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麻省理工大学(MIT)的研究人员与德国的同行们共同提出,若采用表面光滑的固态电解质(solid electrolyte),可防止有害的锂渗透(Li infiltration)现象出现,进而提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这表明研究人员需要将研究重心放在提升固态电解质表面的光滑度,这样或将消除或极大地减少电池固态电解质树突的生成数量。为避免产生易燃问题,或许未来还会采用固态锂金属电极。...[详细]
据外媒报道,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研发了一项新的制造技术,旨在将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 nanofiber-reinforced,CNF)增强复合材料(强化树脂)的生产成本降至当前成本的十分之一,使CNF复合材料材料转变为公司的新收入动因(revenue driver)。CNF复合材料由植物纤维素的纳米纤维与树脂混合而成,该材料质地坚硬,重量仅为铁的五分之一,但硬度却达到铁的3-5倍。...[详细]
毫米波雷达作为汽车主动安全领域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由于具有穿透雾、烟、灰尘能力强,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等特点,随着当前汽车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日趋提升,以及消费者对更高汽车安全性的追求,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汽车上,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不过,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同济大学教授白杰认为,虽然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以24GHz毫米波雷达和77GHz 毫米波雷达为主,但要说到下一代雷达技术主流趋势,...[详细]
据外媒报道,奥迪研发了一套自动驾驶模拟器,旨在为用户提供自动驾驶模拟环境,并基于用户体验提升其自动驾驶车辆的技术水平。该模拟器旨在研究人们对自动驾驶车辆内置各功能的相关操作习惯。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模拟器还能测定相关操控人员的脑电图(EEG)及大脑活动,探查用户在模拟驾驶环境下是否会因周边环境而分神,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奥迪旨在通过本款自动驾驶模拟器收集用户体验,进而提升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使其变得更为高效。...[详细]
据外媒报道,里卡多研发了新款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BMS),该系统具有可扩展型,产品适用性强。新款BMS强化了基于车型的先进车载电池控制方法,进而对当前及下一代电池的性能进行优化。里卡多电池管理系统提供了一款可扩展型产品,该产品的处理能力的性能区间在90-800百万个指令/秒。里卡多的新款BMS特别适用于评估全新的化学电池,该BMS将仔细监测车载电池及其蓄电池,全方位地精密控制电池的性能表现,助推电池的研发及评估。...[详细]
据外媒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带队研发了新款金属薄膜,未来该材料或将被用于制造传感器等微机电系统(MEMS)设备,该内部结构使我们的薄膜的综合性能极强,平衡了各项了材料特性。该薄膜耐高温,热稳定性及机械稳定性极强。该研发团队正忙于下一阶段的研发,涉及薄膜的塑形与MEMS部件制造。...[详细]
高精度地图,顾名思义相较于目前普通车辆上使用的电子地图,精度更高,且显示的环境图像更清晰,可提供的道路交通信息元素更丰富。一般来说,目前市场上普通车辆导航用的电子地图,坐标精度大约在10米左右,即地图上某个目标偏离其实际位置的误差约为10米。而高精度地图,坐标精度则保持在1米以内,特别对于车道和车道、车道和车道线的相对位置,精度更高,可达厘米级,且连每个车道的坡度、曲率、航向、高程等数据都可以测量。因...[详细]
据外媒报道,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的教授Jinwen Zhang与他的团队首次研发了碳纤维塑料的新再循环方法,其采用弱酸在低温条件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化学分解,以便日后的循环再利用。该研究团队还研发了一套高效的方法,妥善保存碳纤维与树脂,以便以后再利用上述材料。...[详细]
据外媒报道,Xevo于今日(2017年7月12日)宣布,公司将为2018款丰田凯美瑞配备配备旗下新技术,旨在实现驾驶员与其车辆的无缝连接,为驾驶员提供移动应用设备、娱乐内容及相关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丰田凯美瑞驾驶员的车内体验。借助EntuneTM 3.0多媒体系统,2018款丰田凯美瑞轿车将配备泰为导航的Scout GPS Link及Xevo的Engine Link,使驾驶员将手机设备上显示的信息传输至车内的多媒体显示屏。...[详细]
ITM Power与本田英国分公司签订了一份燃料协议,后者将以10英镑/千克(约合12.91美元/千克)的单价购买氢燃料。目前,ITM Power在英国推出了10个氢燃料加注站,其中4个对公众开放。ITM Power各氢气加注站电解槽系统(electrolyzer system)响应迅速,可快速产生氢燃料并在三分钟内为燃料电池车注满燃料,使车辆的续航里程数达到300-420英里。...[详细]
