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C Talk|对话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产业生态平台合作,开创智能座舱创新技术新篇章
发送
C Talk|对话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产业生态平台合作,开创智能座舱创新技术新篇章
盖世汽车 周晓莺向秀芳 2025-02-10 07:00:00

C Talk|对话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产业生态平台合作,开创智能座舱创新技术新篇章

C Talk|对话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产业生态平台合作,开创智能座舱创新技术新篇章

对话 | C Talk栏目主理人、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向秀芳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中国汽车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并再度有了弯道超车的信心。几乎所有头部汽车企业,都已发布向全球化企业转型的目标。

而作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最强实力代表之一,延锋国际的发展轨迹值得关注。

从1936年的一家木模作坊,到如今年营收突破千亿的全球化企业,延锋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中国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如今的延锋国际,已率先成长为一家覆盖汽车内外饰等多个产品系统的全球化企业,并在全球20个国家建有220多个基地,拥有57000名员工。2023年,延锋国际营收达1093亿元,位列Automotive News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第15位,在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排名极为靠前。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延锋国际多年来企业文化的持续传承,以及在全球化布局、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投入。

延锋是在1978年进入汽车行业,正如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表示,受木模制造工艺和质量要求的影响,所以延锋人在80多年来,“我们的骨血里面一直有一种对技术的热爱”,形成了“敬畏客户,热爱技术”的企业文化基因。

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技术领域,更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得延锋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首先是产品层面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其次是强大的全球运营管理体系,确保全球200多家工厂保持高效运转。更重要的是,延锋国际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传承体系,保证创新基因代代相传。

延锋国际的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向下卷成本,向上卷价值”。作为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然而,仅仅依靠成本优势无法支撑企业长远发展。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和高性价比著称,但这并不足以支撑产业向高端迈进。

因此,延锋国际在保持成本竞争力的同时,更注重通过创新提升产品价值,在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这种双轮驱动的战略,帮助延锋突破了传统制造业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发展瓶颈。

作为最早深耕智能座舱技术的本土供应商之一,延锋国际展现出卓越的创新前瞻性。从2017年开始,延锋每两年都会推出一款XiM展车,展示最新的座舱技术。2017年,延锋就前瞻性地推出了长滑轨技术,预见到未来车内空间自由化的趋势。到2021年,延锋又率先推出零压座椅技术,引领了舒适驾乘体验的新方向。这些创新不是偶然,而是延锋对未来出行场景深入洞察的结果。

延锋的创新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跨界整合能力。这一点在将量产上车的延锋寰翼TM /Yanfeng SafeUnit®️产品上得到体现。延锋不是简单地从座椅角度考虑问题,而是整合了电子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车内安全自由。

这种跨界思维和系统整合能力,是让延锋在智能座舱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拓展创新源泉,延锋国际推出了优秀合作伙伴成长项目(EPG)。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是“不要只是自己赢,要共赢”。

这种开放共赢的创新模式,不仅扩大了延锋的创新来源,也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面对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延锋国际保持清晰的战略认知。

可以预见的是,AI将为智能座舱带来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人机交互方式上,车载系统正在突破简单的功能控制,实现更自然、更智能的交互体验。

但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延锋国际也保持着战略定力,继续专注于智能座舱领域。臧纯高表示,延锋将以智能控制为核心,整合不同产品优势,成为综合的智能座舱0.5级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此过程中,延锋国际可能会拓展业务深度,但核心仍是提升在智能座舱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包括创新、成本、质量、制造和一致性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臧纯高认为,也要适应这个行业发展的大势,做好延锋国际的基本盘,然后再去开创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说,延锋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故事,更展现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而伴随着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电动化方向演进,延锋国际要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适应产业变革?创立EPG项目的初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AI对智能座舱乃至整个产业的影响?详细内容请见视频。

 

