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 品牌向上-2025第六届汽车品牌与营销论坛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C Talk |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在TPMS市场,保隆科技将继续向上追赶
发送
C Talk |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在TPMS市场,保隆科技将继续向上追赶
盖世汽车 周晓莺解全敏 2025-01-03 07:00:00

C Talk |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在TPMS市场,保隆科技将继续向上追赶

C Talk |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在TPMS市场,保隆科技将继续向上追赶

对话 | C Talk栏目主理人、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解全敏

2024年年初,保隆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张祖秋曾做过预判,预计2024年,车市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竞争会更激烈。

如今,时间行至年尾,对于这一年车市的表现,张祖秋在接受盖世汽车CEO周晓莺采访时给出的总结是,“与年初预计的形势基本一致,但是竞争激烈的程度,或者说产业生态恶化的程度,可能比预期中的要更严峻一些。”

他表示,现在行业基本没有增量,同时产能可能有过剩,品牌有过剩,车型有过剩,继而带来激烈的价格战, “两三年之内,(这种情况)不太会改变,企业还是要做好比较长期的准备。”

的确,这对整个汽车产业链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供应链企业也不会例外。张祖秋认为,在此背景下,供应链企业选对项目非常重要,“之前我在公司内部一直强调,在这个产业大变局时代,我们最重要的战略是要做对产品、跟对客户,现在在跟对客户基础之上,还要选对项目。当然对于我们的战略客户,我们一定还是会选择去相信它,选择去支持它。”

而无论在产品选择、客户选择还是项目选择上,保隆科技无疑都有很高的经验值,过往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说明。

据盖世汽车了解,如今,保隆科技旗下业务中,不仅空气悬架、传感器、轻量化底盘结构件等新兴业务进展突出,势头强劲,气门嘴、平衡块、TPMS等基盘业务也没落下,行业地位持续稳固甚至进一步强化。

特别是TPMS产品线,保隆科技如今市占率已上升至全球第二,且还在继续向上追赶。至于如何继续向上,保隆科技至少有以下两个方向上的规划。

其一,在市场层面,保隆科技将继续扩大海外市场布局。

张祖秋表示:“目前从全球市场来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前装市场,保隆科技TPMS业务的市占率已经非常高了,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独占市场,但我们希望保持我们的领先的身位。另外在欧洲市场,我们有本地的研发与制造,也有比较好的市场份额。下一步,我们期望能够在北美市场获取更多份额。”

据他透露,保隆科技计划在美国布局本地化的制造,“现在我们是从欧洲往美国供应,但在目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整车企业还是比较明确地要求我们在北美本地化,或者说这是一个加分项。在美国我们本身有一个生产型的子公司,我们计划在美国设产线,也已经在展开。以此为契机,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美国本地的业务。”

其二,在产品层面,保隆科技TPMS产品将继续延伸。

就在今年,保隆科技已经研制出全新一代的TPMS爆胎预警产品,该产品的爆胎预警功能,结合智能底盘控制,可以实现高速爆胎稳定控制的功能。据悉,该产品目前已在一些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车上逐步开始应用。

与此同时,正如张祖秋所说,随着整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TPMS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基于此,其还在探索通过一些算法来实现更多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比如轮胎寿命的测算、使用的磨损等等,以此给到整车企业或用户更多使用价值。除此之外,其也在寻求TPMS与整车上其他产品或是系统做更多融合,例如数字钥匙等等。

那么保隆科技对于当下及未来车市还有哪些判断与预期?又因此制定了怎样的战略目标与具体规划?TPMS市场竞争格局如何?保隆科技持续增长的“秘诀”在哪?接下来还有哪些机遇与挑战?详细内容请见视频。

以下为访谈实录:

“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要做好比较长期的准备”

周晓莺:年初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您对2024年车市有个判断:总量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竞争会更激烈。现在来到12月,对于这一年,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张祖秋:我觉得与年初预计的形势基本一致,但是竞争激烈的程度,或者说产业生态恶化的程度,可能比预期中的要更严峻一些。

周晓莺:近期我们在行业内做了很多交流,发现至少在汽车产业链上,大家有一种明显的感受是“增量不增收”或者“增收不增利”,我想这对于产业的长期发展并不太好。

张祖秋:是的。现在大家都说卷得有多厉害,其实无非是说,现在行业基本没有增量,同时产能可能有过剩,品牌有过剩,车型有过剩,继而带来激烈的价格战,且一时半会看不到转变,看不到尽头。

周晓莺:您觉得两三年之内会有改变吗?

