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科豪马轮胎名列中国原装轮胎消费者满意度榜首2012年11月21日,上海 – J.D. Power亚太公司2012年中国原装轮胎消费者满意度研究显示,五分之一的中国车主声称轮胎扎伤是原装轮胎的最大问题。J.D. Power中国原装轮胎消费者满意度研究评测车主在12-24个月拥车期内对于原装轮胎的满意度。这项研究通过四个因子(外观、耐用性、摩擦力/操控性、行驶)衡量总体满意度。原装轮胎的总体消费者满意度平均得分为801分(1,000分制)。在研究...[详细]
11月初,一桩发生在美国汽车业的案件同样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关注。韩国现代起亚集团旗下十余款车型被美国当局调查发现存有夸大燃油经济性的现象,现代起亚对此并未否认,并同意对车主进行补偿,预计补偿金额高达上亿美元。在美国被调查发现存在夸大油耗标定的13款车型中,有12款在华有售。但现代汽车中国公司有关负责人回应称,中国所售车型不涉及此类问题。但在遭遇了多次区别对待的中国消费者看来,他们是否相信这一回应内容却难...[详细]
近日,在一汽-大众董事会会议上,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文德恩和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达成共识,将提前延长于2016年到期的合资合同。一汽大众作为我国车市销量前三甲之一,在2002年以来其销量变化如何,下文对此做一简析。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入世以来,我国车市步入飞速发展,一汽大众在此大背景下,销量也实现快速增长。2002至2011年,一汽大众销量以19.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由2002年的20.79万辆提升至2011年的10...[详细]
参考阅读:张兆钧:日系车的春天何时来?张兆钧:谈汽贸集团的庞氏骗局张兆钧:失望与希望,从宏观面看车市变局与对策从目前的销售数据来看,整个车市的发展似乎呈现了可喜的现象,虽然谈不上良好,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增长率了。日系车当然不在这个范围内,他们损失的又挪给了韩系和自主品牌,更是一家哭,多家欢乐的情况。但业内人士都明白,销量是上去了,但利润却下来了。车厂勉强满意,但汽贸集团却是一片哀嚎,大多数的汽贸集团...[详细]
SUV市场增速远高于乘用车市场均速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近五年来,我国国产SUV市场销量快速增长,销量增速均高于整个乘用车市场平均水平,其占整个国产乘用车市场的比重也逐渐升高。尤其是在近三年来,国产SUV市场销量增速均大幅度领先于乘用车市场平均水平。在车市仍处于井喷的2010年,国产SUV市场销量高增82.2%至130.95万辆,增幅远大于乘用车市场的34.4%,销量占整个国产乘用车市场的比重由2009年的8.6%迅速提升至11.6%;2...[详细]
上海通用在四个细分市场中获奖项;奥迪在品牌层面处于领先根据J.D. Power亚太公司今天发布的2012年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SM(APEAL)报告显示,自主品牌在汽车魅力指数方面大幅缩小了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即汽车魅力指数研究)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汽车魅力指数研究根据新车车主的评分来评测车主在2-6个月拥车期内对于车辆性能和设计的满意度。研究涉及车辆的10个类别的...[详细]
桑塔纳进入中国至今已近30年之久,对中国人来说,影响深远。曾一度有很多人将桑塔纳视为“轿车”的代名词,同时也有将所有挂“VW”标志的汽车通称作“桑塔纳”,乃至当今在中国一些边远地区,该现象仍然存在。桑塔纳作为上海大众的合资车型,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过去的29年间,桑塔纳在中国累计销量已有近四百万辆,该数据已超过了很多跨国汽车企在中国的累计总销量。2002年以来销量趋稳 月均销量在1.5万辆以上根据盖世汽车网...[详细]
汽车行业咨询公司威尔森近日发布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宏观经济数据表明汽车整体市场向好,国家出台新能源车购车补贴、创新技术奖励等扶持政策,助力新能源车发展。威尔森预测即将来临的2013年,汽车市场容量实现"微增长",乘用车全年销量约1458万辆,同比增长9.04%。采购经理指数回暖 10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汽车市场向好。采购经理指数PMI经过前两个月低位后重回50.2,超过市场枯荣线,说明经济的复苏已经在实体有所...[详细]
全球销量:宝马10月再次超过奥迪 奥迪全年销量已无望超过宝马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全球三大豪华品牌中,从全球销量来看,奥迪在今年7月和8月销量快速提升,连续两月超过宝马之后,销量迅速向宝马靠近——1-8月奥迪累计销量仅比宝马略低两千余辆。奥迪销量本有望在今年整年问鼎豪华车冠军,但其9月和10月销量被宝马连续反超。在今年9月宝马全球销量重新超过奥迪,迅速拉开两者销量差距之后,今年10月,宝马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5...[详细]
在经历了连续三个月的大幅度下滑后,日系车在华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于10月份跌倒了谷底--7.61%,这是日系车销量有统计以来首次跌破10%。在反日浪潮趋于平静之时,日系车的销量是否也已经触底并开始反弹成为了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话题,近期盖世汽车网对业内人士与专家进行了采访与调查,(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9日至25日,参与人数2537位),并于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与参与调研的专家公开了这份调查...[详细]