“敬畏客户,热爱技术”的企业文化传承

周晓莺:延锋已经是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单里面靠位非常前的中国公司,您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延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臧纯高:首先从产品的层面,延锋可以给客户提供一套综合的、系统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二个,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整体的一个系统。我们在全球有200多家工厂,这样的规模怎么样实现比较有竞争力、可持续的综合管理能力。我觉得其中的系统性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个,我觉得所有好的系统和创新,其实要源于系统的人才或者是价值观、文化系统的传承。延锋的传承文化可以追溯到1936年,我们一直以来秉承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传承。我觉得这也是延锋的一个核心的竞争力。

周晓莺:就是能够穿越时代不同的代际,去创造一些适配当时的更好的产品。

臧纯高:我们敬畏这个市场,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在不同的阶段,他的需求不同。但是我们始终还是聚焦以客户为中心这样的价值理念。所以,这样的产品是能够跨越周期的。

周晓莺:原来汽车产业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封闭的,然后延锋在生态链上核心是做大B的业务。

可是最近十年来,电气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看到现在终端的市场竞争,越来越讲消费者导向。就是从产品经理的角色,它又变成以场景、以用户为核心。那反过来对我们供应链上,是不是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改变?

臧纯高:对,有非常大的变化。首先就是你的产品和你的创新是要以C端的需求来驱动整个创新。

C端的需求,就要求你首先想到什么样的场景。以场景驱动去构建创新体系,想办法去适应和了解当下特别是C端的需求。以前做来图加工,做To B端。但今天,我们会更加多地主动去探寻C端需求,进行场景研究,来为客户提供价值。我觉得这跟以往只是做B端的生意有很大的区别。

周晓莺:其实像共创了。

臧纯高:对,其实事实上,现在很多产品都是通过共创完成的。

周晓莺:包括咱们刚刚走过的那个展区,里面就有很多设计师把当下流行的颜色、元素、材质,怎么更好地能够融合到我们座舱里面。这其实也是在产品化的过程里面,可以去跟车企一起来共创,再反哺给终端市场。

臧纯高:就像对于流行趋势的一些把握,包括颜色、材质,怎么样去打造豪华,我们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一些理解。在跟主机厂打磨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我们怎么样把这种文化从产品端体现出来,并和我们的工艺、和我们的场景和产品很好的结合起来。那我觉得是延锋能够提供给很多主机厂非常有价值的一些共创想法。

周晓莺:我觉得这个是特别棒的。其实如果纯看工业制造,可能就是规模化、集成化,讲成本、讲效率。但汽车作为一个最终消费品,它还要讲人文、讲差异、讲不同用户群体的代际,所以应该有一个宽度。

打破技术边界,去卷成本和卷价值

周晓莺:像您今天早上的发言,我印象也很深刻。就是向下我们可能要效率要成本,但向上一定要技术要创新。

臧纯高:我觉得对于制造企业,不可避免的是向下的成本竞争、对于效率的要求,这是你存在的生命线,你必须要去守住的,一直不能忘掉的。

与此同时,对于我们来讲一定是要向上,同步也要卷创新,包括一些创造,特别是在很多文化层面,它的一些品牌的打造。

包括整个中国汽车的一个向上,它要有一定的内涵、一些创新来跟进,才能让中国制造的价值,和对全球的认知能够往上走。这也是所谓的新质生产力对于我们的一个要求。只卷成本还不够,我一定要同时同步地对创新这一块,也要去花大量的力气去做。

周晓莺:非常的赞同。中国制造已经是全球响当当的名片,但我们现在是要中国的品牌。必须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创新内涵,向上走卷价值,这是我们对行业很重要的一个倡导。

那么另外一点刚刚讲到,制造业本身它确实是跟效率相关。我们看到现在智能电动汽车,至少在中国,产品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一辆新车从SOP再到推向市场,大概一年半的时间。

那它反过来对我们供应链上来说,这个节奏、节拍、效率和质量包括运营方面,是不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臧纯高:其实要求非常高。传统主机厂原先一代产品的迭代周期可能至少五年,有的周期长达十年。

但是今天汽车行业消费电子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到来,我觉得让造车本身节奏加快,入门门槛和资金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延锋来讲,我们也面临这样的一个挑战。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我们也在从几个方面,以提升我们的研发效率和缩短周期。

一个是产品的平台化。我们去打造非常多的跨越客户类别的产品平台。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把不同客户的内在共同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研发当中除了产品的绝对平台化,应用技术也可以让我们在研发当中少走弯路,让我们的精力更加多的聚焦在客户特定的需求上面,来不断的去打磨。

周晓莺:延锋是每两年都会发一款集大成的产品,今年发布了XiM 25,能介绍一下延锋近期发布的XiM 25展车吗?

