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崛起,近年来国内汽车物流行业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车市增幅逐渐放缓回稳之际,汽车物流供应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为车企提供更大的成本节约空间成为当务之急,此外在汽车工业发展不断成熟之际,车企对于汽车物流供应商的服务也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汽车物流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话题,盖世汽车网近期进行了一期业界调查(调查时间2013年11月13日...[详细]
这段日子,我与汽车企业负责人交流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提升渠道竞争力。所谓渠道就是指经销商,渠道竞争力就是经销商的竞争力。究竟如何能够提升渠道竞争力?新华信认为需要从提升共性竞争力和个性竞争力两个层面着手。共性竞争力,更依赖汽车企业的渠道管理能力。各个独立的经销商在汽车厂家的商务政策的管理和支持下,通过完成整车、零部件和精品的销量为厂家贡献力量,提供利润。而个性竞争力,更多地考量经销商的单兵作战能力,...[详细]
埃森哲最新调查显示,新兴经济体的驾车者对于新一代车载技术的浓厚兴趣将推动未来的销售需求,从而为汽车产业带来持续的收入来源。相对于车辆性能,车载技术对受访者的购车决定显示出双倍的影响力。这说明车联网技术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要。参与此次调查的驾车者共有1.4万名,分别来自巴西、中国、法国、德国、印尼、意大利、马来西亚、南非、韩国、西班牙、英国和美国,调查主要分析了他们目前对车载技术的使用情况及未来使用...[详细]
2013年GfK在全球六个主要的汽车市场开展了电动汽车未来消费需求调研,包括欧洲的法国、西班牙和俄罗斯,亚洲的中国和日本,以及美国。样本完成情况见下表,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完成了3105份合格调研结果。综合对比六个国家的消费者对未来电动汽车的认知和购买态度,我们将其中一些有关中国消费者的有趣的研究结果分享给大家。一: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认知率仍然很低,亟待提高电动汽车对消费者的“曝光率”和大多数受调查国家一样,在...[详细]
上篇 德勤:汽车电子行业趋势与展望(上)3. 细分市场趋势展望3.1各细分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发展趋势汽车电子大体可以细分为四大类:动力控制,安全控制,通讯娱乐系统和车身电子。目前车身电子多数产品类别已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或衰退期。动力控制类中,汽油直喷目前还处于成长期,预计到2018年汽油直喷在欧美市场的渗透率将有约40%的提升。安全控制方面,近年发展迅速的汽车安全驾驶辅助系 统还处于导入与成长期,运...[详细]
据J.D. Power亚太公司今天发布2013年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SM(APEAL)的报告显示:在新车魅力方面,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实现了从2003年以来与国际品牌之间的最小差距。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即汽车魅力指数研究)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汽车魅力指数研究根据新车车主的评分来评测车主在2-6个月拥车期内对于车辆性能和设计的满意度。研究涉及车辆的10个类别(车身外观、车身内装、置物和空间、音响/...[详细]
据J.D. Power亚太公司今天发布2013年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SM(APEAL)的报告显示:在新车魅力方面,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实现了从2003年以来与国际品牌之间的最小差距。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即汽车魅力指数研究)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汽车魅力指数研究根据新车车主的评分来评测车主在2-6个月拥车期内对于车辆性能和设计的满意度。研究涉及车辆的10个类别(车身外观、车身内装、置物和空间、音响/...[详细]
当各大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争夺份额之际,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消费者购车日趋精明。超过四分之三(77%)的中国购车者选择特别促销之际购买汽车,相比之下,这个数字在2012年只有39%。以上调查结果基于全球研究咨询公司TNS的汽车购买路径研究(TAPPS),此次研究历时四个月(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访问调查了1000名中国汽车消费者。当本土品牌汽车销量下降,希望从国际品牌处赢回客户的同时要明白,中国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详细]
11月14日,大众在华宣布召回640,309万辆汽车,原因是7速 DSG车型存在使用的合成油可能引起变速器内部供电线路故障缺陷,厂家免费将车辆的变速箱齿轮油从合成油更换为矿物油,同时免费为用户提供最新的控制软件。大众再次大规模召回搭载干式双离合变速器车型让业界哗然,同时对这一变速器技术的质疑声四起。盖世汽车网围绕此话题进行了为期一周(2013年11月18日-24日,参与人数1563位)的调查,以下将根据调查投票结果与对业内人士...[详细]
德勤中国汽车行业服务组2013年10月摘要2010年以来全球汽车市场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市场逐渐复苏;欧洲深陷债 务危机,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各主要新兴市场在分别经历爆发式增长的一、二年后成长趋于稳 定,因此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全球范围内的产能重新布局,以匹配市场的增长点。同时,汽车厂商 也在通过完善汽车本身来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是缘于遵守标准日益严格的强制性法规 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得益...[详细]
尽管利润率下降,中国汽车供应商在全球并购市场扮演愈加重要角色...[详细]