2012年巴黎车展和广州车展上,PSA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都重点展现了其“E动战略”首款车型雪铁龙C4L。据报道,将在中国国产的C4L,在动力总成和外观内饰等方面都以更高性价比迎合国人需求。PSA押宝中国市场、力挽全球总体颓势的用意明显。其在华国产车目前销量情况如何,下文予以简要分析。推SUV车型慢于其他主要国际车企截至目前,PSA在华销售的国产车均由神龙汽车生产。2011年,神龙汽车无缘我国乘用车(指轿车、SUV、MPV之和)销...[详细]
今年1-10月,日系车在华国产车销量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详见:http://auto.gasgoo.com/News/2012/11/26091149114960136853565ALL.shtml,但其全球整体销量或仍实现增长。其主要原因与日系车在成熟市场销量表现较好且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下文对日系车在主要的成熟和新兴市场销量表现做具体分析。日系车在欧洲表现低迷 在美国和日本销量大幅增长在成熟市场(欧美日汽车市场)中,今年1-10月,日系车企在日本本土和美国市场销量呈现...[详细]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迅速成长,在国内市场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通过简单出口,初步进入了全球市场。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市场的日趋饱和,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全球业务,开展全球化经营,甚至在发达国家并购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大型跨国企业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在资本、技术、管理和价值理念这四大能力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才能迅速在异国市场取得...[详细]
日系车10月销量不足十万辆,市场份额也跌破10%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在反日浪潮的持续影响下,今年9月,日系车销量和市场份额骤跌。今年10月,其继续下跌,并且跌幅进一步扩大。日系车企今年10月销量及市场份额跌破双“十”:其合计销量仅实现99989辆,在近三年以来首次月度销量不足十万辆;市场份额跌破10%,仅为9%。而与去年10月相比,国产日系车销量同比下滑近六成(58.5%),降幅较今年9月(41.3%)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详细]
2011年是中国汽车业并不轻松的一年,而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更是令人难熬的一年。当一家领先的电动车制造商发布了其盈利下滑89%的公告时,质疑新能源产业化前景的声音又不绝于耳。据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及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新能源汽车在2011年的产量为12,784台,但仅有8,159台投放市场。相比之下,国外豪华车厂商在过去五年间,不断向中国加快各种混合动力车的导入。目前市场上已有4个豪华品牌的8款混合动力车在售,累计销量...[详细]
编者按:我国已有多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上市,不过其上市公司中以乘用车经销和售后相关业务为主营业务的主要有:在沪/深上市的庞大集团、亚夏汽车、申华控股,在香港上市的永达汽车、中升集团、正通汽车,以及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联拓集团。其中,港股公司和联拓未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故下面主要看下庞大集团、亚夏汽车、申华控股最近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情况。资产负债率:均比年初上升,庞大已近警戒水平,亚夏升幅大根...[详细]
我国已有多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上市,不过其上市公司中以乘用车经销和售后相关业务为主营业务的主要有:在沪/深上市的庞大集团、亚夏汽车、申华控股,在香港上市的永达汽车、中升集团、正通汽车,以及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联拓集团。其中,港股公司和联拓未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故下面主要看下庞大集团、亚夏汽车、申华控股的前三季度和第三季度净利润情况。前三季度:营收总体略增,净利润总体下滑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2012年前三...[详细]
微博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网络平台,它形式精简,功能强大,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俱可即时分享,成为企业与公众零距离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公众不仅是信息的受众,更是重要的信息制造源和传播者。截止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微博用户数量已达到2亿以上,比2009年底增长了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微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益普索监测国内四大微博平台,设定汽车行业相关...[详细]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