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盖世汽车CEO、盖世汽车资讯部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徐珊珊
全球汽车产业正式进入以智能化为竞争核心的下半场,无论是对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转型,还是软件定义汽车,芯片的重要性已不能同日而语。尤其随着辅助驾驶系统的搭载率越来越高,芯片更是成了车企打造差异化优势的关键所在。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售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4.9%;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搭载比例达48%。市场快速增长的背后,本土芯片供应商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
今年9月,搭载两颗黑芝麻智能华山二号A1000芯片的领克08上市发售,由此按下了黑芝麻智能量产之旅的加速键。到10月份,顶配车型采用A1000芯片的合创V09也正式开启交付。除此之外,黑芝麻智能与东风、一汽、江淮等合作的车型也将在未来陆续上市。
“第一颗芯片我们做了A1000,是面向L2、L2+到L3级智能驾驶的芯片。现在看来这颗芯片的定位依然非常精准,从量产时间到性能指标,定位都非常准。”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如是说。在降本成为汽车产业发展主旋律的当下,基于单颗A1000的行泊一体及高速NOA方案也愈发受到业界青睐。
图片来源:黑芝麻智能
事实上,黑芝麻智能的目标不仅仅是推动智能驾驶芯片产业发展,从武当系列及其首款芯片C1200发布起,黑芝麻智能的另外一个目标——加速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转型,已逐渐浮出水面。C1200定位L2+级融合计算应用,也是业内首款通过ISO 26262 ASIL-D产品认证的车规跨域计算芯片。从量产时间上看,其较英伟达、高通的同类型芯片还要提前。
据了解,武当系列C1200之后也会推出新的芯片,从而形成更完善的产品组合。单记章直言,“我想做的,是把这个产业推动起来,把我们的芯片用到千家万户的车里。没做好,我会睡不着觉,我花费所有的精力就不怕任何困难。”
日前,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做客盖世汽车C-Talk栏目,再度回忆了当初为何创立黑芝麻智能,以及这七年来的创业经历与思考。当智能驾驶触手可及,黑芝麻智能将扮演什么角色?面向未来,黑芝麻智能又如何在激烈的厮杀中做大变强,走向国际化舞台?对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单记章也在视频中首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一、关于创业
周晓莺:刚刚您提到2016年选择创业,我特别好奇,为什么您当时会想到创业,而且选择了车规芯片这条路?
单记章:我做视觉感知做了20年,可以说做到了全球最顶尖梯队,包括一些全球重要的会议,那些主席都会来跟我探讨很多东西。我在这个行业里做得不错,而且特别专注,OmniVision(豪威科技)也是特别专注的。但实际上我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扩展一些,这在OmniVision内部很难实现,因为OmniVision一直专注做图像传感器。而我负责软件、算法、应用、架构这些,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第一次用视觉技术做大规模工业应用,我们就为中国馆和世博轴提供了人流控制方案。
周晓莺:当时这块是您负责的吗?
单记章:对,我当时负责的。硬件来自海康,软件是我们的。这方面的应用,后来也成了Google搞自动驾驶汽车的基础。当时我们也在思考,中国人在硅谷做得都很好,但真正在中国做到由自己定义、自己做出来并量产的Top级大芯片,其实是零。这是我们最早的源动力。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一些真正引领的东西。应用范围要好,技术要匹配。
我自己搞视觉和传感器,这显然是合适的切入口。另外,车也是人工智能和视觉的一个应用场景,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一个是我积累了这么多,一个是应用领域正好打开了,特别是当时都预测2035年 AI产业的GDP可能会超过全球所有产业的GDP之和,所以我们有了动力,就去做了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一直在做芯片,本身是清华学芯片的,毕业于无线电系。
周晓莺:所以要一辈子吃芯片这碗饭了。
单记章:对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核心芯片都是最大的推动力。手机做得那么好,没有芯片根本不可能,我们相信车也是这样。过去芯片可能是一些小的功能,比如MCU,ECU,以及一些小的功能模块,但现在智能驾驶需要很多传感器协同工作,没有哪个传感器可以单独工作,它更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必须要有芯片来统筹处理。这是我们能发挥特长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理想。