中国乘用车过去几年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新车销量逐年攀升,现在已经稳坐世界头把交椅,成为各大品牌力争的市场。自然而然,新车销售的迅猛发展必将会带动二手车市场的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二手乘用车交易量就超过了270万辆,且连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车市场出现明显增长乏力的2011年,二手车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更是印证了二手车市场主要受保有量规模和消费意愿这对供需因素驱动。身边越来越多的...[详细]
2010年以来,国内MPV市场销量快速增长,增幅仅次于SUV,而显著高于整个乘用车市场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MPV市场销量同比增长33.1%至88.72万辆,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升至7.6%,而在2009年,这一比列还仅为3.0%。MPV市场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其多功能、大空间和出色的乘载能力等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已经逐渐形成与SUV和轿车一起鼎足而立的局面,划分出乘用车市场三大细分市场。随着二次购车者比例提升,以及消费...[详细]
10月份的整体价格小幅上涨,环比微升,折扣率与9月数据持平。除了A00、A0、A级市场受新节能补贴取消的影响,本月价格指数明显上涨之外,B级车、豪华车、SUV和MPV均唱响打折促销的主旋律,呈现出火热的市场行情。合资品牌涨跌比例相当威尔森近日发布2013年10月份的价格监测报告,为反映不同时期汽车成交价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研究以2012年12月价格为基期,计算10月乘用车整体市场价格指数为97.5,环比上升0.3%。在威尔森监...[详细]
Jeep作为独具特色的SUV专属品牌,也是现今仅有的几家尚未在中国投产的汽车品牌。Jeep去年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107%,达46,000辆,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但随着中国车市增长压力的增大,以及政府对节能与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大排量的Jeep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仍有一定不确定性。早在今年初,菲亚特-克莱斯勒联盟就与广汽在克莱斯勒总部签署了扩大在华生产、销售乘用车合作的框架协议,公开宣布Jeep品牌即将国产。根据协议,未来广...[详细]
全球领先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韬睿惠悦咨询公司(以下简称“韬睿惠悦”)近日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地区整体奖酬调研报告显示,已经连续走高六年的主动离职率在2013年开始下降,将从去年的29.1%降至19.0%。收入增长更集中于中等及低收入人群,受其影响,操作类岗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与半导体产业的从业人员波动性在各行业中高居榜首。由于激烈的人才竞争,毕业生的起薪也在加速增长。由此可见,中国在人力成本上的优势正进一步减弱。薪...[详细]
2013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向经销商的批发汽车数量同比增长了18%。JSC预计2013年中国车市整年的增长幅度在10%左右。11月,中央政府将向党中央委员会递交期待已久的经济改革方案,中国是否将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动真格即将见分晓。而这样的调整将对汽车市场造成十分重大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在逐步减缓。比如所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生产价格已经连续18个月走低。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大部分汽车制造商仍在提升产能。原因是许多...[详细]
今年雾霾的大规模爆发让国内民众空前地开始关注空气质量,中央政府也将环境污染问题列为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但研究机构证明,车内空气质量污染比车外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汽车迅速地普及,车内空气质量也成为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的议题。盖世汽车网近期围绕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一起业界调查(调查时间2013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参与人数1580位),结果显示多数人已经对车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危害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并在购车决策...[详细]
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称“《规划》”)中,政府对汽车制造商的平均燃料消耗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和时间节点,目前,国内乘用车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为7.38升/100公里,按照要求,到2015年,这一标准需降至6.9升/100公里,到2020年降至5升/100公里。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要达成2015年的目标,通过传统动力系统的改进是可以达成的,但要实现2020年目标则必须通过其他途径。随着油耗...[详细]
据J.D. Power亚太公司昨天发布的2013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大幅缩小与国际品牌之间差距。而整个行业的平均问题发生率创造了历史新低。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新车质量研究已经进入第14个年头。这项研究衡量新车车主购车后2-6个月内经历的问题,并将新车质量问题明确划分为两大类:设计缺陷和故障/无法操作。新车质量的综合得分以每百辆车的问题数(PP100)来衡量,分数...[详细]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