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C Talk > 正文

赵福全:汽车产业重构将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盖世汽车“C Talk 奋斗2019”高端系列访谈第29期

盖世汽车 解全敏周晓莺 2019-07-09 06:45:35
核心提示:如果说过去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与合作结盟,是几家公司的不同品牌合并成了一家公司的几个品牌,大家共享研发、制造、物流和销售渠道,这实现的是物理上的叠加效应。那么未来汽车产业生态中不同参与方的兼并重组与合作结盟,则是在整合汽车、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关键技术,整合汽车制造、出行服务等不同领域的业务,追求的是化学上的协同效应。

▍本期采访嘉宾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 赵福全

赵福全:汽车产业重构将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重要观点

  • 汽车产业重构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 必须科学、客观看待新能源汽车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 新能源汽车差异化发展挑战巨大。

  • 智能网联的同质化源于合作伙伴趋同。

  • 汽车产业重构需要大战略、大平台、多能力。

  • 未来企业需要提供个人智慧出行服务。

  • 兼并重组、合作结盟是大势所趋。


近几年,“产业重构”一词在汽车行业各类活动中被提及的频次越来越高。所谓重构,通常的解释是把原结构解体为基本单位,再进行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新结构。汽车产业重构也要经历这个过程,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体量庞大的汽车产业来说,重构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近日,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主席赵福全教授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指出,产业重构要求汽车企业必须具备更多更强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掌控能力。“原来只要把发动机、变速器做好就可以了,现在不做电动技术不行,不做智能网联技术也不行;而且只做硬件已经不够了,还必须做软件;硬件和软件做好了之后,还要做系统集成,并要思考如何布局商业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汽车产业重构将会迎来各类不同的参与者,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面对产业重构,相关企业做的准备还远远不够。那么未来的汽车产业格局究竟会如何变化?汽车产业以及企业应该如何继续前行?怎样才能在产业重构过程中占得先机?在盖世汽车近期举办的“C Talk 奋斗2019”为主题的系列高层访谈中,赵福全与盖世汽车就产业重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作为汽车战略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对于以上问题有着怎样的深刻理解和精辟观点,详见以下访谈实录(中篇):

▍汽车产业重构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盖世汽车:近几年间,我们看到汽车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新造车企业,近期像恒大、宝能等房地产公司也进入了汽车行业。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赵福全:之所以出现这么多新造车企业,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家觉得造车的门槛降低了,有机会进入汽车行业了。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门槛降低意味着要做出差异化的产品更难了。同时我们还应该仔细思考,造车的门槛真的全都降低了吗?实际上,从传统内燃机汽车到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门槛确实降低了,而车身、底盘、电子电气等系统以及制动、转向等基本功能的要求一点都没有降低。

其实很多人都有造车情结,都有自己的汽车创业梦,因为汽车这个产业太大也太复杂了,做好汽车会让人非常有成就感,也会让很多创业者感到很刺激,只不过之前造车的门槛较高,大家不敢轻举妄动罢了。而进入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时代,攻克发动机和变速器技术不再是必需,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买”来解决,客观上造车的门槛就降低了。同时,在这次产业重构中,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将给汽车产业带来空前巨变。而部分新势力的创业者们曾经在这些领域有过一定的积累和经验,这又让他们看到了“换道超车”的可能性。无论是电动车的“三电”,还是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多种关键技术,传统车企都没有特别多的积累,在这些方面可以说大家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就给新势力参与造车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在新造车企业中,不乏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是真心想造好汽车的。当然也有一些投机者,只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圈地圈钱。不过,我认为,对此我们应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总体而言,新势力的进入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而最终哪些车企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时间就像阳光一样,会让健康的植物茁壮成长,也会让投机者暴露出来,如雪人般在阳光下融化。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新造车企业,必须认识到汽车是一个资金、技术、人才都高度密集的复杂大产业,要想把车造好,首先一定要充分尊重汽车产业的基本规律。而无论新旧车企都必须认识到,产业重构要求企业具备更多更强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掌控能力。原来只要把发动机、变速器做好就可以了,现在不做电动技术不行,不做智能网联技术也不行;而且只做硬件已经不够了,还必须做软件;硬件和软件做好了之后,还要做系统集成,并要思考如何布局商业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汽车企业的挑战更大了,当然机遇也因此更大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汽车产业重构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会有不同的参与者进入赛道。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新尝试,也肯定要交很多学费,造成一些资源浪费,并使一批先锋成为“先烈”。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也是产业成功重构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必须科学、客观看待新能源汽车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盖世汽车:产业重构涉及到能源的转换,而目前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很多的现实问题,例如前段时间多个品牌的电动车产品发生自燃事件,现在有些小区已经禁止电动汽车进入了。您怎么看这些问题?