之前我们内部经常在一起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汽车是下一场变革的重要载体。2014年、2015年那会,汽车行业其实在走下坡路,面临着一场非常大的变革,对我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期。另外,当时想做的这件事,也得到了不少朋友、同事、校友的支持,很多人甚至在资本还没到位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地辞职了,这给了我压力也给了我动力。后来北极光创投投了第一笔钱,帮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周晓莺:然后就开干。
单记章:对,然后就朝着这个方向做了。我一直是做技术的,所以比较认同技术的力量,纯粹的商业模式不是我擅长的,但技术方面,我还是有一些前瞻的眼光。
我们最早思考到底哪些技术是核心,那时候争论很多,比如到底是用激光雷达还是摄像头还是其他传感器。我们认为是以摄像头为主的多传感器融合,现在看来这显然成了一个主流趋势。我们当时做的芯片,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地方都没有人尝试,有人很不看好,但最终我们把它做出来了。第一颗芯片里面,视觉、图像处理技术都特别重要,我以前在OmniVision的时候也做过HDR,主要处理一些光线情况、大雾、雨雪等,我知道这在车里特别关键,不像手机,你可以自行调整光照角度,汽车做不到。所以这是我们认为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件事。
另外,车的技术主要看AI、神经网络处理,智能驾驶实际上是由AI技术推动起来的。我的研究生论文方向就是AI神经网络,当时跟着两位院士,李志坚院士和王守觉院士做。2012年左右,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成为AI发展的一个大突破口,这才推动了智能驾驶的发展。其中核心IP是特别关键的,我们想去做这个。一种方式是买,这是初创公司的普遍做法,但我们没有这么做。因为那时虽然有公司买,但都是特别小的算力,2T都算高的,所以我们自研了核心神经网络IP,一做就几十个T,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东西。芯片的功耗、性能、利用率这些指标也都特别关键,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开发芯片。
周晓莺:如果回过头看这7年的创业历程,您觉得和之前规划的一致吗?
单记章:前面5年几乎是按照我最初的想法,不管是人数、技术,还是产品,几乎是一模一样走过来的,包括花的钱都是一样的。到2022年,公司发展得更快一些,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公司发展更好了,不好的地方是人数增长太快,一方面花销更高了,另一方面,增长显著也意味着公司管理、组织架构、做事方式是不是能够跟得上成为一个挑战。去年人数从600人增加到1200人,有点超出预期,但好在没有超出太多。最近我们也在讲资本利用率,和一些友商相比,我们花的钱可能是别人的10%不到20%,但产品实际上超前别人一代。
我们的战略从来没变过,定位方向也从未变过,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预期走,这是根本原因。没有说思考得特别激进,市场要什么,我们就赶紧跟着市场,不跟风,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您问的是不是跟自己的规划一致,我觉得还是需要自己去思量,肯定会调整一些,不管是产品定义还是产品推出节奏,这些东西肯定会有一些变化,但大的方向不太会去改变。
周晓莺:面对外部变化、内生动力的变化,以及一些商业模式或者产品定义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一家技术创业型公司,要在几年前就把技术选型和战略定下来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单记章:这是很难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要对这个行业深入理解;另外一个可能还是需要点运气的成分。做汽车不容易,汽车芯片更难。做这么高算力的芯片,投入压力很大,周期也很长。汽车本身生命周期也特别长,而且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方向不确定,大家争论不休,哪怕到今天还是一堆争论。年初说L4级自动驾驶到底什么时候能实现,大家很悲观,我相信到今天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去年讲自动泊车,都是太不好用,现在已经很好用了。
而且现在应用的端到端甚至是BEV算法,使智能驾驶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在高速路段行驶几乎没有问题。我们从上海办公室到浦东机场,全程没有接管,包括上、下匝道在内的场景,以及中间车辆根据普通导航地图规划换道,做得都很好。所以对这个行业,我的预判还是相对准确的,我们没有跟着一些公司去做成本特别高的产品,一直专注大规模量产的方向。我最早的想法就是,我们不做R&D的芯片,要做大规模量产的芯片。技术上面我们必须理解,甚至比别人理解得更多。A1000芯片是2018年定义的,那时候大家对Transformer都不太理解,但是今天我们在上面跑BEV、Tansformer,表现都很好。
周晓莺:我之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叫《九死一生》,创业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