张祖秋:我觉得两三年之内(这种情况)不太会改变,企业还是要做好比较长期的准备。这么激烈的价格战之下,无论是供应链企业,还是我们的客户群体,大家无非就是要判断一个事情:你是要份额,还是要利润率?但是因为我们汽车工业又是规模特别相关的一个产业,如果你失去了份额,可能你的利润率也是没有的,所以多数企业还会首先选择要份额。

从产业来说,确实有一些增量业务,因为产品本身形态的变化,结构性的变化带来了一些增量业务,但是增量业务里面价格竞争也很充分,价格战也非常有挑战,因为我们的客户群体他们的成本压力也很大,一定会传导给供应链。如果我们供应链企业也都选择要保份额,就会加量,但是加量可能没有带来相应的增收,可能增收了但没有带来相应的增利,所以所谓“增量不增收”或者“增收不增利”就变成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

周晓莺:是的,而且正如前面所说,现在车企的品牌非常多,每个品牌推出的车型也很多,迭代的速度也很快,反过来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它需要去选择做什么样的项目,因为它会占资源,这是不是也是一个蛮大的浪费?

张祖秋:是的,对整个产业链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对于整车企业来说,一年多次改款,其实并不是它特别喜欢的一个做法,也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之。

对供应链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做对这个项目?你的资源投放在什么样的项目上?之前我在公司内部一直强调,在这个产业大变局时代,我们最重要的战略是要做对产品、跟对客户,现在在跟对客户基础之上,还要选对项目。当然对于我们的战略客户,我们一定还是会选择去相信它,选择去支持它。但是因为在这么激烈竞争的市场当中,大家对于销量的预期,有的时候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把握,这就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周晓莺:现在汽车市场销量,有的时候像玄学,它有一定的偶发性,并不是那么能够去规划的?

张祖秋:是的,我现在也发现,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人群可能也比较特别,特别是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的今天,这些人群通过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大家对车的认知对品牌的认知也都有很多变化,同时又因为有这么多的车型在上市,竞品出来的也非常快,一个技术的保鲜程度也是非常有限,所以使得销量走向确实变成一个玄学了,尤其是哪一个车型会卖得好、好到什么程度。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车型它热销的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的车型我们认为它会很热,但是它冷下来的速度很快,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所以可能真的变成玄学了。

周晓莺:前面讲到,价格战在两三年内还是可能会持续,反映到供应链,压力可能也不会停,但对于产业,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安全且又是消费品级量级的大件商品产业,一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倡议?

张祖秋:在我们产业内,有很多专家或者大佬们都发出过倡议,就是竞争我们都接受,因为凡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大家相互之间的竞争博弈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定还是要有一个底线,汽车产品是跟安全相关的,涉及到人身安全,涉及到重大的财产安全,甚至是公共的安全,所以我觉得安全的底线应该是全产业要守住的。

其实消费者有的时候也不太成熟,我看到有行业专家在呼吁的时候表示:“价格战不能一直这么打下去,大家还是要有序,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但是也经常会看到消费者留言表示“越便宜越好”,其实并不是,大家可能没有想到这中间有些什么样的可能的风险,我想这是专业人士尤其要去呼吁的。另外大家要更加自律,呼吁有很多,希望我们整个产业真的能够重视起来。

周晓莺: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回到制造业的本质,它一定不是越便宜越好,因为回到原点,商业组织一定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它获得合理的利润分配,而不是它不赚钱让利给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的对等。

张祖秋:对,即使我们来说成本,我们也应该去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并不是一次的购买成本,也可能某一个产品在购买的时候,看似价格是很低,但是可能你的使用,功能的丧失,安全性的丧失,它带来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与代价,是高过那些单次购买可能不那么便宜但是品质非常有保障的产品的。

其实现在不仅仅汽车行业,各行各业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挑战。我们看到,有一些日常的消费品,甚至包括我们的食物等等,它的价格可能低到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么低的价格它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风险和什么样的之后的成本,其实是值得去考虑的。

周晓莺:回到国内新能源市场,今年其实有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动力多元化,很明显做了一些分化,这方面您觉得以后大概会是什么样的走向?

