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9日,由中国科协、海南省人民政府协同相关国家部委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3)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次大会以“开放包容 合作融通 共同发展”为主题,汇集全球各国政产学研界代表共同就产业发展中战略与路径、热点与痛点问题开展对话、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月7日,在以“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路径”为主题的主论坛上,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lf BRANDSTÄTTER发表了《创新领航 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的主题演讲。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lf BRANDSTÄTTER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万钢主席、冯飞书记、刘小明省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重要会议,谢谢邀请!
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此之前,规模和技术是决定汽车制造商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一个全新的重要因素迅速上升,它就是速度,尤其是中国市场,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汽车转型与创新能够超过中国,因此中国也是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大众汽车集团如何积极地变革与拥抱这一转变,我们正在奋发中国速度,大众汽车集团也启动了历史上最深远的转型进程。广受全球客户青睐的强大品牌是我们转型的基础,它们代表着先进的技术与性能、卓越的品质、经久耐用,以及最高标准的安全,同时它们也为客户带来稳定的保障。如今的市场瞬息万变,品牌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这一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丰富的产品组合,大众汽车集团受益于在全球市场的强大地位,大众汽车集团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也位居全球工业公司十五强之列,在全球各地拥有67.5万名员工,其中在中国有39家工厂,以及包含3000多家的经销商销售网络中,拥有9万名员工。
2022年我们在全球共向客户交付了超过820万辆汽车,预计今年集团销量相比于去年将强劲增长,2023年集团全球总销量预计将会达到900-950万辆。今年前10月的交付量同比增长11%,集团旗下所有品牌销量均实现大幅增长,尤其是在利润丰厚的高端和豪华细分市场,我们的业务遍布全球,欧洲和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是我们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在欧洲,我们以显著的优势领跑电动汽车市场。大众汽车正在转型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以及一家可持续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基于这个背景,集团提出十点行动计划,指明了核心的战略方向,以此为基础明确资源利用和项目实施的优先事项,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这使我们在这一转型的关键阶段保持专注。
今天我想深入探讨两个主题,它们都与我们在中国的业务高度相关。
一、全球电池战略
随着电动出行在美国、欧洲迅速发展,集团对电池的需求将迅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电池需求将超过450GWh,我们希望通过自主生产,能够满足集团一半以上的电池需求。为此成立了自己的电池公司PowerCo,与很多电池公司不同,我们将电芯开发与生产整合到集团价值链中,以自主掌控纯电动汽车附加值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已经决定在德国、西班牙、加拿大建设首批电池工厂,部分工厂已经开工。此外还与国际原材料供应商签订了广泛的供应合同,以满足未来数年的需求。
在自主生产电池方面,PowerCo会充分利用区域采购策略与协同效应。共用战略伙伴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希望通过集团在北美和欧洲的自由产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集团的电池需求。与此同时,也将与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我们很早就确定了这一战略方向。2020年收购了中国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超过25%的股权,国轩高科是中国领先的本土电池供应商之一,目前正在合肥建设一条新的生产线,并将从明年起通过它为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提供由PowerCo自主研发的方形标准电芯。新的电芯能够降低50%的成本,并且能够适配当前或未来将投入市场的各种电芯化学体系,这会为我们提供更大的灵活性。2030年,集团全球约80%的纯电动车型将使用标准电芯,与平台战略一样,将利用集团在全球的规模优势,大幅提升在电池领域的竞争力。同时我们的发展重点还包括将从电池原材料获取到电池回收的整个价值链,整合到公司的业务当中去,这其中就包括在中国市场。
二、大众汽车集团十点行动计划-中国业务整体战略调整
四十多年以来,大众汽车都是中国汽车产业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也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我们希望基于强大的市场地位,进一步挖掘未来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同时运用中国的创新力量,推动集团的转型。因此,中国仍然是大众汽车集团至关重要的市场,也自然成为我们十点行动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要保持在华国际车企第一的地位,同时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扮演领导角色。未来几年至关重要,集团已经制定并且正在落实面向2030年的发展计划,2030目标包括三个重要支柱。
首先,我们将继续加强在燃油车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并将其延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燃油车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从19%提升到了20%,未来几年将继续推出新车型来强化产品的阵容。所有主要的燃油车产品都将在未来几年实现高端技术升级,与此同时,正在把创新技术引入产品当中,包括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功能、智能座舱、全新车内导航系统以及AI辅助等,这将使我们的产品更加智能。
此外,我们正在推进混动化发展,强大的产品组合,也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大力量。尽管燃油车市场总体规模在缩小,但是集团凭借自身规模和产品优势,仍然保持了可观的盈利,这将为集团投资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二,我们将加速纯电动产品的攻势。初步成果已经显现,去年推出了奥迪e-tron GT、Q4 e-tron以及Q5 e-tron 3款纯电动汽车。上海车展期间,推出了大众汽车品牌首款纯电动汽车ID.7,首批车型将在不久后交付客户,通过这款车型,我们将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并且开拓新的客户群,媒体也对这款车型给予了积极的反馈。ID.3是细分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领先者,近几个月来,ID.3的平均月交付量已经达到1万台,道路上行驶的ID.3越来越多,这也提高了客户对产品的认知,我们会进一步将这个趋势保持下去。ID.4也正在成为A级车型产品组合中的重要支柱,并已经成为同级车型中最畅销的4款产品之一。其他产品也已蓄势待发,目前我们正在准备大众(安徽)另一款产品的上市,明年一款全新的大众汽车品牌车型也将投产。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也将于2024年底在长春投产,奥迪将在2025年和2026年推出Q6 e-tron和A6 e-tron系列3款新车型。到2030年,集团将提供不少于30款的纯电动车型,为量产车型和高端车型的客户群体在所有重点细分市场提供广泛的选择。
第三,基于在中国的战略,未来将在本土开发新的战术。通过更好地利用本土的战略力量,更加敏捷地响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快速拓展本土的开发实力。在合肥建设的领先的全新研发中心,将在集团战略中扮演核心角色,未来几年,集团将在安徽省投资超过75亿元人民币,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集团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它将充分地融入合肥高科技企业和科研中心集群的生态,并且将明确聚焦先进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工作。
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对接在华所有的合资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这一模式将创造协同效应,并加快研发流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还将与诸多的本土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将与国轩高科共同生产标准电芯,在自动驾驶和芯片设计领域与地平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另外将与用户体验专家中科创达共同开发专属于中国的新型娱乐系统。
通过上述的举措和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将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至30-36个月,与此同时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发建设一个入门级市场的全新平台,这是大众集团首次在中国为中国开发汽车平台。
除了与科技公司合作,我们同时聚焦与新兴汽车制造商开展合作,在新的细分市场推出了更多的产品,从而比原计划更快地落实电动化战略。通过这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并且充分利用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大众汽车品牌与中国领先的汽车科技公司之一——小鹏汽车,签订了技术框架协议,我们将面向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2款大众品牌电动车型,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上市。此外奥迪也与上汽集团签署了进一步扩大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共同开发,扩大全面互联电动汽车的产品组合,去进入此前奥迪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首款产品将于2025年亮相,这一新项目是奥迪双合资伙伴战略的最新举措,这一战略聚焦于强化合作伙伴产品之间的差异化。
女士们、先生们,未来大众汽车仍将是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国际汽车制造商,这也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正以“中国速度”加速发展,最近这几个月中,已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通过“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以及与本土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将使集团新产品技术的开发周期缩短30%。总的来说,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定制产品,大众汽车将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我们已经制定了强而有力的计划,我也期待与大家去做进一步的交流,感谢大家的倾听和关注,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12/8I70373588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