单记章:我们很早就意识到,硅谷能有1%的公司成功就不错了,这个概率比九死一生还要低,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点都不能缺,运气也不能缺。方向是不是对,人是不是对,做事的节奏是不是对。不是说是你的技术特牛,就一定做得好。时间窗口也必须特别好,这个很难,很多初创公司没几年就遇到创始人闹矛盾,产品还没出来,大家就把钱分了。有的公司技术太领先了,市场缺少足够规模的应用,所以出来的时间点太早也不行。而且很多做技术的人对资本不敬畏,他觉得我技术牛,我的产品厉害,资本会求着我,其实不是这样的,两者应该是相互赋能的关系。
周晓莺:作为创业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什么会给您力量,让您坚持下去。
单记章:我认为本心特别重要,就是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不是想去赚钱,当然赚钱是一个结果,你要考虑投资人,考虑这些兄弟姐妹,考虑公司的员工。其实我想做的,更多是把这个产业推动起来,把我们的芯片用到千家万户的车里,这是我自己的动力。没做好,我会睡不着觉。遇到困难,比如商业上的困难,资本上的困难,产品上的困难,这些对我来说只是达到目标前的障碍,都可以克服。我也想和更多人分享,不要畏惧困难,人的能力是很大的。准确讲,你的初心和使命感就是关键所在。
周晓莺:您天生适合创业,因为创业首先要身体好,可以干活,然后带着大家带着团队一起向前走,这对创始人的考验其实不只是既有的东西,更重要的还要有持续的学习和更新能力。
单记章:实际上是这样的,我也跟公司的人包括我自己在讲,我们做的这件事,大家过去都没有达到过。我们想做全球领先的核心产品的领导者,大家都没有做到过。不管你过去在多成熟的公司,做到多高的位置,我也和刘卫红讲,我说你以前在博世做得很成功,做到亚太区底盘事业部的老大,但那又怎么样呢?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不一样,这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做事的方式、面临的困难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你会面临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就像我们老师曾经说的,“你们以前可能是打篮球的,现在是踢足球的”,这两个一样吗?真得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要突破自己,包括我自己也没有当过CEO。前提是心胸要开阔,要有包容心,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要敢于突破。
二、黑芝麻智能的经营逻辑与产品布局
周晓莺:一般技术创业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偏执:我的技术一定是最好的技术。但往往最好的技术在商业上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单记章:在我看来,技术上我们一定要创新、激进、领先,但产品方面,我反倒要求保守一点。我们不是一家靠烧钱验证技术的公司,而是真正做大规模量产的公司,所以很需要自己思考把关,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是说是哪个东西我们做不出来,相反,我们的芯片都是一次成功,流片一次成功,然后直接量产。
周晓莺: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华山系列和武当系列的情况?
单记章:我们的愿景是推动智能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推动大规模量产,是我自己的心愿,我们希望做到头部领先。具体到产品上,我们第一个做了智能驾驶芯片,因为它对智能汽车来说非常关键。第一颗芯片是A1000,它是面向L2、L2+到L3级智能驾驶的芯片。现在看来这颗芯片的定位依然非常精准,从量产时间到性能指标,定位都非常准。时间点上,相当于现在量产,后面大概一两个月都有一辆新车型上市。目前市面上的传感器配置方案,比如10V或者6V(V代表摄像头)再加上几个毫米波雷达,及其变种方案,黑芝麻智能的单颗芯片就能够完全处理。不管是行车、泊车,还是城市NOA、高速NOA,单颗芯片都可以实现。
另外武当系列产品,我们实际上是想推动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电子电气架构变化其实讲了很多年,但一直没什么太多进展。特斯拉把线束从1000多米减到100多米时,大家都很兴奋,但后面就没有太多变化,主要原因是缺少芯片。这是我们推出武当系列的一个源动力,我们希望电子电气架构得到发展,相信市场需求也是这样的。武当系列主打的不是所有性能都特别高,而是性能比较均衡,成本比较合适,各种功能都可以实现。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出货量,所以把网关、车控、驾驶、座舱4个功能集成到了1颗芯片里。
我们的智能驾驶芯片是一个系列,不只是一颗芯片,接下来会继续扩展。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不管是端到端模型,还是Transformer模型,A2000都会支持得非常好,而且大家担心的带宽问题,我们有很多解决方式。武当系列C1200是第一颗芯片,后面也会有一系列,不只是性能往上飙,可能还会看车的主流需求是哪些东西再去做。
周晓莺:中央计算平台的演进,反过来将芯片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从研发上讲,是不是也要投入很多资源?