据相关机构预测,2016年中国车联网市场整体规模为77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规模或将达到338亿美元,而2025年则达2162亿美元。车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带动众多企业在近两年纷纷进入这一市场,积极布局。然放眼行业,目前大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产品策划阶段,关注的更多的是理念创新、产品创新等话题,即使有一些产品和技术已经推向市场,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可谓离真正的量产落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宝马、...[详细]
据外媒报道,如今各大车企纷纷继续加大材料研发费,旨在研发新款合金及材料,同时提升其性能表现。此外,车企还纷纷改善其最新的焊接及成形技术,为各类材料及合金的制作提供支持,力图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降低排放量。...[详细]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在智能网联开启新的驾驶体验之际,日本汽车制造商争先恐后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三菱最近推出了一个名叫Risa的人工智能个人助理系统(AI Personal Assistant system),而丰田正在研发一款名为Concept-i的概念车。Risa之前于5月在横滨2017年汽车工程博览会上亮相。该系统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摄像头,以了解司机身体和情感上的意图和状况,并提供相关信息。三菱负责车辆技术开发的高级官员Mune...[详细]
据外媒报道,雷诺汽车集团(Groupe Renault)与Abertis集团旗下的高速公路运营商Sanef将开展合作,进一步研发自动驾驶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间的通信(V2X),并在收费站阻拦装置(toll barrier crossing)及工作区域进行相关测试。两家公旨在提升道路安全性,进而实现“零死亡率(zero fatality)”并为驾驶员腾出时间。两家公司将采用车间通信(V2V)及车辆对基础设施(V2X)技术,在欧洲SCOOP项目框架下进行技术研发及合作。两家公司将在法国进行相关测试。...[详细]
据外媒报道,英政府将投入2000万英镑(约合2577万美元),用于研发电动车的“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技术,旨在实现电流从车辆到电网的回流。该项目致力于相关的技术研发,使插电式电动车在充电期间从电网获得电能。同时,电动车还能将所获的电能输送至英国居民的家中,或是回流到电网中。...[详细]
据外媒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Dallas)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共同研发出一款全新电池,其采用锰基钠离子(manganese and sodium-ion-based material)材料。...[详细]
据外媒报道,HERE与沃尔沃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据该协议规定,部分被选定的沃尔沃车主们将有幸使用空中下载(OTA)技术,为其车载地图提供升级服务。该项地图升级服务面向其全球用户,通过沃尔沃的云服务实现,为配置Sensus Navigation导航系统的互联车辆提供空中下载地图升级服务。...[详细]
据外媒报道,博格华纳向2017及2018款道奇挑战者GT提供“扭矩随选四驱(Torque-On-Demand,TOD)”分动箱(transfer case)并采用了车辆动态控制(vehicle dynamic control,VDC)新技术。博格华纳提供的最新款TOD系统完美结合了后轮驱动型车辆的越野操控能力与全轮驱动车辆的强大牵引力,提升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详细]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全新一代2018雷克萨斯LS将于明年初在美国上市,搭载有最新、最先进的自动安全技术,但雷克萨斯却不愿称这是自动驾驶技术。雷克萨斯表示,这款车具有哪些性能需要准确的措辞来进行描述。旗舰版豪华轿车雷克萨斯LS搭载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停车系统,在驾驶员无法操作的情况下,该系统可安全地引导车完成泊车操作。该停车系统被称为驾驶员紧急泊车辅助系统,在跟车模式下,LS在高速公路巡航时,驾驶员还需对...[详细]
据外媒报道,大陆于上周五(2017年7月7日)宣布完成对Quantum Inventions的并购案,该公司是一家新加坡智能移动服务供应商,今后将被纳入到大陆旗下的智能交通系统产品模块。在完成该并购案后,大陆将接纳Quantum Inventions旗下的120名员工,他(她)们分别来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三处分支机构,而位于印度的Quantum Inventions研发中心(QIDC)也被大陆收入囊中。...[详细]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