张祖秋:今年特别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新能源汽车大范畴内在结构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纯电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有所放缓,增程与插混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新能源汽车当中,占比可能逐步朝着与纯电拉齐这个方向去变化。这确实是市场的自主选择,市场化的一个过程。目前,插混、增程和纯电在国内都被当作是新能源,都有同样的一些补贴、牌照的政策,在待遇上是一样的,待遇上一致之后,消费者就用购买权去投了票。

再往后看,我觉得肯定还是多种形式会比较长期地并存。纯燃油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它最适合的使用场景,但是因为增程、插混等技术越来越成熟,包括成本可能也越来越有竞争力,所以纯燃油可能最适合的消费层级或者使用场景会慢慢再缩小一些,但是应该还会存在,因为不管怎么说,它只有一套动力系统,与要用两套动力系统相比,应该还是有成本差的,所以在某些经济型车上,它可能还是有适合的场景,消费者还是愿意去选择它,另外将来一些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也提升上来之后,可能在智能化方向也不一定会是短板。

所以长期来看,我觉得肯定还会是多元化,但大部分确实会是新能源。今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确实是持续攀高,比我们产业政策要求的快很多,当然还有上升空间。

周晓莺:从出口来看,油车是基本盘,同时我们现在看到,纯电车正在往外销,混动在海外应该也有很大的市场。

张祖秋:是的。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效率在全球汽车工业里面也凸显出来了,我觉得这是整个产业链能力不断提升带来的竞争力的上升。其实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中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

“从产业效率、成本竞争力看,还是中国最强”

周晓莺:中国汽车产品力提升,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能力在快速的上升,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本土供应链的成长。原来我们本土供应链以“撸铁”居多,也就是以材料、硬件为主,现在慢慢进入很多高附加值的领域,在核心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您怎么看待这个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以后会是什么样的趋势?

张祖秋:我想从现象上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地的供应链进入到核心领域,是因为整个汽车产品形态的变化带来了一些新产品、新应用,在新产品、新应用上,中国市场可能走在全球最前列,同时因为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好,新势力也好,在新产品、新应用上给了本土供应链更多的机会,这个机会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些机会,我们在做一些前瞻性的研发,或者是期望能够获得量产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快,所以我觉得,整车企业的带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确实有一批零部件企业过往在规模、业务能力上有比较快的提升,包括在海外做一些并购,使得我们对于一些核心领域特别是新产品、新技术有更快速的积累。而且我觉得应该要非常感谢这些跨国的整车企业、零部件公司过去这么多年在中国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这些人才其实到了一个可以爆发出来给到本土零部件公司充足的人才供应的这样一个阶段了。另外过往几年因为供应链非正常的中断的风险,整车企业基于主动、被动的一些因素,给到了本土供应商快速导入的一些机会。

所以还是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中国零部件企业就趁势而上了。

C Talk |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在TPMS市场,保隆科技将继续向上追赶
 

保隆科技安徽宁国隆威园区;图片来源:保隆科技(下同)

周晓莺:我经常会被海外的用户和客户问到一个问题:中国供应商是怎么样做到又好又快又便宜的?对此您怎么看?

张祖秋:好、快、便宜,这个我们叫“不可能三角”,逻辑上它是不能同时成立的,所以在好、快、便宜三者之间,我觉得可能还是会要优先什么。

快,在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是必须的,我们明显具有优势;便宜,面对着不断提高的成本压力,我们确实做到了成本竞争力的局部领先,但是便宜它是有限度的,同时它也是整个产业链效率配合起来的,所以在价格看似便宜的表象之下,背后还有更多的一些原因;好,在一些产品上,我们确实做到了,我们可以和国际的一些友商们拉齐,甚至有可能会超越他们。

周晓莺:中国供应商背后有一个非常强的产业支撑体系,包括刚刚您提到的整体的制造能力、物流、人才、装备对它整体的支持体系是非常完备的,所以从单点来看,它这么好,它这个土壤很重要。

张祖秋:在2018年以后,我们调研过很多国家,因为贸易战以来,可能都会去看看到底我们是不是有一些其他的市场,比如新兴市场,可能它会具备很强的成本竞争力,但从我们自己的调研结果来看,当然跟一些同业也印证过,我们看了一圈发现,如果从总的产业效率、成本竞争力看,还是中国最强。

周晓莺:这个可以复制吗?

