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4版)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设计与CMF大会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 大联大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盖世直播】论坛圆桌讨论(一)

盖世汽车 2016-10-25 13:34:34
核心提示:2016“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于10月24-25日举办。本次论坛在“中国拥抱世界”这一永恒主题之下,聚焦“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和正规化”,以来自全球各国华人汽车精英的主题演讲和圆桌互动形式,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汇集才智。下面是盖世汽车针对本次论坛上的重要看点和精彩演讲进行的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6“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现场直播

【盖世直播】论坛圆桌讨论(一)

主持人:

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常务副主席 刘小稚

互动嘉宾: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 徐长明;

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春晖资本董事长 汪大总;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宗巍;

北美汽车人协会主席、沃尔沃汽车中国研发公司总裁 沈峰;

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秘书长 朱朝宏;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王兆华。

刘小稚:中国汽车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下一步将要走进2.0时代,如何做高做强,如何让原来的强者接受正在崛起的中国企业,什么叫真正的强国,怎么让正规化和国际化变成现在大家都遵守的东西。徐主任,目前的状况是海外零部件企业不断来到中国进行扩张,他们的市场份额在稳定增长。您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量上大、全、多,但是在创新上,我们的契机在哪里?我们的胜算如何?

徐长明:我认为本土的自主品牌首先是如何在高度开放和竞争非常激烈环境下生存下去,在市场当中不断增长,总有一天它会成为全球化的品牌。当然这个过程不容易,你要生存下来非常难,因为你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外资越来越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强。为了生存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前的困难是如何低成本把车造出来。而现在老百姓不喜欢那么低价的车,他要买性价比、品质更高的车。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得不提高品质和技术,与此同时一定会带来成本的成长。未来是如何造出和丰田、大众一样的车成本还比他低,因此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断的生存下去,生存到有一天到几百万辆的时候,就站住脚了。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要生存,要解决问题。

刘小稚:大总主席,您之前是在主机厂做,现在在协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收购。从发展汽车强国全球化战略出发,刚刚说到了要先稳定再强。那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在有很多例子,但是他们要成功的话需要注意什么?因为收购之后的发展才是真正最关键的。这样的并购速度虽然已经很快了,能满足我们的发展需要吗?或者现在这方面是不是有一些太热了?

汪大总:刚刚讲到中国品牌做强,我觉得汽车很简单,就是三个词“产品、产品、产品”,你把产品做好了,品质做好就比较好办。那怎么样做好这个,首先是要有差异化的产品化战略,仅仅是靠奔跑是很难的。所以对零部件的做强,我觉得路还非常长,其中用国际并购的办法来发展自己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路子。过去我们做的很少,确实我们还在初级阶段。这几年增长很快,但是整体而言还是初级阶段。因此我并不担心现在做得快,这里面确实也有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说提到诚信,我们也遇到过情况,他不是很讲诚信,总是喜欢耍点小聪明,最后导致外方管理层集体辞职,这样企业还能发展吗?

我们说瓶颈是人才,关键还是人才。春晖是和中国企业一起走出去的,我们做的这些东西大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效益也还可以。如果说你不跟去,我自己就不敢去。我更多是扶上马送你一程。但是过程当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才瓶颈和缺口。希望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在座的精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双赢的,我们把企业做好了,同时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平台。

刘小稚:今天早上徐主任已经说过了,我们要有4000万辆车,现在我们又听到人才非常重要。如果说一个车厂30万,那么我们需要多少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基地。今天刘博士也讲到了诚信和认真,今天你给到了我们非常多的数据,可能我们更多想听到的是,如何可以尽快把我们的一些短板补充上?

刘宗巍:谢谢刘总的提问,这个话题太大了,如果说是赵院长的话可能会更加合适一些。这里我汇报一下,我们参加中国制造2025研究,共同写制造业强国汽车领域的报告。这个过程当中,赵总写了评价国家汽车产业强弱的10大指标的模型,而且可以预测未来5年、10年、15年,哪一个分项上的值达到什么程度,最终进入汽车强国的行列。这当中,现在的供应链完整度、品牌不强都是我们严重短板,这些都是我们汽车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有了人才,你的市场份额、技术、品牌、零部件发展的问题才有解决空间。我接触的海归很多,也确实感受到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这样一个群体,就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库,有你们的助力,加上我们的努力,相信短板问题可以解决,中国汽车强国之梦就可以期待了。

刘小稚:沈总你也是从海外回来的,最近得到了很多很高的荣誉,比如说嘉定十大人物,上海市白玉兰奖获得者。海归在汽车业,从我们讲到的1.0阶段到现在的2.0阶段都有很大作用,你原来做的是国际品牌,现在你到了吉利。作为沃尔沃中国研发的总裁,您对在座的嘉宾有没有一些鼓励和中肯的建议?

