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C Talk栏目主理人、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解全敏
在智能汽车与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芯片领域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战场之一,而黑芝麻智能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其每一次战略布局与产品迭代都备受行业瞩目。
近期,在盖世汽车最新一期C Talk高端系列访谈中,盖世汽车CEO周晓莺与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揭秘了黑芝麻智能从初创到港股上市的成长历程,及其对未来技术趋势与市场布局的深入洞察。
回顾自2016年成立至今的九年发展历程,单记章表示,黑芝麻智能的发展态势超乎预期。
一方面,从上市进程来看,黑芝麻智能自成立至成功上市,仅用了八年时间,期间还经历了3年全球疫情。在当前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环境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这一速度称得上迅速,彰显了企业的强劲实力与高效执行力。
另一方面,产品进展同样符合预期,这得益于黑芝麻智能在技术前瞻性布局上展现出的非凡远见。
据悉,早前在智能辅助驾驶尚处低谷之时,黑芝麻智能便毅然选择了高算力芯片的研发路径。“当时行业采用的是几个TOPS算力的产品,而我们做的是16纳米、50TOPS以上稠密算力的芯片。”单记章坦言,尽管当时这一决策饱受质疑,但如今旗下A1000芯片在市场上的出色表现,已然验证了其精准预期。
他进一步解释道,黑芝麻智能之所以提前布局高性能芯片,是因为深刻理解到从产品设计到车辆量产的长周期特性,“从产品设计到车辆量产需要时间,我们必须提前布局,确保产品上市时正好满足市场需求。”
他还透露,黑芝麻智能早在2017年就开始关注Transformer技术,并在A1000设计中融入了相关支持,“我们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面对快速发展的AI技术,这种技术前瞻性为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A100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极具优势。
在产品线构建上,黑芝麻智能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策略,精心打造了华山系和武当系两条产品线。据介绍,华山系寓意“自古华山一条路”,专注于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力求做到极致,为智能辅助驾驶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而武当系则强调架构融合创新,通过舱驾融合、多域融合等方式,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性能。这种策略不仅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推动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与发展,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黑芝麻智能也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潜力的具身智能市场。单记章透露,公司内部已启动机器人产品线业务,“虽然目前机器人市场规模尚未完全起来,但我认为其发展速度会比汽车市场发展更快。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我们的芯片已经就绪——‘大脑’和‘小脑’芯片方案完备;第二,算法基础也已具备,虽然完全落地仍有挑战;第三,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既可用于通用智能体,也可用于工业生产制造等领域。”
展望未来,黑芝麻智能致力于成为AI领域的重要平台型企业。单记章坚定地表示:“我们要成为真正的平台型的公司。”在他看来,AI本质上是一个平台化的事业,黑芝麻智能希望通过平台化发展,将产品和服务拓展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更多内容详见视频和采访实录:
“我们的发展符合预期”
周晓莺:2024年,黑芝麻智能成功在港股上市,您觉得上市之前和上市之后,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比较大的变化?
单记章:上市前后的变化确实很大。
上市前,公司特别聚焦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主要关注客户需求。但上市后,我们还需要关注资本市场、品牌形象以及整个产业的形象,这些也非常重要。此外,公司内部的合规性要求也更高了。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上市后我们对资本的看法更宏观了。公司成立时,战略方向已经基本确定,我们全力以赴沿着这条路走。但上市后,我们需要思考更多,比如未来的战略是否需要调整?是更聚焦还是拓宽方向?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
周晓莺:企业从单点破局慢慢做到行业头部,再走到上市,能看到的风景肯定更广阔了。
单记章:确实如此,站得越高,看得越多。
周晓莺:黑芝麻智能成立于2016年,这九年多的历程,跟您当初预期的一致吗?
