总体销量比例71%,同比增长42%。再看SUV家族,汉兰达、威兰达、C-HR三款车12月合计销量24,059辆,同比增长99%;全年销量232,621辆,同比...[详细]
魔幻2020已经落幕,汽车产业顶住了疫情和市场寒冬双重考验,以连续9个月的销量反弹迎接2021年。回顾过去的一年,在6大“汽车新引力”之外,腾讯汽车联合盖世汽车,盘点2020年车市十大爆冷“引力波”事件,致敬2020,寻找2021。...[详细]
长安汽车公布12月销量数据。1月6日,长安汽车公告称,2020年长安汽车产量为203.3万辆,同比增长13.14%;销量为200.36万辆,同比增长13.98%。其中,2020年12月,长安汽车产量为24.3万辆,同比增长23.37%;销量为20.06万辆,同比增长3.57%。就目前来说,长安汽车并未公布具体车型及品牌之间的销量成绩,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长安系中国品牌车型在长安汽车中的销量占比正在逐年提升,2020年已经能够占到总销量的75%。长安汽车在12月...[详细]
吉利汽车再次成为中国乘用车品牌销量第一。1月6日,吉利汽车公布2020年12月及全年销量数据,显示其12月销量为154,202辆,同比增长约19%。2020年累计销量132万辆,同比下滑3%。尽管如此,这仍是吉利自2017年以来连续四年成为本土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2021年,吉利汽车销量目标为153万辆,同比增长16%。12月单月业绩中,高端品牌领克汽车销量为24,853辆,同比增长约130%,连续6个月刷新该品牌历史最高月销量纪录。包括几何A、几何C、...[详细]
意大利政府或入股Stellantis意大利经济部副部长Antonio Misiani表示,意大利政府可能入股FCA和PSA合并后的集团Stellantis,类似于法国政府在新集团中的存在,但任何此类投资都将以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通用汽车2020年在华销量连续第三年下滑2020年,通用汽车在华销量达290万辆,同比下降6.2%,是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不过去年下半年,该公司在华销量一直在稳步复苏,其中第三季度销量增长了12%,第四季度销量增长了14%。特斯拉股价...[详细]
韩国五大车企的本土和海外销量分别下跌8%和4.5%。...[详细]
挪威公路联合会CEO表示,挪威2025年肯定会实现禁售燃油车。...[详细]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