沈峰:非常好的问题,我有幸经历了吉利并购沃尔沃从签约一直走到今天的整个过程。最近也开始陆续有人写这方面的书,或者是拍这方面电影,也有很多的反思。确实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选几方面来讲。大总做很多的并购,在并购当中,我们通常说有一个“七七定律”,就是所有的并购当中70%是失败的,这些失败的70%是因为文化的原因。

当两个文化差异非常大的企业进行并购的时候,确实买下来可能是简单的事情,而买下来之后的融合才是至关重要的。确实吉利收购沃尔沃过程当中,有很多文化融合的经验是值得分享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可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沃尔沃在福特有十年,而这个过程当中,正好我也在福特。我相对来说对福特的文化和沃尔沃的文化比较了解,当我们第一次和沃尔沃高管有沟通的时候,这个优势就显得非常明显。大家知道福特出来的,首先就是有一大堆的术语,这些术语如果说你没有在里面干过的话,你就听不懂,但是你有了的话,这个交流就非常方便。因此仅仅在交流上就有相当大的专业度,因此我们这些人在这当中会起到很大。

第二,说到品牌。前两天吉利高调发布了吉利的新品牌。品牌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也是很多企业的瓶颈。吉利在这方面是一步一步走的。刚刚徐主任展示了博瑞和博越这两款车。吉利从博瑞和博越开始有了质的改变。8月份的时候,沃尔沃和吉利的团队一起到新疆去做试验。当时我们把沃尔沃的车和博瑞以及博越放在一起开,开完之后,沃尔沃的研发团队对博瑞和博越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认可的。如果说在座没有开过博瑞和博越可以试一下。首先外观上就是非常漂亮的,有一次我在虹桥机场看到博瑞放在那里,确实外观设计非常的漂亮。沃尔沃设计的老大引领带领了博瑞的设计,因此你会从上面看到一些他的影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瑞和博越车很漂亮,销量也很好,各个方面的工艺也做的非常好,这样就把吉利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另一方面,他在瑞典哥德堡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致力于研发下一代产品。接下来你会看到一系列的吉利新产品出来。在很多产品当中,欧洲研发中心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过程吉利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慢慢的借助外面的力量来努力提高自己。

刘小稚:我觉得博瑞和博越让我想起来,当时我在台湾生活了3年,台湾的汽车保有量是很高的,当时在台湾很有意思,大家都说双B,就是奔驰、宝马。本地的车不管现在怎么做,到最后都没有做成而今天你看还是双B卖的最多。从70年代开始,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成了3B,加上了别克。我们看吉利的博瑞和博越,可能要变成4B空间了。说到这一点,朱秘书长,你在德国学习工作,你觉得目前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我们产业向外走的发展途径,他们整体上是乐观的、担忧的还是无所谓,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什么?

朱朝宏: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这里除了带有技术和工业企业色彩,同时还有一定的民族色彩。我个人是一个70%的海归,目前来往中欧之间,今天我代表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学会来参加这个会议,同时我的主业,我每天上班大部分的时间是每天和电打交道。所以我也有幸接触到了中国的企业和同行,也有德国的企业,包括德国的民众、社会。我平时经常思索的问题也包含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企业的发展。在西方人眼里,以前我们很落后,是从很低的起点开始。但是后来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其实中国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汽车是最有代表性的,汽车是起步晚、起点低、发展快的行业。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了西方几百年的路,在汽车行业上,代表中国特点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人对中国汽车品牌的看法从最开始的不起眼、不注意,到后来中国汽车发展很快。我举一个例子,中国的上汽、北汽、比亚迪。这是我们中国新能源行业的三大主机厂,以这些企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或者是汽车行业给了西方人,也给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德国社会的一个响亮的振动。这个振动就是中国人虽然起步晚,但是进步快。我们传统汽车的技术水平和整个状况确实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相对德国。但是在新能源行业,在电驱动行业,我们和西方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所以回到刘董事长的问题,德国人怎么看,一开始是不怎么注意,然后从不注意到逐渐引起重视,发现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大,而且进步快,这就是中国。到第三阶段,我认为目前为止,可以让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是现在西方的汽车行业,尤其是和我们有关的领域,已经由关注转变到害怕的地步。德国没有资源,没有其他的很多优势,他的技术如果说无法一直保持像以前那样大大领先于中国的话,那个差距就会慢慢缩小、消失。虽然说还没有完全到这一步,但是在这个逐步缩小的过程当中,他们已经感觉到了一种在正面竞争环境当中的畏惧和害怕了。这也是我们中国汽车人骄傲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奋斗,使得这个差距越来越小。这是我个人信心所在,也是希望未来可以看到的。