单记章:应该说差不多符合预期。
比如上市时间,我曾在美国工作很长时间,美国的半导体公司平均上市时间是五年,但后来我了解到,美国车规芯片公司八年成功上市,也是非常快的。我们从成立到上市也用了八年时间,在当前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更困难的情况下,再加上期间有3年疫情,算是比较快的。
另外,我们的产品进展同样比较符合预期。早期很多投资人不理解,比如在2018年,智能辅助驾驶正处于低谷,大家都看不到方向,投资人认为我们的产品太先进了,当时行业采用的是几个TOPS算力的产品,而我们做的是16纳米、50TOPS以上稠密算力的芯片,他们觉得市场不需要这么高的性能,但我们还是坚持在做这件事,而且做得还不错,这体现在我们A1000这个产品上。而在我们的产品出来后,大家发现小算力是不够的,因为要真正解决好安全问题,真正提升开车的舒适性,就需要很好的计算能力,否则承载不起你的算法。
周晓莺:现在行业经常讲高算力,甚至有人喊出1000TOPS、2000TOPS,这是跑太远了吗?
单记章:不能说太远了,但我觉得这和产业进展的时间窗口不一定匹配。我们当时做高性能芯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产品设计到车辆量产需要时间,我们必须提前布局,确保产品上市时正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这与我们预期的是一样的。
从成立到上市,这么多年,我们也挺自豪的,我觉得我们预期的还是挺不错的。
过去像2018年、2019年,甚至是两三年之前,大家经常讲的是CNN,也就是多层卷积神经网络,但是后来Transformer突然火起来了,大模型都出来了,大家发现这会让性能立马变得很好。
就黑芝麻智能来说,Transformer第一篇文章是2017年出来的,我们设计A1000是在2018年,我们那时候只看到一些研究技术文章,但我们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既支持CNN,也同时支持Transformer,这也使得我们的A1000现在还持续地拿到量产定点。这方面我们做得还是不错的,是符合预期的。
“芯片领域的窗口期正在慢慢关闭”
周晓莺:任何一个产品技术创新都会有窗口期,您觉得现在这个阶段,芯片领域的窗口期是在慢慢关闭吗?
单记章:我觉得今年或明年可能是最后一个时间点,可能今年就差不多关掉了,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芯片技术要求非常高,国际大厂在这个领域已经很强大,我们能跟他们同台竞争,是因为我们做得早,时间积累很重要;另一个原因是投入非常大, 这个行业的资金消耗非常巨大,比如我们第一颗芯片用16纳米工艺,成本还没那么高,但现在用7纳米,甚至未来可能需要5纳米,成本会更高,所以初创公司如果没有足够资金,很难进入这个领域;此外,车的市场规模有限,全球一年就1亿辆左右,这也限制了新玩家的进入。所以,这个领域的窗口期正在关闭。
周晓莺:所以技术创业还是要看得准、看得早,赶时间窗口。
单记章:对,这特别重要,做初创公司,你能有的就是自己,就是你的团队,你必须比别人更早看到机会并行动。大公司可以轻易投入资金,但初创公司只能靠前瞻性。当然,也有少数公司靠颠覆性技术成功,比如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很多人想到但不敢做。
但对大多数初创公司来说,时间窗口很关键。
周晓莺:今年开始,车市价格战更多是以加量不加价的形式出现,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现在慢慢变成标配,这符合您对产业发展的预期吗?
单记章:这和我们预期一致,我们刚好有产品可以完全匹配这种需求。
大家现在说行业“卷”,认为这是一个负面的词,但是我觉得竞争是常态,是必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竞争,不进则退,但竞争需要在基本规范下竞争。
我们定位为二级供应商,前面有车厂,有一级供应商,我们能做的是给客户和最终用户提供更好的价值,无论是价格还是功能性能。车厂经过几十年全球竞争,做到现在这么厉害,我相信他们一定是很理智的,因为他要去关心他的产品,关心他的市场,关心他的客户,否则持续不了。那么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他们一定有很多思考,价格肯定是一方面,但他们一定会考虑长远的发展。
汽车行业曾经历过半导体缺货,但我相信后面还会有,为什么?我以前在上一家公司基本上每年都会缺货,但是我们当时做法跟别人不太一样,有很多公司的做法是:缺货,我就涨价,多了,我就降价,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我们的思路在保持我们的价格曲线,当时我们也做到了全球第一名。我觉得是大家做法不一样,但我们会坚持我们自己的方式,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我们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客户是理性的,长期来看,我相信他们会选择我们。
周晓莺:从财报来看,黑芝麻智能的研发投入是极其大的。
单记章:是的,研发投入是我们的重点。实际上,技术竞争,谁想走到第一名,你的产品技术一定要领先,所以我们投入是很大的,我发现国际上研发投入高的公司,毛利率都比较高,我们85%的员工是研发人员,半导体和AI领域的人才都很贵,我们跨这两个领域,可以说是贵上加贵。而且我们用的7纳米工艺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也是很贵的。我们的目的很清晰,就是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超过客户预期的产品,我们希望走到第一名去。
“我们不怕竞争,因为我们有很强的技术壁垒”
周晓莺:黑芝麻智能目前旗下有武当系和华山系两条产品线,能否介绍下?
