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稚:沈总你也是从海外回来的,最近得到了很多很高的荣誉,比如说嘉定十大人物,上海市白玉兰奖获得者。海归在汽车业,从我们讲到的1.0阶段到现在的2.0阶段都有很大作用,你原来做的是国际品牌,现在你到了吉利。作为沃尔沃中国研发的总裁,您对在座的嘉宾有没有一些鼓励和中肯的建议?
沈峰:非常好的问题,我有幸经历了吉利并购沃尔沃从签约一直走到今天的整个过程。最近也开始陆续有人写这方面的书,或者是拍这方面电影,也有很多的反思。确实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选几方面来讲。大总做很多的并购,在并购当中,我们通常说有一个“七七定律”,就是所有的并购当中70%是失败的,这些失败的70%是因为文化的原因。
当两个文化差异非常大的企业进行并购的时候,确实买下来可能是简单的事情,而买下来之后的融合才是至关重要的。确实吉利收购沃尔沃过程当中,有很多文化融合的经验是值得分享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可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沃尔沃在福特有十年,而这个过程当中,正好我也在福特。我相对来说对福特的文化和沃尔沃的文化比较了解,当我们第一次和沃尔沃高管有沟通的时候,这个优势就显得非常明显。大家知道福特出来的,首先就是有一大堆的术语,这些术语如果说你没有在里面干过的话,你就听不懂,但是你有了的话,这个交流就非常方便。因此仅仅在交流上就有相当大的专业度,因此我们这些人在这当中会起到很大。
第二,说到品牌。前两天吉利高调发布了吉利的新品牌。品牌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也是很多企业的瓶颈。吉利在这方面是一步一步走的。刚刚徐主任展示了博瑞和博越这两款车。吉利从博瑞和博越开始有了质的改变。8月份的时候,沃尔沃和吉利的团队一起到新疆去做试验。当时我们把沃尔沃的车和博瑞以及博越放在一起开,开完之后,沃尔沃的研发团队对博瑞和博越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认可的。如果说在座没有开过博瑞和博越可以试一下。首先外观上就是非常漂亮的,有一次我在虹桥机场看到博瑞放在那里,确实外观设计非常的漂亮。沃尔沃设计的老大引领带领了博瑞的设计,因此你会从上面看到一些他的影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瑞和博越车很漂亮,销量也很好,各个方面的工艺也做的非常好,这样就把吉利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另一方面,他在瑞典哥德堡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致力于研发下一代产品。接下来你会看到一系列的吉利新产品出来。在很多产品当中,欧洲研发中心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过程吉利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慢慢的借助外面的力量来努力提高自己。
刘小稚:我觉得博瑞和博越让我想起来,当时我在台湾生活了3年,台湾的汽车保有量是很高的,当时在台湾很有意思,大家都说双B,就是奔驰、宝马。本地的车不管现在怎么做,到最后都没有做成而今天你看还是双B卖的最多。从70年代开始,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成了3B,加上了别克。我们看吉利的博瑞和博越,可能要变成4B空间了。说到这一点,朱秘书长,你在德国学习工作,你觉得目前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我们产业向外走的发展途径,他们整体上是乐观的、担忧的还是无所谓,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什么?
朱朝宏: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这里除了带有技术和工业企业色彩,同时还有一定的民族色彩。我个人是一个70%的海归,目前来往中欧之间,今天我代表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学会来参加这个会议,同时我的主业,我每天上班大部分的时间是每天和电打交道。所以我也有幸接触到了中国的企业和同行,也有德国的企业,包括德国的民众、社会。我平时经常思索的问题也包含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企业的发展。在西方人眼里,以前我们很落后,是从很低的起点开始。但是后来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其实中国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汽车是最有代表性的,汽车是起步晚、起点低、发展快的行业。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了西方几百年的路,在汽车行业上,代表中国特点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人对中国汽车品牌的看法从最开始的不起眼、不注意,到后来中国汽车发展很快。我举一个例子,中国的上汽、北汽、比亚迪。这是我们中国新能源行业的三大主机厂,以这些企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或者是汽车行业给了西方人,也给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德国社会的一个响亮的振动。这个振动就是中国人虽然起步晚,但是进步快。我们传统汽车的技术水平和整个状况确实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相对德国。但是在新能源行业,在电驱动行业,我们和西方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所以回到刘董事长的问题,德国人怎么看,一开始是不怎么注意,然后从不注意到逐渐引起重视,发现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大,而且进步快,这就是中国。到第三阶段,我认为目前为止,可以让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是现在西方的汽车行业,尤其是和我们有关的领域,已经由关注转变到害怕的地步。德国没有资源,没有其他的很多优势,他的技术如果说无法一直保持像以前那样大大领先于中国的话,那个差距就会慢慢缩小、消失。虽然说还没有完全到这一步,但是在这个逐步缩小的过程当中,他们已经感觉到了一种在正面竞争环境当中的畏惧和害怕了。这也是我们中国汽车人骄傲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奋斗,使得这个差距越来越小。这是我个人信心所在,也是希望未来可以看到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10/2501121912196037028527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