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民用注册量增长近四倍 2011年达1624万辆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在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我国民用汽车注册量由2002年的337.20万辆增长至2011年的1624.25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0%。其中,民用汽车注册量在2009年增幅最猛,随后增速逐渐放缓,而在2011年其增量不足百万辆。2009年,主要在“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等汽车刺激性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民用汽车注册量共计1248.97万辆,比2008年增长近七...[详细]
前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投入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行列中,各种电动汽车的试点项目不断涌现。我国更是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战略方向,计划到2020年使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大潮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能量存储和补充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直接导致充换电相关的技术和服务成为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传统的电网企业、能源企业...[详细]
2012年大众亚太地区销量占比超1/3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大众集团企业财报数据,2012年,大众集团全球销量934.5万辆,同比增长11.8%。其全球各区域市场中,亚太区域、北美和南美地区均推动了大众的销量增长,而欧洲/其他市场则拖累其全球销量增长。其中,近几年销量占比(占集团总销量的比重)持续攀升的大众亚太地区,2012年销量占比已超1/3。大众北美地区增长最快 大众中国销量增长18.5%2012年,大众全球各大区域市场中,其在北美...[详细]
入世十年私人拥车量均以超20%的增幅增长我国加入WTO后的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这期间,我国汽车产销量不仅迅速增长,私人汽车拥有量也急剧扩大。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入世十年来,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私人汽车拥有量也不断扩大,由2002年的969万辆扩大至2011年的7327万辆,该十年间私人拥车量增幅均超20%。其中,又以2009年增幅最高。2009年,在多项汽车刺激政策利好的环境下,年末我国私人拥车量达...[详细]
中国汽车的质量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受到如此关注。引发关注的是在华最大外资汽车企业之一,大众汽车及其合资公司,他们使用的DSG变速器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有设计缺陷,而被要求召回。DSG故障问题存在由来已久,但之前一直未得到厂商的重视,这次在被央视大面积曝光后,大众迅速做出大众迅速做出回应将采取召回行动,但业内人士担忧这个问题并不会因此解决,而是很可能演变为一个长期的问题。大众汽车及其合资公司公布的召回方...[详细]
2011年末私人拥车量达7327万辆我国入世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汽车价格的不断降低,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内地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私人拥车量共计7326.77万辆,是2002年的7.5倍之多,十年来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进行增长。(注:2012年数据未获知)在汽车的三大结构载客汽车(包括小轿车)、载货汽车及其他汽车中,入世十年来,载...[详细]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监测,2月份全国汽车市场价格以升为主,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价格均小幅走高。一、国产汽车价格小幅上升2月份国产汽车价格比上月上涨0.77%,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0.66%,其中,乘用车与商用车价格均不同程度上行。乘用车价格稳中有升,环比上涨0.58%,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0.96%。其中,基本型与运动型乘用车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19%、0.20%,比去年同期价格分别上涨3.90%、1.44%;微型...[详细]
前两月自主轿车销量增长25% 占国产轿车市场总量的30%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1-2月,我国自主品牌(包括自主和合资自主,下同)轿车销量累计57.68万辆,占国产轿车市场总销量的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自主轿车销量增长25.0%,增幅高于该市场平均增速水平(18.8%),市场份额有所提升。(由于部分自主品牌销量中包括出口销量,且本文统计的轿车市场总量中还包括少量外资进口数据,故市场销量及占比均为近似值。)前十企业中...[详细]
