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发送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盖世汽车 钟琳周晓莺 2021-04-25 12:29:17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对话 | 盖世汽车CEO、盖世汽车资讯部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钟琳

“源于对中国政府决策力、经济增速和老百姓需求的信心,以及中国合资品牌和本土品牌产量、质量的双提升,我们预测,到2025年中国车市年销3000万辆不是梦想。”近期,在盖世汽车开展的C Talk高端系列访谈中,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科技事业部总裁 杨汉兵如是说。

诚然,2020年于全球汽车产业而言都是一段至暗时刻。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令国内外汽车产销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特别是全球新车产量跌回了2011年的规模,只有不足8000万辆。进入2021年,伴随海外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加之疫苗的投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车市的表现,但由疫情引发的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等矛盾仍日趋严峻,且不容乐观。

对于2021年车市发展趋势,杨汉兵的观点是,今年全球汽车产业恐难恢复至2019年规模,但就中国汽车市场而言,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或将无限接近2019年水平。“我们认为,今年中国车市整体产量同比增速约在5%-10%之间,且更为倾向于8%左右。”这其中,电气化、智能化将承担起未来中国汽车行业最大驱动力。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家跨国零部件企业,如何基于自身优势,找准技术转型路径,且如何借力“中国速度”实现快速高效的转型创新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看好新能源发展,致力成为电驱动技术领导者

近年来,伴随全球各国对于环境越发重视,碳中和、碳达峰成为当下“热词”。而在推动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如何高效实现治排减排成为全汽车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此,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明确,至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20%,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的5年间,实现从5%的市占比快速飞跃。但我们仍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未来巨大发展潜力之下,无论是技术上、品质上还是消费者的感受上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可即便如此,杨汉兵仍乐观认为,基于中国政府强而有力的推动力及越发壮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是指日可待的。“关于2035年占比50%,我甚至认为可能会更多一些。

基于对未来中国乃至全球汽车电气化市场的期待,舍弗勒集团于2020年11月正式发布2025战略规划,即致力成为电驱动行业技术领导者。

单就目前来看,深耕汽车电气化领域十余年的舍弗勒集团,在混动领域的电驱动方面已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据杨汉兵透露,“今年下半年将陆续看到我们与国内主机厂在这一领域大规模的量产消息。

纯电领域,“舍弗勒三合一、四合一电桥也已进入接近量产的阶段。”他进一步介绍,“在电桥上,舍弗勒集成了热管理模块,将电桥的热量与整车能量平衡放在一起,为纯电动车节能增效作出一定贡献。”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舍弗勒的“三合一”电桥,整合了电机、电控和减速器,具有效率高、噪音低等特点(图片来源:舍弗勒)

不过,相较于发展前景明朗的纯电动领域,杨汉兵更为看好短期内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趋势。他直言,优秀的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减少油耗20%-30%,在纯电技术尚存诸多瓶颈的现阶段,混合动力技术或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汽车节能减排非常有效且快捷的途径,从而为推动中国2030年碳达峰作出很好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混动技术在中国市场将有10-20年甚至更长的需求期。

也正因此,在未来的3-5年中,舍弗勒集团将混合动力技术作为重点产品之一,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而除以上常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外,舍弗勒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有所布局。

近年来,作为另一种新能源汽车技术,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零排放、长续航、多环境适应,以及使用的便利性等优势成为助力我国碳达峰及碳中的又一优质赛道。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舍弗勒为氢燃料电池提供金属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图片来源:舍弗勒)

在这一领域,舍弗勒基于自身在汽车和工业领域的优势,针对氢燃料电池核心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开发了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等关键零部件。“舍弗勒目前已与国内的一些企业进行了合作,包括日前签约的重塑股份。未来,我们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助力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更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杨汉兵透露称。

角逐智能驾驶,舍弗勒重仓中国市场

“如果问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会在哪个国家最先推行?我可以告诉你,那就是中国。”杨汉兵直言,基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强大支持、中国不断涌出的优秀IT企业及庞大的中国市场,赋予了中国自动驾驶优渥的培育土壤。