张祖秋:我们一定会把国内的效率优势做一些输出。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我们把一些特别需要效率的部分,比如我们目前在海外在增加的一些增量业务的产能,其中的装备都是从国内复制过去,从中国的能力出发,这是可以做一些输出的。

在产品的开发上,我们可能也会做一个分工,哪些需要在当地做,哪些在本国做。我想很多跨国企业开始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跟以前跨国公司来中国做的事情,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是有一些效率可能还是中国比较突出一些,在海外你很难去把它变成跟中国一样。不管在欧洲也好,在别的地方也好,我们都没有说要把当地的团队变得跟中国的团队一样有效率,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身能力的输出,我们的管理,我们的融合,能够在当地获得一些比较优势。

周晓莺:带着我们的优势,然后“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张祖秋:是的。

“整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TPMS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周晓莺:TPMS与我们的驾驶过程息息相关,它的功能和作用请张总简单介绍一下?

张祖秋:它是一个安全件,是主动安全产品,它通过车轮里面的一个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到气压值和温度,然后通过无线的方式,传统是用射频,现在也有用低功耗蓝牙,把信号传输出来,整车控制器上的接收单元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根据预先设定的一些阈值来给出报警,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因为很多事故都跟轮胎相关,跟轮胎相关的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轮胎欠压,如果长期在欠压状态之下行驶,它就容易产生爆胎等安全问题。所以胎压的监测,是为了提前告诉驾驶者,轮胎气压是不是一个适合的值,从而提前消除这些隐患。

周晓莺:这个产品2019年开始在国内标配了。

张祖秋:是的,胎压监测的普及使用首先是来自于法规的推动。最早的法规是2002年美国NHTSA发布的法规,要求从2007年开始所有在美国销售的新车都要配置胎压监测。然后是欧盟,欧盟从2014年11月开始要求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新车必须配置胎压监测。中国则自2019年1月1日起要求中国市场所有新认证乘用车必须安装TPMS,2020年1月1日起所有在产乘用车开始实施强制安装TPMS,所以从中国市场来看,大规模配置TPMS是从2019年开始的。

周晓莺:保隆科技涉足这一领域的时间其实很长。

张祖秋:是的。因为看到了美国NHTSA发布的相关法规,在2002年我们就开始立项了,真正有一些实质性成果,比如产品原型,是在2004年之后,如果从2004年起算,到今年已经有20年了。

一开始我们是做后装,其实也不是说我们想做后装,而是一开始只有美国有前装的需求,但是因为我们2002年立项到2004年开始有产品原型,那时候美国前装市场已经没有太多机会可以进入。当然之后我们就以前装为主要目标了。

最开始我们做一些产品原型,想的是市场应该有加装的需求,如果车原来没有,可能会愿意去装一套,但是不成功。其实加装市场全球范围都有蛮多人去尝试,很少有人真的做成功,真的有规模地出货。可能唯一有一个阶段有比较大规模出货的市场就是中国。这里面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海外,北美、欧洲有法规的推动,但是整车企业并没有把这一配置作为一个卖点去宣传,所以消费者认知是不强的。而中国市场有这么一个阶段,消费者认知在加强。我们看到,有一些整车企业会特别把它写在配置表里,把它作为一个卖点,也有一些特别针对后市场加装的零部件公司做了很多宣传。

周晓莺:保隆科技TPMS产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张祖秋:TPMS作为一个安全件,是非常重要的,可靠性、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很高,我们的产品在这些品质的表现上,还是有很好的供货业绩的。

同时产品本身功能不断在丰富。最初我们就是做压力值的感知,然后通过无线传输出来给到整车控制器,这里面可靠性的要求就非常严苛了,同时理论寿命要做到可以使用10年,所以对于它功耗的控制,它在恶劣使用环境当中的耐环境的一些能力,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这些方面,我们做得都是在产业当中领先的。

后来在功能方面又有一些新的发展,比如自动定位,我们也有自己的自动定位技术,现在从射频又往低功耗蓝牙的方向去发展,我们低功耗蓝牙技术方案也是走在比较前面的,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算法来实现更多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比如我们可以测算轮胎的寿命、使用的磨损等等,我们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可以给到用户更多使用价值。