我们始终认为,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涉及很多因素,但归根到底是通过对资源的规划、梳理和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购车和用车体验。当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规划、梳理和整合资源,才是最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在中国汽车市场放慢脚步的当下,如何提升用户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又一次被各大厂商和经销商提上议事日程,也再一次成为焦点。提升用户满意度已不是新鲜话题,2000年起,大...[详细]
日系车1-2月销量下滑17% 前两个月份额持续下降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1-2月国产日系车销量累计35.25万辆,同比下滑17.1%,是主要的乘用车派系中唯一销量下滑的派系,其原因与钓鱼岛事件引起的延续性影响有关。今年2月,由于工作日较少,日系车销量更是下滑逾四成之多——下滑42.7%至13.06万辆。从市场份额来看,今年1月、2月,日系车市场份额下降。日系车在去年11月起份额逐渐收复,至12月份额回升至17.2%,而今年前两个月...[详细]
汽车行业咨询公司威尔森近日发布了2012年度消费者需求及价值感知报告,报告以威尔森沉淀6年的汽车配置数据库数据为基础,结合消费者的配置需求及价值感知进行调研,分析出汽车配置发展现状并解读未来发展趋势。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8人座谈会以及专家访谈三种方式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调研对象是来自全国16个城市,购车1-2个月的新车主,针对300多项配置的用户认知、需求以及感知价值三大模块的情况进行,覆盖7大级别,142个...[详细]
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广州汽车市场2月销量同比下跌逾五成,限购细则阻碍小型车市场发展,边缘化趋势明显,各细分市场表现均一致往下,唯SUV市场相对坚挺。广州市场2月销量同比下跌五成二传统农历新年,大量订单已在节前释放,节后市场热度降低。2月广州市场订单量环比下降45%,同比更下跌52.5%,创历史新低位。预计3月整体表现,客流及订单将迎来谷底反弹,幅度约达两成。图一:市场重启价格下调窗口市场成交价经过连续两个月的微幅...[详细]
受日系车下滑拖累 国产B级车前两月销量增幅较低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1-2月我国国产B级车市场(本文均指非豪华品牌)销量累计实现27.50万辆,同比仅增5.3%,在主要的轿车细分市场中增幅较低。其原因主要与该市场中份额较大的日系车销量大幅下滑有关。日系车大幅下降 德系、美系表现抢眼国产B级车市场中,今年1-2月日系B级车销量大幅下滑,市场份额严重失守;德系、美系快速增长,份额大幅提升。日系B级车前两月大幅下滑23...[详细]
最近宝马、日产以及沃尔沃等国际大型汽车企业相继宣布将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而谷歌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研制出10辆个性 化配置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行驶20多万英里,而且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事故。互联网与IT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有业内人士预计这一趋势可能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的生活中。围绕汽车智能化发展这一话题盖世汽车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业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3月11日至3月17日,参与人数2...[详细]
近五年欧洲车市销量持续下滑 下滑逾两成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近几年欧洲(欧盟27国 EFTA国)车市命运多舛,在受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后,又遭遇了欧债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其乘用车销量持续下滑,至2012年,销量跌至1252.79万辆,较2007年的1595.98万辆下跌了21.5%。同时欧洲车市受危机的影响仍看不到转机,今年1-2月,欧洲乘用车销量再度下滑——下滑9.3至174.81万辆。近五年来,各种危机对欧洲市场造成的影响可谓前所未有。若...[详细]
前两月中高端SUV销量增长近五成 全新车型销量约占1/4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1-2月,我国SUV市场依旧增长较快,其中份额占比最大的国产中高端SUV市场销量累计39.68万辆,同比增长48.8%,增幅约是国产乘用车市场平均增速(25.0%)的两倍。其原因不仅与SUV车型自身特性有关,还主要与车企大力投放新车有关。近年内上市的全新中高端SUV(全新胜达、昂科拉、传祺GS5、标致3008、科帕奇、新劲炫和翼虎)销量共计5.64万辆,占该市...[详细]
全球汽车行业风云起伏,在过去的四年中,新兴汽车市场销量增长较快,同时增速波动较大;而成熟汽车市场增速相对较缓较稳。注:由于各国汽车行业协会采取统计标准不尽相同,本文所述“乘用车”在不同国家可对应“轻型车”、“家用新车”等。同为“乘用车”,所指车型范围也不尽相同,故本文主要对各国“乘用车”的销量增速进行比较分析。欧洲销量持续下滑 美国近三年快速增长 日本销量跌宕起伏成熟市场中,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详细]
大约10年前,我第一次听人提起中国的汽车市场。我被告知,中国的马路上跑的几乎都是轿车,中国的司机不喜欢掀背车。不同于轻卡和面包车主要为了装载货品的设计目的,轿车的三厢设计将乘客空间和行李箱之间进行了物理隔离,将乘客与各式各样的货品分隔开来。自然而然地,我得出一个结论:喜欢隔离的中国人也不会喜欢SUV这种将货品和乘客装在一个封闭空间的两厢车概念。3年前,由于工作原因,我搬到了上海,得以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来...[详细]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