赵福全:这些问题充分说明,电动汽车的发展并非像一些人想象得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新产业。实际上,这不只是用电池替代内燃机那么简单,而是整个能源体系的转变,更是多个领域、多项技术有效组合的新挑战。从化石能源到电能的切换,涉及到能源从哪里来?能源如何便利地供给到汽车上?以及能源如何在汽车上安全、高效地使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效协同的“组合拳”,而且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认为,对于电动汽车出现的安全等质量问题,大家给予高度重视,这是非常必要和正常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其实是电动车这个新事物、新技术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磨难”。我们不能把一项刚刚发展了不到十年的新技术与已经发展完善了很多年的内燃机技术,进行简单的对比或提出相同的要求,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客观。大家应以客观、包容、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些电动车产品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而不应以此来否定我们这么多年所作出的努力和已经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就,更不能因噎废食而放慢汽车电动化发展的步伐。相反,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产品改进、基础设施建设、法规完善、质量监管、鼓励使用、社会科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当然,所有企业都必须引以为戒,全力以赴确保投放的产品在安全上万无一失。如果说产品性能的优劣消费者可以进行选择,但是安全问题与品牌、价位无关,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没有了安全这个前提,汽车产品其他所有的功能、性能就都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价值。因此,对于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这类新技术的导入,我们必须把安全作为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绝对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产业化经验尚不充足的时候,企业更应谨慎严把技术方案选择、产品设计与验证、供应链建设、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等每一个质量关口,按照科学的产品开发流程全方位地做好质量工作,确保产品能够高质量地投产及交付使用。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产业重构刚刚开始的今天,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智能网联技术都将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产品体验,并将逐步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全新的品牌认同感。当此之际,任何质量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都将给消费者的心里蒙上阴影。无论是新势力树立新品牌,还是传统老品牌树立新形象,这个影响都将是巨大的。同时,这也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业界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新能源汽车差异化发展挑战巨大

盖世汽车:观察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少跨国车企陆续开始投放产品,而一些国内车企早就开始发力,再加上很多新造车企业的产品也相继量产。显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那么在您看来,最终的竞争格局会是什么样的?要想赢得先机,传统车企以及新造车企业各自应该怎么做?

赵福全:首先,汽车企业之间的较量,最终是消费者在用自己腰包里的钱来投票。作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如果没有一款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又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呢?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新能源汽车产品自身还有很多现实和潜在的挑战,既有大家熟知的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难等问题,更有最近接连出现的安全问题,关键是要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出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如果只是新能源汽车产品之间的竞争,状况还会好一些,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当前,除了几个限购限行的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和使用有明确倾斜之外,中国其他地区的汽车市场对消费者的购车选择是没有特别限定的。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不仅要和其他同类产品竞争,而且还要与传统燃油汽车竞争。尽管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很快,但是相比于2500万辆的汽车市场总量,100多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还是很低的,新能源汽车要想在竞争中胜过燃油车谈何容易。与此同时,在政策的驱动下,参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正呈几何级数增加,由此可以预见,企业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

具体来说,这种挑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容量的增长速度远没有竞争对手投放产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日益严峻。尽管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这锅“粥”正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僧”的数量增加得太快,这样大家能够分到碗里的“粥”反而更少了。

第二,要把新能源汽车产品做出差异化,挑战非常大。因为各家企业所用的电池、电机大都是采购来的,即使有个别企业掌握了三电技术,也并没有造出具有明显特色的产品。这既是电动车产品的技术特点,也是未来竞争的难点所在。所以,如何用差异化的产品赢得消费者,就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有没有哪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明显高出对手一截?我还没有看到。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不同企业展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除了造型以及智能网联功能外,体现在电动车上的差异在我看来还很有限。类似从0到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或者续航里程等,还无法构建起电动车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应该说,电动汽车还刚刚起步,其创新的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

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传统车企和新造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有豪华品牌和大众品牌之间的竞争。究竟如何避免同质化,真正体现出自身品牌和产品的特色,我认为,这是所有汽车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做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后续的发展,眼前的生存可以靠燃油车来支撑,占比高达90%以上的燃油车市场才是他们的主战场。而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因为只做新能源汽车,所以面向未来没有历史的包袱,但当下只靠一年几万辆的产销量,是很难支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毕竟汽车产业需要巨额的投资,尤其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否则几年之后产品就会难以为继。而持续的投入又需要有销量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我认为,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一定异常激烈的,这个过程会让很多企业非常煎熬。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要尽快上量,并以优质安全的产品支撑起自身的品牌;而对于传统的大品牌车企来说,尽管其占有先天的品牌优势,但是如何在原有的品牌中培育出新能源汽车的新品牌基因以实现“老树开新花”,这也是一大挑战。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7/090656305630I70114751C303.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