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 Power: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首次略降根据J.D. Power亚太公司10月31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不仅缩小了自主和国际品牌之间差距,而且在行业平均问题发生率方面创造了历史新低。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新车质量研究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这项研究衡量新车车主购车后2-6 个月内经历的问题,并将新车质量问题明确划分为两大类:设计问题以及产品缺陷和故障。...[详细]
2011年以来我国车市增速放缓,经销商面临的压力增大,不少经销商处在亏损边缘,有些经销商甚至因资不抵债而跑路。我国汽车经销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如何?本文以我国汽车经销范围较广的经销商集团庞大集团(601258)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净利率逐年下降庞大集团2010年营业收入增长52.8%至537.74亿元,净利润仅增长22.2%至12.36亿元,净利率下降0.6个百分点至2.3%。2011年其营业收入略增3.1%至554.55亿元,净利润下降47.4%至6.50亿元...[详细]
时隔一年,经销商跑路事件再现。去年10月,广东南海一位经营有包括悦达起亚在内多家汽车品牌经销商的投资人,因负债过亿而神秘失踪引发了许多关注;今年10月跑路事件再次上演,代理三家东风合资公司4S店的苏州经销商李某,疑因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始终处于增长的中国车市,缘何经销商跑路事件却屡有发生,经销商为何如此脆弱,改善之道又在哪里?围绕这些话题,盖世汽车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业界调查(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2日-10月2...[详细]
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由“井喷期”步入理性回归,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以及销量结构变化如何,下文对此做一简析。从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来看,我国国产乘用车市场(不含微客)中,在车市高速增长期,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外资品牌下降趋势;而在车市步入低迷时期,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显著下降,外资品牌则明显上升。2009和2010年,在汽车刺激政策等市场利好因素影响下,国产乘用车市场进入井喷时期,整体销量大幅增长,...[详细]
钓鱼岛事件触发中日关系不确定性,日系车前景不乐观钓鱼岛事件及之后的反日浪潮对日系车的打击非常严重,影响深远。消费者对日系车的购买意愿受到很大抑制,销售渠道的销量萎缩得很厉害,日系4S店的维持比较困难,日系的车企也受到打击,包括其供应商,整个价值链条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且这个影响不会很快消除。这次事件甚至会对中国车市的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钓鱼岛事件触发了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而且钓鱼岛只是中日争论中的...[详细]
近几年,美系车企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度,销量及市场份额均节节攀升。根据盖世汽车整理的数据,近几年以来,国产美系乘用车销量快速增长,增速均超国产乘用车(不含微客)市场平均水平,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09至2011年,国产美系车销量以34.5%的复合增长率,由2009年的99.88万辆持续增长至2011年的157.63万辆;其各年销量增速均高于国产乘用车市场平均水平,市场份额则由11.9%逐渐攀升至12.9%。今年前三季度,美系车销量同比进一...[详细]
2012年5月24日神州租车正式撤销美国上市申请,"中国租车行业第一股"就此夭折。分析其原因,美国资本市场大环境不好自然是其中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美国投资者对神州租车的经营前景不看好。汽车租赁作为汽车消费的一种形式,具有成本低、方式灵活、服务便捷等特点,未来必会有很大发展空间,相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50亿元。近些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如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详细]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中就伴随着行业内企业的整合重组,像汽车、钢铁、煤炭等行业更是首当其冲。这些整合都是以企业之间兼并的方式进行,如山东钢铁成功兼并重组了民营企业日照钢铁,煤炭行业以国有煤炭集团为主进行整合重组,这样的方式被许多媒体所诟病。当然,在强势国有企业吞并弱势民营资本的时候,这样的方式或许能够较快实现行业的整合重组,促进了国家层面的宏观目标的实现。但是,如果行业内整合重组后,剩余的都是较大...[详细]
盖世汽车讯 根据大众汽车日前发布的今年前3季度的业绩数据,该集团累计销量接近700万辆,或将超过尚未公布具体数据的通用汽车,仅次于高踞销量榜首的丰田集团。不过因欧洲车市和技术开发成本等因素,大众在营业利润方面出现了下滑现象。但在华业绩突出,第3季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压倒通用汽车夺冠,并且利润同比增长近半,有望平衡大众在欧洲的颓势。产销数据大众汽车集团前3季度产销量数据 包括大众、奥迪、斯堪尼亚、曼和保时捷...[详细]