此外现在也有一些整车企业想做爆胎的预警,因为TPMS正常的使用,就是在行驶过程当中,可能每30秒或者每一分钟发射一次数据给到整车控制器,现在要做爆胎预警,我们要特别快给到整车预警,现在这个产品已经在一些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车上逐步开始在应用。

C Talk |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在TPMS市场,保隆科技将继续向上追赶

保隆科技全新一代TPMS爆胎预警产品

它是伴随智能底盘技术提升而实现的一个功能,因为在爆胎的瞬间,如果我们只是给到驾驶员预警,对驾驶员的处理还是很考验的,但是现在在整车智能化提升之下,智能底盘包括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的能力提升了之后,我们不是给这个人预警,而是给车预警,让车本身可以去接管,从而保障它操作的安全性。所以在整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之下,TPMS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周晓莺:这两年大家开始讲智驾,讲传感器,比如雷达、摄像头等等,信息是在上车体,现在大家开始考虑下车体它的协同性,对于TPMS产品而言,它单品的价值是在上升的。

张祖秋:对,我觉得它的用户价值一定会上升。确实在辅助驾驶、智能驾驶阶段,大家都还是关注障碍物、标识等一些环境感知,但其实车都是在地面跑的,飞起来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飞起来,在路面行驶,接触路面的就是轮胎,在跟地面之间,轮胎的状态是可以通过传感器来收集很多信息的,包括气压值,它对于你制动的精确性,比如制动距离,如果轮胎的磨损程度我们可以计算,对于制动的效果都有很大的意义。所以随着智能驾驶的发展,它一定会越来越重要。智能驾驶以往可能还没有能够精细考虑到轮胎状态的程度,但是再往更高等级的智能驾驶发展,这一定是一个趋势。

周晓莺:AI和芯片算力的提升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祖秋:我们的胎压传感器里面当然也有一个MCU,但我们只是做很简单的一些信息处理,所以在整车现在的电子电气架构的趋势之下,需要额外来处理我们这部分信息的算力应该不会很大,不会占用很多的算力。

当然现在有些业务模式之下,我们也是提供一个比如说软件的SDK给到整个控制器,也可以把我们的一些分析计算,通过对于我们数据的一些分析,直接把一些判断给到整车,所以还是要跟整车企业去协同,看看怎样的方式最合适。

周晓莺: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研发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能不能分享一下?

张祖秋:在胎压监测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追赶者,因为我们现在也并不是全球第一,而且在投入这个产品的时间进程或者长度上,也是现在行业的第一名它的时间更久,它们最早装车量产直接式胎压监测可以追溯到1998年,所以我们还是不断地在积累在追赶。但确实当我们走到行业细分市场的这个位置时,我们必须要考虑我们能够在技术创新上做一些什么样的探索。

在我们胎压监测业务发展的前面相当一段的时间里,我们考虑特别多的是我们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以及怎么去挖掘成本竞争力等等,现在我们考虑更多的确实是技术创新,我们怎么能提供更多的价值出来。

至于方向,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在考虑能不能收集更多的信息给到整车,不仅仅是压力值和温度值,我们可不可以做更多一些信息的收集,有些可能是通过增加一些别的传感器,我们可以直接收集到一些数据,有些可能是通过算法,通过数据的积累,来做一些算法上的研究,把一些判断给到整车,这是相当主要的一个方向。

当然我们也在看TPMS能不能跟整车上其他产品或是系统做更多的融合,比如跟数字钥匙能够做什么样的融合,最近我们美国的子公司也投资了一家做AI的企业,它们基于大量的数据,然后通过AI来给到消费者、用户或者整车企业、物流企业更多一些数据上的服务,这也是在硬件产品之外增值的部分。

“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家来自中国的跨国企业”

周晓莺:我们现在是在保隆科技新的园区,国内的TPMS产品其实就在这一块集中来进行生产?

张祖秋:是的,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是我们今年刚刚建成的一个新的园区,胎压监测中国业务将来的发展,我们会主要落在这个园区,我们有一个全新的大楼,会完全给到我们TPMS业务使用。原先因为老厂房的局限,我们不能优化的一些生产布局,包括一些更自动化的仓储等等,我们会在新园区去落地。

周晓莺:去年在匈牙利保隆科技有新的工厂开业,那边其实是不同的产线,因为保隆科技的产品面比较宽。在海外,这种产品线的宽以及有不同的客户,反过来是不是会为TPMS海外业务的拓展赋能?