单记章:我们主要的支出是研发投入,团队80%的人是研发人员,所以这块投入特别大。做芯片投入都很大,怎么样节省成本很关键。首先是一次成功,这对节省时间和成本很重要;其次是你定义的芯片,要做到量产,而且得是市场所需的产品。然后人员配置要合理,大家做事的方式要一致,这个很重要。能人不少,但能人在一起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是值得考量的。大家各有各的做事方式,所以需要密切地配合。我们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可以。
周晓莺:现在黑芝麻智能在好几个地方展开了布局,这对平时的协同有影响吗?
单记章:不能说没有影响,不过团队分散各地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人才特点进行布局。比如,成都一直软件做得不错,所以我们的软件团队设在那里。深圳和上海做芯片一直做得挺好,所以我们在这两个地方分别做了布局。硅谷那边,就做一些之前很重要的核心东西。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大家被逼着远程交流,我们的团队正因为有这样较分散的特点,反倒提前规划了如何远程配合,所以疫情的影响并不大。但考虑到多少还是有点影响,所以现在疫情过去我们会安排一些线下的交流机会,大家出差在一起工作。美国团队也已要求大家到办公室上班。远程交流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怎么样把优势发挥出来。
三、对行业发展和市场格局的看法
周晓莺:刚刚讲的“幸运的成分”我觉得很有感触。其实在2016年、2017年芯片在汽车供应链里还不是那么容易被看见,车企也不太愿意或者说可能也没想过要用本土芯片。现在有了很大变化。
单记章:这个变化已经非常大了。前面缺货的时候,大家都说MCU、IGBT功率芯片很重要,但是现在大家都在讲智能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所有车厂都在讲,而且供应商就这么几家。我相信后面机会不多了,资源基本被头部几家拿到了,不管是钱还是人。同时车厂投入的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地投入,他们也要讲究回报。
周晓莺:我们现在看车规芯片赛道,它的门槛很高,竞争也很激烈。
单记章:竞争确实很激烈,不激烈是不可能的,蓝海一定会变成红海。但参与竞争的公司数量可能不一定剩那么多,因为这种芯片太难了。现在美国能数出来的,基本上是英伟达、高通、TI和Mobileye,中国也就是黑芝麻智能等几家公司。做智能驾驶芯片不容易,大家并非看不到这个市场,看得到,只是已经错过最合适的时间了。但竞争一定会激烈,有这么多大公司,黑芝麻智能只是一家初创公司,相比起来体量非常小,所以大家想办法把产品定义得更加合适。
周晓莺:大家都在讲2025年是一个关键点。
单记章:我们也这么认为,如果到2025年产品还没有上车,肯定就没戏了。首先,资本不会投你,那个时候再做智驾芯片就太晚了;其次,车厂之所以给我们机会,是因为汽车行业的变革方向一下子变得太大了,所以我们才能有机会让车厂投入资源跟我们一起搞。再说市场方面,2025年市场格局基本成熟,虽然公司不多,刚才说的美国4家,中国2家一共6家,再加上那些可能自研自用的OEM,就这么几家。进一步讲,车厂一下子支持三四家公司也有心无力,最终可能就2家。技术方面,2025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市场上这类规格的芯片慢慢起来,大家会发现用数据驱动算法,数据越来越多,驾驶的功能越来越成熟,用户的刚需可以真正得到满足。2025年左右,预计很多东西都会成为标配,高速NOA一定是标配了。
周晓莺:这样算下来,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应该是大家上量的关键窗口期。
单记章:明年是关键一年,就看你的量能不能起来。
周晓莺:这几年芯片领域除了因疫情等各种原因缺芯,导致大家关注度很高,还有一点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导致芯片变成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您觉得这对企业发展来说还会有风险吗?
单记章:应该说风险和机遇并存。现在大家都在做本地供应链,不只是中国和美国,其实全球都在做自己的本地供应链。我们在中国市场有天然的优势,国内布局比较多,中国的发展速度也确实较全球更快一些。另外,国内车厂希望得到更好的支持,我们可以做到,如果你只是国际化的布局,不扎根本土,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不过,我们也想做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未来也会在别的地方布局,我们希望能适应每个本土市场。
周晓莺:确实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新机会。
单记章:和以前不太一样,以前半导体产业讲究全球化的布局,而不是区域化。现在一方面强调全球化,另一方面又要区域化,每个地方都在讲求本地化的供应链是否完善,是不是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周晓莺:过去芯片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已经很明确很稳定,但现在放到车里面来看,迭代的速度、生态体系建设的要求好像越来越快了。
单记章:芯片迭代肯定是快的。慢的时候,大家可能还在讨论到底是用GPU还是FPGA还是ASIC。这其实不是问题,真正到量产阶段一定是ASIC,因为既要做到成本极致,又要达到性能极致。基本上每次技术革命都是这个样子,早期阶段大家没那么快,有人先做出来一个东西,甚至做出一个性能特别厉害的产品,大家先试,理解了是什么样子。比如现在大家讲L几的其实少了,更多是说城市NOA、高速NOA、行泊一体。大家理解了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针对应用需要的东西,想办法做迭代。量起来了,迭代自然会加快。
周晓莺:目前中国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在全球相对领先。对本土芯片公司来讲,在这个领域的市场份额是不是还有增长空间?