刘小稚: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从担心到在一起工作。今天早上大总、徐主任、刘老师讲的很多东西,正是会让这些国际的大企业,他们要在我们中国市场上占有股份,因为如果说在中国市场上没有股份,也无法在全球市场上玩得更好。他们最后就可以接受一个有规矩,有国际视野又可以在一起合作的中国伙伴,这也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我们听了德国企业的想法,我们现在也听听法国企业的想法。我们大家都知道米其林这几年在工业化发展、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发展的非常快。我们想问一下王总,从全球来讲,您做的这种传统的轮胎产业,他们怎么来接受我们的后来者,我们中国汽车产业强国的大家庭,双方要做什么改变?

王兆华:谢谢刘董事长。确实轮胎是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在座都是汽车人,但是大家有一个意识可能平时没太在意,但是我们轮胎人非常在意。我们说车辆真正和地面接触的就只有轮胎,而且汽车当中很多的零部件中,轮胎是少有的几个零部件当中带有制造商本身品牌的零部件。我个人觉得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的一个产业,是不是被认可,不再被所谓发达国家某一个企业,或者是同行竞争者认可,而是被市场认可,被消费者认可,这是我的观点。尤其是我们中国搞市场经济也搞了很多年。所以我认为重要的不在于被发达国家某一个企业认可。

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华为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现在在世界上,哪怕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谁还能质疑华为是一个好的企业,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大家都认的。那么再回过头来回答刘董事长的问题。今天上午各位领导和专家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我从我的角度简单的谈几点看法。中国汽车要走向世界,要国际化,我认为中国企业要争取的,而且我们要求国际上要给我们提供的,首先有一个是自由贸易下的市场准入条件。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说国外的汽车市场有政策壁垒,有贸易壁垒,有技术壁垒,他们门关起来,我们走向国际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刘主任和徐博士都提到,中国汽车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是最开放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市场对外国品牌开放了,我们也应该在国际上要求、呼吁、争取国外市场对中国的开放,这是第一点,而且这是要双方一起来做的。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要争取努力,另一方面,外国品牌在中国的也要做出这方面的努力。

第二,上午我们提到缺乏核心技术,我们大家都在说创新是关键,那么创新应该是真正的创新,无论是中国的企业,外国的企业,真正的创新就意味着我们中国人常讲的独立自主研发的技术,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如果说亦步亦趋,那创新就会变成空话。我是学法律的,法律有一个知识产权的意识,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的企业都要有这个知识产权的意识。

第三,我们这些外国公司、汽车企业,在面临中国汽车产业经过这二三十年学习、积累过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外国企业,尤其是西方的大企业,应该有一个端正的心态。我们应该正视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明天被中国的企业赶超,也是迟早的事情。

第四,在这个事情上,中外汽车行业要加强交流和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这方面通过中国的开放市场几十年来,外企进入中国本身也是一种合作。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我觉得可以做几件事情。第一,中国的企业都在说要打品牌,要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潮流和技术。但是昨天晚上雷诺首席专家汪博士,他就跟我聊到说,他在国际上参加很多国际会议,很少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包括展览也很少看见。我觉得这方面的交流,我们应该多参与。我觉得今天在座的所有人都是有这方面的优势的。因为大家都是全球汽车精英,同时这个合作,我觉得也要开启新形式。我们讲了很多并购,因为刘董事长提到我代表法国企业的身份,不要忘了沃尔沃现在是吉利控制的,我们还有一个是东风集团和标志雪铁龙的互相参股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之后,我们看到标致在中国的4008、5008,中国和欧洲的推出几乎都是一致的。这些新的合作,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最后,和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潜力。米其林大家都知道是做高端轮胎的。如果说汽车是一匹马,我们的轮胎就是他的鞍,我们说要好马配好鞍。我想给大家透露一个信息,这两年我们和很多国内品牌合作,刚刚徐主任提到了五菱、上汽、广汽传祺、比亚迪等等,我们都有合作。我们说换上好的轮胎是可以提升汽车的舒适性、整体的状态,包括在环保方面、减排方面也是有其作用的。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国际化也会做出其贡献。

刘小稚:徐主任,国际化、正规化发展很快,我们刚刚讲了“七七定律”,70%失败,失败当中70%的原因也说的很清楚。是不是说我们目前产业化布局是分散的,有没有集中有限资源做大事情的说法,如果说您同意,应该淘汰多少企业?