张祖秋:我觉得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某些客户那里,我们TPMS业务走得比较快、比较早,会带动我们其他一些业务的进入,因为客户对我们有了解,也知道我们了解它,在一些Global整车企业选择供应商时,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对我们过往这些表现是有记录的,他也知道我们理解他的需求,所以在一些新业务导向上,他们就更愿意给到像我们这样的供应商。这是从TPMS业务开始,我们把更多的其他业务机会带出来,如果我们有其他业务走在前面也一样,客户也会觉得TPMS是保隆的一个优势业务,如果之前还没有进入,也会给到比较好的机会。

周晓莺:一方面不断去丰富产品货架,一方面不断丰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拼起来这个图就会越来越大。

张祖秋:对,就是产品与客户的组合,因为我们确实是多产品线,我们的业务又是服务全球的主要客户,所以还是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

周晓莺: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本书,讲到企业国际化发展,你有海外的业务和变成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保隆在出海方面是走在比较前面的,能不能分享一下在出海业务上的一些经验?

张祖秋:我们当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真正成为一家来自中国的跨国企业。我们内部也在说这个目标,而且我们认为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是相当有差距的,现在也是往这个方向在努力。

2018年底,我在公司内部开会时说到,这是我们全球化2.0时代的开始。前面一个阶段是我们全球化1.0时代,期间我们也做过一些并购,但是总的方向还是以中国制造为主,然后供应到全球去。2.0时代则是要在全球去布局本地的研发和制造。怎么来真正成为一家跨国企业?其实前面已经有非常多的跨国企业值得我们去学习,既要全球化又要本地化,文化上怎么去融合?怎么去产生协同?又怎么能把我们在中国的效率输出?有很多的课题在里面。

C Talk |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在TPMS市场,保隆科技将继续向上追赶

位于匈牙利的保隆科技欧洲研发制造中心

因为从2018年开始,我们在海外做了一系列新的并购,包括匈牙利的新园区也是基于原先在2018年做的一个并购再去发展的。在2.0时代,我们要把更多的能力建到全球去,另外原来的整合程度可能不太高,现在在做更深层次的整合,包括我们在美国本地的布局,一定程度上也呼应到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是适合回流的产业回流,像我们目前的汽车电子业务也好,将来的一些增量业务也好,它可能自动化程度本来就很高,那么中国的供应链、海外的供应链,我们都可以都培育起来。当初我们是把美国公司制造的部分拿出来把它转移到中国来,在2.0时代,我们又把一部分产能加回到美国。

现在我们在考虑增量业务的时候,确实要布置它本地的这些能力,所以就有这样不同的两个阶段。我想,我们很多同业,零部件公司的同仁们,其实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周晓莺:我们讲国际化发展,还有一个看不见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化还是蛮强势的,有很多是刻在骨子里面的那种基因,但它放到海外应该是很不一样,从管理上会不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张祖秋:是的,所以在我们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里面,特别强调的就是开放包容,我们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必须要包容大家的不一样。

在不同的国家,比如说在美国、德国、匈牙利,大家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特别在一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确实差异很大,我们不能想把德国人、匈牙利人变成跟中国人一样,这不可能,我们不会去追求也不会去做这个事情。它的市场环境,它的整个体系,都是不一样的,在做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要充分认知和尊重到这些差异。

现在为什么我们一些海外团队的管理层对保隆有非常强的信心,有很强的凝聚力,有归属感,是因为他们看到,我们还是非常包容的,非常尊重他们,也非常信任他们的。

我们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地用本地的管理层,他们感觉到被信任的感觉是很好的,也看到我们持续地再给他们加资源。比如匈牙利工厂二期的建设,我们已经在启动前最后的准备阶段了,在讨论方案的过程当中,我相信本地的管理层一定体会到了我们对他们的高度信任,包括投入的决心,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在文化上的理解与尊重,也是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周晓莺:我觉得这真的很重要,因为现在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明显,不管从出口的总量,还是我们本身产品的认知度,真的在全球得到了很强的认可,但是产品以外的东西,文化的、商业文明的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建设,而不是让别人觉得很有威胁感。

张祖秋:没错,其实在现在这个阶段确实可能让很多人觉得被威胁了,产生了一些焦虑,然后就会有对抗,对抗了之后,就会有带来一系列的障碍,最后其实对大家来说都是损失。

“在TPMS市场,我们将继续向上追赶”

周晓莺:通过20年的耕耘和发展,保隆科技在TPMS领域据悉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二位。这是怎么做到的?