单记章:武当系和华山系两条产品线的定位不太一样。
华山系列,寓意“自古华山一条路”,我们逼自己专注去做一件事,并且做到极致。华山系列,我们最早是做智能辅助驾驶这个方向,现在来看,这个方向是对的,现在我们也扩展到AI应用的更多领域,比如具身智能机器人,当然当前 AI 应用最大的一个市场还是汽车市场,我们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要给用户、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基于此,我们推出了武当系列产品,武当系列与大家所知道的“武当派”的理念其实很一致,强调融合,比如舱驾融合、多域融合甚至是中央计算,通过集成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这两条路线与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是一致的,我们走在行业前端去推动这一过程的发展。
周晓莺:您认为在汽车特别是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中,国产芯片企业是否在改写规则?
单记章:我一直在半导体行业,能够看到的是,过去很多中国公司采取的是“me too”策略,别人已经把市场打通了,应用打通了,你只要去把这个功能实现了,把成本做低一点或者性能做好一点,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策略,你冒的风险会少很多,但是智能辅助驾驶不一样,全球没人做过,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没得抄了,只能靠自己。
我们现在做的智能辅助驾驶芯片也是过去没人做的,而且我们是持续创新,比如高算力芯片、异构架构SoC,我们没得抄,只能是靠自己。我们一直在想哪些东西可以给用户提供给更好的价值,大家都说“卷”,实际上主要是在竞争性能和成本,而我们武当系列产品通过融合可以实现系统降本,与此同时性能也是在提升的,所以这就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了。我们不喜欢抄,更喜欢在白纸上作画,真正提供别人没提供的价值。
周晓莺:从市场应用端来看,黑芝麻智能有哪些新进展?
单记章:我们的产品获得了很多客户的认可,新配套的车型陆续上市,后续会有很多新的消息发布。我们比较低调一点,但实际上你可以看到,我们配套的车型,比如银河星耀,卖得都很好。这跟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希望和生态圈、产业链上面的企业合作一起做,比如星耀这款车,我们是跟车厂研究院,再加上另一个算法提供商一起打造的,基于我们的底软、芯片、底层平台,现在市场表现超预期。
周晓莺:芯片产业看上去是单点,其实它特别讲生态,并不只是自己做好就行,还得有工具链,有软件,有Tier1,有客户一起加持,黑芝麻智能在生态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单记章:半导体天然依赖生态。我一直认为,每一家公司,都要做自己最强的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做半导体肯定是我们最强项,能把这个东西做起来,能跟全球最顶尖、最厉害的公司同台竞争,而且实际上我们做得比他更好。我们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工具链,帮助客户快速部署算法。我们还开源部分算法,以白盒方式交付,客户可以直接使用或改进。
周晓莺:开源会不会担心别人也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因为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品类都是既有供应商做,也有车企做。
单记章:我们不怕竞争,因为我们有很强的技术壁垒。比如我们的A2000采用7纳米工艺,性能比竞品的4纳米更好,这靠的是架构优化和效率提升。再比如A1000,通过提前部署,我们能够支持Transformer,而那些不支持的产品则会过期,这其实就是壁垒。
前瞻性很重要,现在算法的变化特别快,过去我们支持INT4时,大家都在质疑INT4到底有没有用?现在事实证明非常关键,FP8混合精度训练同样如此,DeepSeek模型已验证了它的价值,而我们都提前做了,硬件实际上lead time很长,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门槛。
周晓莺:软件非常重要。
单记章:非常重要。不管是说软件定义汽车、系统定义汽车还是软件定义芯片,都不重要,因为功能一定是软件加硬件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芯片的计算能力,什么都定义不了,空谈而已。用什么名词不重要,关键是如何以更好的成本实现更好的性能、功能。