时值2021年,我国全面启动“十四五”规划。其中针对智能汽车的发展方向,中国多部委于去年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在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这意味着,面向未来,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已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角逐重要“战场”。

正是出于对中国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市场的看好,2019年,舍弗勒在中国长沙设立舍弗勒中国智能驾驶研究院基于舍弗勒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优势,聚焦执行层技术研发工作,并引入了旗下应用于智能驾驶的Space Drive线控转向技术、Mover平台系统、智能线控转向模块等底盘系统相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而这一举措,标志着包括线控技术在内的舍弗勒诸多智能化核心产品在中国开始从市场推广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舍弗勒智能线控一体化底盘为未来城市交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图片来源:舍弗勒)

同年,舍弗勒将其轮毂驱动业务全球总部及研发中心移师上海,随后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使用,这意味着,经过十余年的研发和沉淀,舍弗勒的轮毂驱动已走到了量产化的前夜。

“截至目前,舍弗勒仍是全球范围内少数能够将轮毂电机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之一。”杨汉兵透露称,“现阶段,我们已经具备了量产的条件,并将在明年实现量产。而随中国及海外客户订单逐渐丰盈,舍弗勒轮毂驱动产能未来也将不断攀升。

他进一步指出,“在全球布局时,我们将智能网联研究院放在了中国长沙,将轮毂电机全球研发中心放在了中国上海,这是舍弗勒集团对于中国经济的肯定,也是我们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事实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出现,拓宽了汽车的边界,也涌现了一批批新玩家,其中尤以自动驾驶相关领域为甚。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与这一类初创企业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时,杨汉兵表示,非常期待同初创企业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他们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思想篱笆,“不久的将来,你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我们之间的合作信息及产品量产信息。”

加大在华投资,做“中国速度”的赋能者

“过去几年间,我们每年在中国投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智能网联包括自动驾驶方面的投入,所以每年的投入也会有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且将不断加强、加大。”杨汉兵透露。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集团全年实现销售额126亿欧元,而这其中,舍弗勒大中华区销售额全年增长8.7%,突破了30亿欧元,占集团总销售额的23.8%,成为该集团除欧洲地区之外的第二大业务区域。

C Talk | 舍弗勒杨汉兵:中国市场前景可期,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舍弗勒提供针对车辆不同电气化程度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轻混、插混及纯电动

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及“本土资源服务本土市场”的理念,除前文所提及的两所研究中心外,舍弗勒还在太仓、苏州、银川、南京、湘潭等地设有10座生产基地,截至目前,舍弗勒中国获得的专利总数已占集团总专利比例超过20%

“我们深耕中国的土壤,从设计、研发到制造均在中国有所布局。现阶段,舍弗勒汽车产品在华本土化率已超过90%。”杨汉兵进一步指出,正是得益于如此高的本土化率,才能更好跟上中国节奏,服务中国市场。

时至今日,“跟上中国速度”已逐渐成为每一家跨国企业相关负责人在华谋发展时常常感慨的一句。近年来,随中国对创新科技的重大扶持,庞大的市场对新鲜事物的极度友好,催生一批有一批新玩家从懵懂到壮大。

这其中,包括诸如蔚来、小鹏等第一批新势力造车企业,亦包括正致力于掀起第二波造车浪潮的百度、富士康、小米等企业。“第二波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或是汽车领域的一些玩家,他们可能经济实力更雄厚、经验更丰富,决心也可能更大。”杨汉兵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更像中国白色家电行业的一个翻版,我相信,中国汽车会开到全世界。”

而他也进一步指出,“中国速度”要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速度快上3倍、5倍,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都对企业弹性、服务响应提出更高要求。

为此,“舍弗勒将不断加强本土研发,通过丰富的创新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携手客户合作共赢,助力中国汽车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杨汉兵如是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