张祖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产品跨度非常大。在2002年立项的时候,我们在汽车电子产品领域是没有经验的,确实是从零开始的。那时候我们也并没有想到这个产品它是非常有门槛的,看似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汽车电子产品,但是因为它的工作环境是很恶劣的,又是一个无线传输的产品,又是一个安全件,它有相当严苛的一些要求,所以这个产品本身有难度。在我们开始投入的时候,同时看到业务机会的很多公司都在投入,但我们最终坚持出来了。

在过往的20年中,我们也面临过一些很好的业务发展的大的机遇期,但因种种原因被打断了。举个例子,2007年美国标配TPMS,美国市场是全球唯一的大市场,2008年,我们跟美国当时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有一些业务在推进,在TPMS产品上我们都在交流了,也在其中一家那里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当时已经接近于定点,有一些车型已经明确要交给我们来做了,但是2008年三季度金融危机发生,就打断了。

类似这样的一些事情,推迟了我们业务真正发展的节奏。包括中国的国标,也是有机会更早的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但因种种原因推迟了。否则不仅仅是我们,国内的一些同行的业务也会更早开始快速增长。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这个业务,我们还是长期坚持在做,中间通过并购把德国的团队、业务并进来,真正成为具有能力去做全球研发和制造的一家公司,所以在最近这几年中,我们的市占率不断上升,今年我们又往前进了一步。

去年也许我们是全球第三或者全球第二,今年我们肯定是全球第二。在全球比较中性的测算中,我觉得我们25%的市场份额肯定是有的,可能会再略超一点。

周晓莺:从跟随到超越到引领,就保隆TPMS业务单元来说,未来两三年是如何规划的?

张祖秋:我觉得从两个方向去看:

一方面,我们在行业细分领域的位置,我们还是继续去追赶第一名。

目前从全球市场来看,在中国市场特别中国的前装市场,我们的市占率已经非常高了,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独占市场,但我们希望保持我们的领先的身位。另外在欧洲市场,我们有本地的研发与制造,也有比较好的市场份额。下一步,我们期望能够在北美市场获取更多份额。

在美国,我们现在在策划,会做一些本地化的制造,因为在目前整个地缘政治的环境下,如果不是在北美本地,获取新业务是比较难的。现在我们是从欧洲往美国供应,但在目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整车企业还是比较明确地要求我们在北美本地化,或者说这是一个加分项。在美国我们本身有一个生产型的子公司,我们计划在美国设产线,也已经在展开。以此为契机,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美国本地的业务。

另一方面,从产品本身来看,现在我们也在看技术发展的趋势,前面我们聊到比较多,怎么来提升它的价值,包括能不能跟整车的其他系统做更多的融合,能不能提供更多基于数据的这样一些增值的服务,就是往这些方向在思考在实践。

周晓莺:对于TPMS这个业务,如果往后看5年,保隆在规模、市占率上有什么样的预期?

张祖秋:确实是给了大家一个目标,希望走到细分领域的最前面,但是这样说如果友商听到了可能并不是很开心,但我想,所有的企业一定都还是想继续成长。这也是一个良性的竞争,目前来说,我们在全球市场跟友商之间的竞争还是非常良性的,还是互相尊重的,甚至跟一些友商我们还有很多合作,所以不仅仅是竞争的关系,确实是有一些很典型的竞合关系在,我也期望跟我们的友商都能发展出竞合的关系。

周晓莺:对保隆整体后续5年发展,您有怎样的预期?