这就回到了前面所说的生态的问题,半导体天然地就是一个生态,每个人做每个人最强的那部分,你如果是孤立的,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怎样让大家真正一起来定义这个事情,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至少每个季度都去拜访客户,不只是一个客户服务人员去拜访,还会有我们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我们一起去跟客户交流。交流什么呢?当然最基本的遇到的问题我们要去解决,除此之外还会重点交流未来客户需要什么,客户遇到的困难点是什么,我们想办法帮客户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生态是特别重要的,而不是说大家你提供这个、我提供那个,这不叫生态,只是拼装。
周晓莺: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共创,提前共创。
单记章:一定是这样,做最前沿的东西一定是共创,而且是跨域共创。
周晓莺:这对团队的能力应该要求很高。
单记章:非常高。交流能力就是个挑战,很多工程师不懂交流,但其实我们既要真正理解别人的痛点和需求,同时也要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实现方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与客户做交流。
“我们的目标是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
周晓莺:现在行业竞争极致化,反过来也给供应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比如成本、速度等方面的压力,在芯片领域,您有明显感受到吗?
单记章:一定感受到了。新车研发加速,对芯片厂商要求的时间更短,比看到的车的时间周期更短,所以我们必须提前做更多准备,也要提前共创,总之时间尤为重要。
关于竞争,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什么时间窗口提供更好产品、更好的价格?我想这是天经地义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底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考,我们不去追求覆盖100%的市场,我想这也是非常不健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价值。
周晓莺:从一个技术专家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合理评判芯片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单记章: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看车需要什么?智能辅助驾驶需要什么?最底层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保证功能安全,要确保车在路上不出问题、不撞车,让人放心,现在很多人开智能辅助驾驶的车不放心,紧张地盯着,这反而违背了初衷。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安全?传感器的布局、传感器的数量,我们要去看,另外每个传感器需要达到的性能,需要多少计算能力,需要哪类计算能力,我们都要清楚,然后我们怎样保证安全,怎样兜底,我们基本都可以算出来,大致的范围我们是知道的。
周晓莺:您是非常以客户为中心的。
单记章:这是必须的,否则长久不了。每个人的风格跟每个人的经历相关,我上一家公司成立5年成功上市,我觉得我们当时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做了一个传感器后面的SoC芯片,竞争对手有单做传感器的,有单做芯片的,我们当时做的事情跟我们现在的做法很类似,参考设计我们全帮你做好,而且是按量产的规格去做,另外把软件给你做好,把系统给你做好,全给你做好。我们现在做法也类似,我们希望跟合作伙伴一起把整个方案整合好,扎扎实实来做,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
周晓莺:尤其在这个圈层里面,用户的口碑它会支撑一家企业走得更长,非常关键。
单记章:是的,至少是我的理解,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理解也是这样子。
周晓莺:提到国产芯片,有人担忧可靠性、一致性。车企(尤其本土车企)在用国产芯片时,态度有改变吗?