单记章: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这个信号了,我觉得会增长。主要还是看本地供应链的发展,大家怎么样可以把本地化做好。
四、关于未来规划
周晓莺:关于商业战略、生态合作伙伴方面,您可以介绍一下吗?
单记章:我们和吉利的合作很紧密,第一款合作车型领克08已经在9月份上市。同时和合创合作的一款MPV车型 V09,也已经上市。我们和东风的合作车型预计也会在今年上市。接下来,一汽、江淮以及吉利的其他合作车型也将陆陆续续上市。基本上国内大部分的主流车厂我们都有定点,还有一些我们需要保密的,后面也都会陆续上市。另外,我们也想突破,除了中国之外,我们已开始在海外布局,包括A1000和C1200已经开始和海外的一级供应商展开合作,同时也在接触一些海外车厂。
周晓莺:刚刚我们聊智能驾驶,现在感觉慢慢成为新车标配了。新车发布没有智能驾驶,就好像没有卖点可言。对您来讲,这应该是一个特别好的消息?
单记章:在中国大家都是这种感觉,现在国外也开始了。以前国外说起电动车,大家都有点犹豫,美国的路上只有特斯拉。别的新车越来越少,特斯拉却越来越多,消费者没得选。慢慢地,大家被逼着开始做电动车,但是美国除了特斯拉的电动车有智能化功能,其他的几乎没有。
这次到欧洲开会,大家明显意识到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了。所以在国外我们也开始和大家交流,他们需要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也需要了解我们的发展思路。这当然非常好,我们在硅谷设有团队,在新加坡也有,未来也准备到欧洲布局,我们希望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除了中国市场从0到1的第一步,后面我们也会把全球市场作为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周晓莺:所以我看今年你们参加了IAA MOBILITY 2023,也是想寻求国际化的发展?
单记章:智能化本身是一个大家都要用到的东西,全球也都意识到了这件事。虽然中国布局得稍早一点,但长期来看海外市场仍然很大,可能中国占1/3,海外占2/3。另外,半导体本身是一个重“量”的市场。一颗芯片投入周期太长,资本支出也多,所以这个量需要很大。总体上我们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用全球的人才做全球市场。
周晓莺:资本化的路径能不能介绍一下?
单记章:黑芝麻智能是港交所“18C”的第一股,是第一家申报的公司,很有可能也是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的第一股。我们走得还算顺畅,实际上也是和我们最初的规划以及运气多少有关。我们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没有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在路演时我们也谈了很多,之前因为疫情经济下行,加上地缘政治等各种原因,大家基本上不出来看项目,但现在我们出去得到的反应都非常热烈。
周晓莺:我们看到行业里出现了很多新人,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从个人的职业发展角度,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这些年轻人?
单记章:首先是坚持,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坚持很重要,不要轻易放弃。以前在硅谷,很多人跳(槽)来跳去,这家公司工资高一点,就换一家公司,那家公司的产品令人兴奋,就换一家,但是到最后,至少我看到的很多人都没有达成太高的成就。我比较简单,坚持了20年。其次是专注,就是别想太多了,做事情还是得专注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好。如果是创业,可能还需要看得更全面一点,不要只是看到技术的东西,产品层面,市场层面,资本层面,需要看得更多更全面一点。此外,还有信任。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是聪明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我觉得互相信任特别关键,除了相信你自己很牛,也得相信你的伙伴也很厉害。
周晓莺:如果有一个时间魔镜,让您有机会穿越到10年前,您会对10年前的自己说什么。
单记章:要是10年前,其实早点规划这件事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一直在讲我们可能稍微晚了一年,如果早一年,我们会做得更好。
周晓莺:那试想10年后,您会对10年后的自己有什么期待,对黑芝麻智能有什么期待?
单记章:现在显然是希望我们做成全球智能驾驶领域最Top的公司,这是我们一贯不变的目标。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