今年9月,自主品牌在近几年内销量增速首次远高于国产外资品牌。其原因除了外资品牌销量因受日系车销量暴跌拖累而出现下滑以外,还主要与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出色表现有关。9月自主SUV表现出色 销量增长近八成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9月及1-9月,自主品牌SUV销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市场表现好于自主轿车和MPV,带动其整个乘用车销量增长;同时其表现也好于国产外资SUV,与后者的销量差距在缩小。9月,自主品牌SUV销量7.84万辆...[详细]
继去年日本大地震导致日系车在华销量下滑后,2012年日系车再遭多事之秋。钓鱼岛事件引发的反日浪潮,使日系车9月销量下滑,市场份额骤降。钓鱼岛事件和反日浪潮的时间跨度和深度,会直接影响日系车受影响程度和恢复进程。实际上,今秋之前,日系车企就已处于竞争劣势,总体市场份额已持续三年下滑。这与其之前的战略失误有关,比如:1、车型定位太高一些主流的日系厂商,自视品牌形象较高,车型定价也高。以紧凑型车市场为例,销量...[详细]
上文:J.D.Power: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信心研究(上)J.D.Power: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信心研究(中)J.D.Power公司认为,经销商满意度是汽车品牌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在美国与日本市场,经销商满意度与客户满意度有着强的正相关关系;在中国市场,同样也显示了经销商满意度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J.D.Power公司就中国市场各类汽车经销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研后,发布2012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信心研究...[详细]
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欧洲汽车市场大幅萎缩,汽车业面临严峻考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欧洲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12个月下滑,今年前三季度,欧洲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为972.44万辆,同比下滑7.2%。部分欧洲汽车厂商在战略决策和市场布局上的失误在这场危机的持续发酵中暴露无遗,汽车厂商为挽回损失采取的削减投资、裁员等紧缩措施直接触及员工的利益,企业与工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此外,欧洲汽车业的危机也对世...[详细]
近几年来,与市场份额持续走低的日系车(详见:近几年国产日系车销量及市场份额变化)相比,德系车在华市场表现无疑非常出色:其销量不仅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也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2008-2011年,德系在华国产车销量由2008年的104.21万辆增长至2011年的239.77万辆,以32.0%的年复合增长率进行增长,而其在国产乘用车(轿车、SUV、MPV)市场的份额也由2008年的18.6%升至2011年的19.6%。今年1-9月,其销量进一步...[详细]
中国汽车市场稳居世界第一宝座,且渐入平稳有序发展之轨道,势必要求相关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亦取得相应成就,从全面的落后跑到跟随跑,甚至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于某些突破点上实现领先跑。广受汽车人关注的数字化营销便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我们之所以对其抱有完全的信心,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独具特色且异常丰沃的技术和营销创新土壤:庞大的市场基数和潜在消费人群、逐渐成熟的新车销售市场和尚待开垦的二手车...[详细]
近几年,在华国产日系车市场份额呈下滑趋势。而受钓鱼岛事件引发的反日浪潮影响,日系在华国产车(指乘用车,下同)市场份额更是跌至历史新低。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2008年,日系在华国产车销量168.99万辆,市场份额达到顶峰,为30.2%。而2009年起,日系车销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步下降:其销量持续增至2011年的277.75万辆,而市场份额却逐步跌至2011年的22.7%。今年1-9月,其销量略增2.2%至202.91万辆,市场份额...[详细]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激增,截至目前已经超过了一亿辆,政府不仅面临着交通、能源与环保上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汽车质量投诉与事故也成为了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草案)》,这意味着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汽车召回管理由部门规章将升级至法规层面。召回法规的出台意味着汽车消费维权缺乏法律保证的现状开始发生改变,而以召回法规为前提的汽车三包的出台实施也将见曙光。...[详细]
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欧洲车市销量严重低迷。截至今年9月,欧洲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12个月下滑。据路透社的报道说,欧洲汽车销量跌到1994年的水平。欧洲主要乘用车市场和企业销量情况变化如何,下文做一简析。欧洲乘用车市场销量已持续下滑12个月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自2011年10月至今年9月,欧洲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经持续下滑12个月之久,今年前三季度,欧洲乘用车市场销量累计972.44万辆,同...[详细]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