徐长明:您的意思是说,中国本土品牌还比较多,怎么可以淘汰剩一些优秀的。我还是主张市场的办法。我觉得用政府的手去调控,我觉得是很难去做的。国内有很多政府牵线搭桥做的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应该还是用市场的办法,按市场规律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实际上现在汽车行业在国内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并不是完全放开的行业。这样的话,对我们的自由竞争带来很大影响,我觉得政策上我们应该更加开放,更加用自由竞争的办法去做,这样剩下来的企业才是最优秀的。

刘小稚:汪总,我们的海归人士,在民企海外并购之后怎么做才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进步更快?

汪大总:我自己是一个老海归了。我觉得是两方面,一方面我们作为海归还是要做一些准备。首先是知识上的准备,我们海归在海外的时候,通常是比较窄一点,因为国外的分工比较细,你做一个工作就做十几年,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是确实是比较窄的,突然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去,那这里面有的时候就会有点困难。你有了知识之后,来了机会你就敢去抓了,说老实话,我也是这样做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国内的环境确实还是要进一步改善。现在有一些地方对海归还不是完全的信任。国企有这样的情况,私企就更多了。家族企业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要有一个“魔棒”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也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正在改善,他们也认识到,要做大,要走出去仅仅靠家族的人也不行。我们和民营企业也合作过很多,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就是胆识,他们看准了就敢干,他是有自身的特点的。但是津津有胆识也不行,还需要其他的方方面面,海归团队可以提供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他我对这个事还是比较乐观的,不是一天可以解决的事,但是随着他们走出去,随着各种问题的产生,我们的精英也会有更大的作用。

刘小稚:刘博士,因为我们今天谈的是人才,中国拥抱世界。中国这么多民企,2000万以下营业额的企业占了所有小企业的60%。这是我们比较担心的,尤其是家族企业对海外来的人士有没有真正的信任?他的信任感我们说的是大学要做一些工作,有没有考虑到在帮助中国汽车拥抱世界,走向国际化和正规化,你们有一些什么样的举措,比如说有什么样的真正能够让民营企业过去,不仅是说你认识我,我认识你,而是真正的培养出他们对海归人士信任,他们自己家族的人,也可以做出做大做强的举措。

刘宗巍:又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从清华大学的动作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赵总可以成为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的院长其实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这在清华历史上还是很难的,因为他要看你的学术成绩的。而且这里给了他很大自由度,当时的陈校长问他你要做什么样的方向,赵总说我要做国家智库,做战略研究,要影响学生在校园之内就了解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从这个环节来说,其实他已在为国家储备人才,为企业创造条件。因为虽然清华学生也有他们的问题,但是普遍来说他们的基本素质是在的。如果说他们可以在校园内了解到企业运作情况,可以在企业当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本身就是一个贡献。说到民营企业对海归的信任,这一点可能清华大学无法做到。但是我觉得民营企业要通过你的正规化、国际化实现新一轮的增长,让你的企业有实力,有胸襟去包容这些人才,才有可能向多元化、全球化的阶段迈进,成为一个百年老店,基业常青。

刘小稚:刚刚讲到了民企的领导,他们的胆子非常大,他们不仅胆大,很多民营企业老总也是很有远见的。吉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最近了解到我们很多吉利朋友都被送到瑞典或者是一些国际企业。吉利和沃尔沃集团都在培养国内走出去的人才。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提示,这样一个民营企业家有很大的胆识。在他做的过程当中,全面的使用人才,无论是海归还是国内人才。能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两个好的例子。

沈峰: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家确实有一些非常有远见。李书福说,并购沃尔沃是在2010年完成的,但是他的想法是在2003年就有的。200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就说有一天要把沃尔沃并购来。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真的是很有远见。吉利在收购沃尔沃过程当中,媒体说是一个蛇吞象的过程,确实也是如此。当然这也是很大的风险,因为在并购之前,沃尔沃连续三年亏损。大家知道汽车投入的资金量是巨大的,如果并购继续亏损的话,可能就会把吉利给带进去了。吉利凭借多方努力,并购之后的第一个季度,就是2010年四季度,沃尔沃就开始奇迹般的盈利,并且以后几乎每个季度都盈利。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当然这当中的故事很多。

说到我们这批海归,其实二三十年前我们离开中国到国外求学,很多让在那边定居、工作、生活,现在又开始回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走出去。相信类似的例子会越来越多,这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机会,历史成就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刘小稚:谢谢沈峰,接下来问一下朱朝宏,您任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学会会长多年。刚刚讲到很多的中国企业到欧洲去并购,这个并购你们的下一步通过协会是用一些什么样的举措,或者说有没有什么计划来帮助中国的车企或者是零部件集团走向欧洲,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可以召唤更多的华人,因为找到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来做事情肯定好得多,你们有什么样的计划跟我们分享?