臧纯高:对,XiM 25。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研发,并要做展车的形式呢?

第一个是基于场景的展示,就是我们对于未来消费趋势的理解,就是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样,将来消费趋势会是什么样?第二个是有节奏地推进我们的创新快速落地。我们展示出来的技术,就是即刻可以量产的。然后呢,我们还有在研发的,在预研的。

今天,我们已经在考虑两年之后的XiM 27展示什么。

周晓莺:两年之后的?

臧纯高:对,其实我们保持这个节奏滚动的向前,每年能有新的产品发布。我们喊卷创新容易,但是产品实际落地怎么样、行动上怎么样,如何真正的实现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这辆车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一个是对外展示的载体,对内则是创新推动的一个重要节点输出。

周晓莺:能够看见未来?

臧纯高:是的,我简单点说,像我们对于创新的一些前瞻性,对于场景和创新的引领。

我们在最早时候,展示XiM 17的时候,我们推出长滑轨,今天大家都已经风靡了。在2017年推出XiM 17的时候,我们基于对未来车内空间自由的一些理解,空间自由的基础是前后的移动,我们判断车内地板将来会变平,长滑轨实现座椅的前后移动,所以去研究做了这一代产品,实现空间自由。

在2021年的时候,我们创新的产品是延锋零压座椅(零重力座椅)。今天已经让所有人都舒适的躺倒,实现舒适自由。

你的舒适自由,躺倒是一方面,车内相对应的灯光、语音等配置,我们也开展了研发。我们认为,灯光能提供非常重要的情绪价值,触控、语音会让你对车内的操控、掌控更加舒适。我觉得这个叫舒适自由。我觉得这一直是目前大家在车内追求的一个极致。现在大家已经实现了在车内的极致舒适,从车内材料的触感,躺下去的这种姿态,娱乐互动的这些方式,都带来了更加的自由。

在2023年7月的时候,我们发布了一个延锋寰翼TM/ YanfengSafeUnit®️。我们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叫安全自由。

你在车内,空间移动是非常自由的,可以构成各种组合,比如前后移动、转盘、躺平等。灯光、音响、声、光、电,包括你的躺姿,让你在车内实现了舒适自由。

但是相应带来了一些问题。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但是这种自由度脱离了原先安全保护的那个框架。因为人的移动逻辑没有变化,还是跟着座椅走的,再自由身体还是贴合座椅。

周晓莺:在有限空间内的自由?

臧纯高:有限空间内的自由,但本质的东西是没有变的。我们延锋为什么能够提供整舱。我们不只是从座椅的角度思考人,也从安全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有电子系统、有安全系统。这种综合的跨界认知,促成了我们做出了延锋寰翼TM。

在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位置,延锋寰翼TM都可以去保护好你。即便在大躺姿的这个状态下,发生了碰撞,延锋寰翼TM也可以很好地保护你。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跨时代的一个产品、一个创新。它在延锋产生,我觉得是有一定的必然性。

我们对于未来消费场景的一些思考,以及我们具有的技术能力,能够跨越安全和座椅这种不同品类。放眼全球,内部能够打穿基层,并把这几块领域实现整合的企业,延锋毫无疑问是非常领先的。

周晓莺:这种公司其实很少。

臧纯高:基本上都是单一品类的,其实考虑的问题,都局限于自己的知识。而我们会跨界去考虑把这些品类结合起来,这也是延锋寰翼TM为何能展现出安全自由、车内这种消费趋势,是未来车内综合安全保护最好的产品线。

EPG是实现共赢的重要载体

周晓莺:EPG这个项目,您能给大家讲讲吗?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合作。延锋创立EPG的初衷是什么?