单记章:按照我的理解,车厂做了这么多年,他们一定有他们的评判标准,他肯定是很理性的在做这件事。不管本土车企还是海外车企,他最终看的一定是你能提供什么。过去本土车规芯片少,因为太难了。后来地缘政治和缺芯让大家意识到供应链安全重要,开始去选择本地化供应链。现在中国公司做得多了,且证明了安全可靠,选择会更多。供应链安全是考量因素,但不是全部,产业还是竞争,最终看价值。
周晓莺:核心就是说,首先要有供给,然后你要证明产品有价值,才能够有机会被他采用,因为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它必须是一个商业化的考量。
单记章:是的。
“未来,具身智能市场业务发展速度会非常快”
周晓莺:前面您提到AI,在您看来,AI的快速发展是否对企业运营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单记章:我相信是的,为什么我们把AI用在车上面?最早的驱动力就是这个,我们觉得AI会改变一切,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公司内部也在用AI提升效率,比如管理、代码开发、测试等。在应用层面,AI的应用也是特别广泛的,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这是我们的重要聚焦点,另外我们也会往外拓展到广义的具身智能领域。
AI方面,DeepSeek很厉害,但是美国最前沿的可能还是特别厉害,但是制造,中国太厉害了,所以在具身智能领域,我相信没人能打得过中国,所以对于我们做底层计算能力的企业来说,我们显然要去看,要想办法把这个市场覆盖了。当然现在市场还很小,但我们认为,未来具身智能的市场会很大。
过去大家讲算力就是基本上的训练,现在我们发现风向慢慢在变。第一个方向跟DeepSeek有关,它验证了:算力不需要那么大,就能训练出来很好的模型出来。另外一个方向是,大家发现过去对推理需求最大的是车,推理需要的计算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多的,应用非常广,Microsoft的CEO曾说过,未来使用计算能力的不只是人,可能也不只是机器,所有智能体都会用到计算能力,所以推理的需求量就巨大无比了,可能不是说十亿、几十亿,它可能是人类数量的好多倍,所以这个市场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在我们的战略上,第一,车是我们最需要去把它做好的,因为这个当前是最大量,未来量大的其实是这些智能体需要的推理,所以这个也特别关键。
周晓莺:今年1月在美国CES展,您有介绍过黑芝麻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一些应用,现在看,汽车行业大家非常愿意把这个能力泛化到具身智能产业,因为它是同源的是吗?
单记章:可以说非常同源。机器人跟人类似,核心是运动控制(小脑功能)。虽然很多机器人靠编程实现,但真正智能的需要自主行为能力。这涉及控制多个电机(类似人体关节),传统方案每个关节都需独立计算芯片,导致系统复杂、能耗高、可靠性差且协调困难。我们的武当系列通过多接口集成,只需一条传输线就能集中处理所有运动控制,特别适合实现机器人小脑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跟车厂以及机器人公司能够非常顺畅合作的原因,过去他们可能要好多板子,现在不需要了,我可能一两块板子就解决了另外一个大脑,我们华山系列就是高算力,我需要去理解世界,也是个多种传感器的接入,视觉肯定是一个,也有可能用激光雷达,还有各种各样的影像、声音,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这就需要计算,需要大脑的功能,要能思考,能部署大模型,不管是多模态的大模型还是语言大模型,我在上面部署好,发现特别好用。
周晓莺:其实汽车行业很多企业都快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单记章:是的,但是还是有周期的,而我们正好有这个产品和能力。
周晓莺:在智能的车上可以去实现它的创新应用和规模化,但是在未来的增长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单记章:一定是这样。我们现在公司内部已经启动机器人产品线业务,专门去做这件事,这非常重要。虽然目前机器人市场规模尚未完全起来,但我认为其发展速度会比汽车市场发展更快。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我们的芯片已经就绪——“大脑”和“小脑”芯片方案完备;第二,算法基础也已具备,虽然完全落地仍有挑战,但就像2018年大家都只知道CNN,如今大模型能力已令人惊叹,这些技术都可以部署到我们的芯片上用于机器人;第三,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既可用于通用智能体,也可用于工业生产制造等领域,因此发展速度会非常快。
“在海外市场,我们第一步目标是占据10%的份额”
周晓莺:对于海外市场,黑芝麻智能有哪些规划?
单记章:前面说到半导体的一个特质,半导体生产制造、研发都是全球化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全球化的人才布局,包括美国硅谷、新加坡、中国,未来也可能包括日本、韩国、欧洲,这些都是我们要布局的,只不过是有节奏的。市场方面,在中国市场,我们希望能够占到30%的份额,在海外市场,我们第一步目标是占据10%的份额。
目前海外智能化发展进度明显慢于国内,但已开始加速。欧洲车企已在规划2030年方案(实际需2028年完成),这意味着现在就要启动规格、成本等方面的讨论。虽然周期长,但趋势已现:低阶辅助驾驶开始上量,高阶方案也在推进。
我们要做的布局是什么?第一,本地的认证;第二,驾驶场景本地化适配(数据敏感不能跨境);第三,区域驾驶习惯的适配(如德国不限速道路的安全设计)。我们已经开始在布局这些方面,我们希望在速度提升的过程中,把这些提前做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参加海外的一些展会。
周晓莺:对于芯片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您有什么样的预判?