朱朝宏:非常好的问题。刘小稚也是我们这个协会的名誉理事,做了很多支持性的工作,也向她的支持表示感谢。说到问题本身,我们这个协会,首先是非常有这个心的,很想把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桥梁,另一方面还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质,因为我们这个协会,无论是结构组织、参加人员还是说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和汽车打交道的,和欧洲和中国接触。我们平时工作过程当中,就是把作为中国和欧洲汽车专业的桥梁作为我们的宗旨。如果说国内有哪一个组织想和欧洲同行建立起业务、项目、组织工作上的联系,我们首当其冲的会支持和帮助。我们也会定期组织这样的研讨班、技术研讨会,或者说也包括支持国内的组织去欧洲办研讨会。如果说这是起步的话,我们希望未来可以做的更大更强更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协会99%是搞汽车,搞技术的。很多人希望回国工作,或者说在欧洲工作也是和汽车有关的。很多企业找不到这样的人,而我们协会当中也有一些人在寻找这样的位置,如果说可以在这方面落到实处的话,这也是在我们完成工作使命方面实现了梦想。

刘小稚:我们最早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就是美中汽车交流协会,但是今天在中国有7个海外学会都是全球汽车精英组织的重要成员。这也为我们中国下一步拥抱世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品牌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准备。未来这样的会议也会逐步拿到国外去进行。最后我们来听一下王总的分享,从您的讲话当中,我们深深的感觉到,虽然是法国企业,但是国际化、本土化已经做的非常深了,包括为中国的品牌做了很好的“马鞍”。在企业文化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兆华:谢谢刘总给我这样一个介绍米其林的机会。今天上午的主题是讲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和正规化。米其林是国际化做的不错的公司,我说几个简单的数字,米其林总部不在法国巴黎,而是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城市,很多在座很多人都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但是米其林在法国业务只占集团百分之十几,法国以外占百分之八十多,欧洲之外达到了六十多。米其林是一家一百多年的家族企业,但是他的家族并不是控股股东,而且是非常小的股东。目前的机构投资者大部分是法国以外的机构。所以他的国际化是毋庸置疑的。

举一个具体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关联的例子。米其林可以走到今天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五大尊重,尊重事实、尊重客户、尊重员工、尊重股东、尊重环境。这是100多年积淀的问题。哪里有市场,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设厂。目前我们在全世界20的个国家有70多个工厂,我们有销售业务的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尊重员工来说,我们国际化、正规化重在人才。在米其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尊重员工,在米其林管人士的我们从来不叫HR,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资源,我们首先要尊重人。米其林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我这里举几个数字,我们每年集团的培训,以前是三个月,我们很多中层以上的经理一进入米其林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总部培训三个月。其中三个星期做工人,我曾经做过三个星期的硫化工。现在因为时间跨度太长,缩短为一个月。中国每年要派70-80人去总部。有的是刚刚来就去的,有的是呆了很多时间,随着职业晋升去做。还有一个制度,我们员工进入米其林,不是为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岗位招聘的,就是为公司招聘的。我们每一个员工上到高层经理,吓倒工厂工人,一定是在公司内部人事部门有一个职业发展经理,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他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培养了员工的相信力,因为他觉得在公司发展有机会。第二是锻炼了其能力,因为他在很多岗位上都做过。再一个是培训本身,一个国际大公司,很多制度、规章要贯彻下去,要标准化,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那么规章如何贯彻执行,那就是要靠培训。2014年,我们中国当时是7000人,我们统计,全中国培训时数是94万小时。一个人130小时左右,大概是3个星期,当然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先新厂设立有新员工的培训问题。而在2015年,我们新员工培训已经结束,员工人数涨到8000人,2015年是60多万小时,大概是两个星期。我就讲到这里。

刘小稚:非常感谢。中国拥抱世界还有一个对标就是什么时候你的企业真正在中国的业务只占全部业务10%,那就起来了。相信大家在上午的会上得到了非常多的信息,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百忙之中给我们的分享。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6‘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链接:http://auto.gasgoo.com/topic/worldmeting20161024/

手机WAP站专题链接:http://m.gasgoo.com/news/topicdetail.aspx?topicid=20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10/25011219121960370285276.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