张祖秋:对保隆来说,后面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

一方面,在一些成长非常快的业务上,我们处在快速成长期,还有很多的课题要去解决,能力上要快速再提升,当然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些快速成长的业务,既在这些细分领域真正走到全球的前列,同时也带动公司整体走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我们未来5年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确实也在再一次加码全球布局,想在全球市场,特别是我们的这些增量业务上,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能够配合到更多全球的整车企业,当然也包括中国要走出去的这样一些整车企业,也是一个新的全球化的阶段,我们希望真正能够成为来自于中国的跨国企业。

“我们的团队是具备长跑体质的团队”

周晓莺:企业战略的实施,成功与否其实在于人,在于优秀的人才,保隆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

张祖秋:在行业里面,大家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有比较一致的一些看法,比如,我们确实是比较脚踏实地的,通常来说我们不太会非常高调地去讲我们要怎么样,同时我们也是比较善于学习的,我们的团队都很努力在学习在成长,我们的骨干层、核心层大家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也非常强,我们也确实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组织,所以也不断有一些新的人才愿意加入。

所以怎么来形容我们这个团队,我认为,我们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一定有人比我们更聪明,一定有人能力比我们更强,但是这个产业它是一个长跑,我们这个团队确实是具备长跑体质的团队,也有很强烈的成长的动机。

周晓莺:回到刚才讲的人才培养,我相信保隆本身的核心管理团队,然后加不同的新的中坚力量,也收购并购了很多,海外也在建设,其实会有新鲜的血液不断加进来,这个文化到底怎么去构建去强化呢?

张祖秋:企业文化确实特别重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负责、上进、分享”,在我们的经营理念里面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包容互信、共同发展”,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是怎么做的,它不是口号。从我们企业的创始人开始,到我们这些核心管理层,大家的行为方式还是契合到这些企业文化的。但因为我们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一定要不断有一些新鲜血液进来,而不管他们是海外的团队、管理层加入进来,还是国内其他国际Tier1或整车企业的一些人才,他们愿意加入进来,我觉得一定程度是已经知道保隆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所以他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觉得这里可以作为他事业发展的长期平台。

当然我们在收购过程当中就跟他们有交流,我们多数留用了我们收购的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在收购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我们在对他们做尽调,他们也在观察我们,在相互考察,所以我们留用的一定是我们认可的且他们愿意加入的,他们也认可保隆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他们有信心且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去发展。这个过程其实是相互选择的过程,这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进来之后大家再去融合,再去磨合,再去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逐步地就融入到这个公司了。

周晓莺:这两年行业里面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生产力在快速变化,竞争在加剧,反过来组织的结构也是要有很强的弹性和剧烈的变化,在这方面保隆有怎样的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张祖秋:在27年当中,我们的组织架构也是不断在调整的,去适应我们业务的发展。

当下我们是一个三维的矩阵式的架构,这在国际性的大公司还是比较常见的,在国内,因为很多零部件公司它产品线不像我们这么多,也不是一定要跨这么大的地域去运营它的业务,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一点。

我们也是经过不断地调整调整到目前在用的这样一套组织架构。我们把我们的产品业务分在多个BU(业务单元),每个BU其实是一个利润中心,是我们从收入到税前利润可以独立核算出来的利润中心,当然我们运营的资产也可以分开,所以我们也可以计算它的EVA(经济增加值),我们在公司的信息系统里面可以自动核算出管理报表,因为我们这些BU跟我们的法人结构是交叉的,所以会比如说一个BU有可能是多个法人,同时又公用法人,所以我们的报表可以按照法定的法人主体来出报表,同时会自动出一套管理报表。

我们设了多层的利润中心,整个公司是一个大的利润中心,BU的部分是一个利润中心组,每个BU下面还有分板块的利润中心,其实在大的跨国公司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方法,我们也是这么一路学习加上实践做出来的。

我们也有总部的一些职能中心,负责给我们这些BU做支持,来帮助他们业务的发展,同时也要对制度、流程做管控,集中来建设我们的数字化等等,所以我们有这么一些集中的职能中心。然后因为我们在不同的地域,我们多个BU的工厂同时要在那里运营,所以我们也有一些区域组织,来保障我们这些不同BU工厂的运营,让他们可以聚焦在核心业务上,共通的一些保障性的基础设施类的一些工作,就可以由我们的区域组织统一来提供。

整体就是这样一个组织架构,它的设计原则还是要适应于我们的业务发展的需要。其实对每个企业来说,你的组织设计还是要跟业务相匹配,如果不是这种多产品线,也没必要做得这么复杂,因为像这样一套架构,管理成本相对是比较高的,要做很多流程的设计,要用很多信息化、数字化的系统来管理。

周晓莺:这其实也是企业组织不断演进的过程,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谢谢张总,期待保隆在您的带领下越来越好!

张祖秋:谢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