单记章:目前我们的市场主要在中国,未来会持续拓展。未来,我相信,按照我们过去的做法,我们能够先行一步,把产品做透了做通了,实现从0到1的突破,该趟的坑我们趟过了,而且可以把这些经验带过去,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未来在车上面,我们会变成很重要的一个力量,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
周晓莺:在中国市场跑出来的公司的很多经验,是有极大机会去赋能其他区域市场的。
单记章:确实,就像传统汽车必须配备发动机和变速箱一样,AI正在成为现代汽车不可或缺的基础配置。尽管各个市场对高端功能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但安全性始终是全球统一的基本要求,不存在地域差别。
“我们致力于成为AI领域的重要平台型公司”
周晓莺:现在是2025年,无论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层面,都在讲下一个五年规划。您对黑芝麻智能接下来五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单记章:我们也在深入思考未来发展。未来,我们首要任务是保持产品和技术的继续领先,这是最基础的。当然AI本质上是一个平台化的事业,我们致力于成为AI领域的重要平台型公司。目前我们主要聚焦在智能汽车和机器人两大应用场景,未来我们要打造出更开放的平台。
这也正是我们近期宣布并购一家AI芯片公司的战略考量,过去我们专注中高端市场,现在要扩大覆盖面,全方位覆盖端侧AI推理应用。未来几年,我们希望在AI平台化方面做得更好,让产品不仅服务于汽车领域,还能拓展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通过平台化发展,实现业务范围的持续扩展。
周晓莺:这也符合现在行业竞争的方向,不是单点竞争,而是平台级的竞争。
单记章:前段时间,埃隆·马斯克在一场分享会上说到,现在AI浪潮下很多人只顾着“捡垃圾”,在海滩上面捡一些贝壳,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你要去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平台性的产品。我们确实在深入思考,如何将公司转型为真正的平台型的公司。
周晓莺:现在AI快速发展,技术快速变化,您觉得作为一家科技型公司,怎样才能屹立不倒、勇立潮头?
单记章:每个人的思考可能并不一样,我的经验是,面对价格战等竞争,最根本的应对之道是用技术和前瞻性为用户、客户、合作伙伴创造价值,这才是长久之计,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这是绝不能丢失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管理者,要站在更高维度去看问题”
周晓莺:作为资深半导体人,您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前瞻视角。但企业经营本质是团队作战,请问如何持续提升团队竞争力?
单记章:团队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抓以下几大重点:第一是专注力,通过AI工具辅助管理,让成员聚焦核心任务;第二是透明化,我们每季度组织跨部门分享会,让各团队互相了解工作亮点和挑战,这会产生很多价值;第三是共识机制,重大决策集体参与,确保全员理解战略意图和目标,这样能够产生更多的动力,达成更好的结果;第四是注重保持核心团队稳定性,我们公司最早的创业骨干基本都还在,与此同时我们也持续引进各层级顶尖人才。
周晓莺:技术出身的老板对技术会不会有执念?
单记章:一定是有的。技术执念是必须的,但思考维度不同了。作为管理者,除了基础的产品技术,要站在更高维度去看问题,比如要关注人才发展,特别是帮助高层突破能力天花板,这需要设计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他们要把突破自我设为关键KPI,再比如团队在做技术创新的时候,要让他们思考:在做到最好的情况下还面临哪些困难?我们再来讨论这些困难。此外,资本运作也是重要责任。
周晓莺:对您而言,优先级排在前三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单记章:我们当前聚焦三个重点:首要任务是服务好客户,夯实基本业务盘;其次是技术突破,我们现在是以7纳米实现别人4纳米的性能,那下一代的技术方向是什么,我们要去规划好;第三是提升组织效能,让快速发展的公司保持高效运转和健康文化。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