臧纯高:EPG项目最初的出发点是这样。EPG全称是叫优秀合作伙伴成长计划(Excellent Partner Growth Program)。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就是不要只是自己赢,而是我们的产业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大家共赢。

我们一定是和产业链共赢,所以我们聚焦EPG项目。这种优秀的合作伙伴成长计划,我们帮助大家成长。他成长了,实现强强联手,当然我就会是最强的。我也会跟大家一样,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面强。

第二个,对延锋当然也有好处,我们解决了创新来源的问题。

周晓莺:源源不断的创新来自哪里?

臧纯高:我们现在这个系统跟以往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没有边界,框框也打破了。

对所有的创新企业,我只有一个要求,在你的细分领域具有独创的优势,这是一个。然后我们把你的技术变成产品,以及配到适合的场景当中去商业化。

实际上,中国社会的创新力,我认为是无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最大的创新来源充分利用好,更好的集成起来。让所有人能够看到,让资本看到,让行业能够看到,让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创新人员都能够看到。那我觉得这也是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能够共同成功的原因,让热爱创新者能够取得他应有的回报。

对延锋来讲,我们的持续,能够把这个行业上下游的创新打通,帮助中国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家一起去卷创新,卷更高的价值。

实际上,我们向上卷创新,向下卷成本,本身二者并不是相悖而行的,很多是一个系统的集成。但更为重要的是,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价值。

这个当中,EPG是我们实现共赢的重要载体。怎么样打造这个平台,能够打通上下游,创新能够让大家看得见,能够创造价值,我觉得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初衷。

未来手机、车和机器人,内核都是AI

周晓莺:现在还有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AI的影响。这两年,汽车行业很明显感受到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影响。您觉得以三到五年为期,它会对我们的车和座舱带来哪些变化?

臧纯高: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我觉得从本质上来看,手机、车,包括机器人,未来都是AI的载体,它的内核将来都是AI。

比如说车内的语音控制,以往很多时候我们讲的是一些精准的逻辑。说什么样的语音它懂,这是精准的一对一模式。但是今天,AI让这件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将来车内语音的互动交流方式,也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从产品的这个角度,我觉得车和整个智能座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用的AI的一些APP或者这些车,毫无疑问都将转向AI,AI进车将成为趋势。

问车内语音系统一些问题,它可能不再拘泥于车的操作,不只是说打开天窗,放下玻璃。它可能会有更多的、更泛化的空间,更泛化的沟通互动。

AI在车内的影响更加具象化,更加理解是什么样。对于我们来讲,就是研究一些场景之下,AI会对消费场景产生变化,那它对于车内的变化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我脱离了物理按键触碰的距离之后,我更加自由。那实现了空间自由、舒适自由之后,下一个场景是什么。

在产品层面,我们今天会去思考,将来在自动驾驶AI进来之后会有很大影响。但是在制造和设计层面,AI必须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一些作用。

我们有大量的制造数据和设计数据,我们怎么样把这一块去用好,并用AI的方式帮助我们提升效率。我们在整个设计制造这块不断地去创新,去提升我们综合的竞争力,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

周晓莺:这些年,大家一直在重新定义自己。就像您刚刚讲的,汽车不再局限于只是车本身,开始有很多形态的变化,那您觉得延锋的未来还有哪些领域,其实是可以去开拓的?我们今天看这个EPG项目活动现场也有机器人、机器狗。

臧纯高:我想延锋会有不同领域的尝试或者不同深度的一些突破。但是我觉得总体上,我们还是会聚焦在智能座舱,即以智能控制为核心,基于我们一些不同的实际产品为组合,成为综合的智能座舱0.5级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还是这样的定位,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做的业务深度可能会有变化。

我们更多的还是聚焦智能的方案、设计的产品。我们对于场景的一些理解,将助力我们所有OEM,能够让它的产品有更好的一些卖点,提供更好的一些价值。

对于我们来讲,持续提升我们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力,包括创新、成本、质量、制造、一致性等等,这是我们当下的思考。但从长远来看,我觉得还是要适应这个行业发展的大势。

周晓莺:好的,谢谢臧总宝贵的时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