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正文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盖世汽车 向秀芳 2025-02-20 07:05:42
核心提示:但“真朋友”可能没几个。

2025年伊始,华为就在车圈刷足了存在感。

与深蓝、岚图、东风奕派达成进一步合作;被传与上汽共同打造第五“界”;与广汽的合作项目有实质性进展;与江淮合作的第四“界”首款车型S800即将亮相。此外,华为还将在“全民智驾”的大趋势中获得更多机遇。

当前更多车企寻求与华为合作,这无疑为其在汽车领域的扩张提供了绝佳契机。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华为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的前后行为不一致。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受限于资源,不会推出第五‘界’”,“暂不具备开发20万元以下汽车的能力”。然而,市场传闻第五“界”产品的定价可能低至15万元。

而推动这一态势的核心动力在于,2024年与华为合作大部分车型市场表现亮眼,与其合作的对象已有头部梯队。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华为的合作伙伴已经涵盖了国内大多数头部自主品牌,还打入了合资品牌阵营,其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多元化。(注:与华为合作车企情况在文后)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

一年间的裂变式发展

短短两年间,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版图呈现裂变式扩张。从最初的零部件供应商,到深度绑定整车开发,再到全栈式生态共建,华为的每一步战略布局都牵动着行业神经。

2023年时期,华为的合作模式仍以“零部件供应商”为主,更接近传统Tier 1供应商的位置。诸如比亚迪汉搭载华为5G车载模组,哪吒S使用华为超声波雷达,吉利几何系列引入鸿蒙OS智能座舱等合作,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这个阶段,华为的技术更多扮演着“锦上添花”的补充角色,车企对其依赖度相对有限,甚至在市场宣传中会刻意淡化华为的存在感。正如上汽集团前董事长陈虹所言,“很难接受由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图片来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当时采用HI模式(Huawei Inside)合作的车企,仅有赛力斯、北汽极狐和长安阿维塔等少数品牌。而智选车模式的落地品牌,也仅限于与赛力斯、奇瑞合作的问界和智界(同年11月推出,明显为2024年市场布局)。

彼时,这两大模式的合作对象主要以二线品牌为主,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智能化基础相对薄弱,急需借助华为的技术实力打开市场。

问界系列的成功是一个典型案例。凭借华为智能化和渠道优势的加持,2022年交付首年销量突破7万辆,成为赛力斯的销量支柱。但单一品牌或单车型的成功,尚不足以证明华为持续打造爆款的势力。所以,包括广汽、东风在内的一线传统车企与华为的合作,仍停留在零部件层面的小范围试水,合资品牌则更显谨慎。

然而,2024年这一格局发生转变。与其合作的车企变多,且“含金量”显著提升。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图片来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一汽大众奥迪在去年广州车展确认与华为合作,今年预计将有5款全新车型接入华为智能驾驶方案。东风日产引入鸿蒙座舱系统,丰田、本田等车企也出现在合作名单中(部分项目仍在谈判阶段)。

自主品牌方面,广汽传祺、岚图汽车、零跑汽车、凯翼汽车等车企加入华为鸿蒙生态合作。双方将基于HarmonyOS NEXT鸿蒙星河版启动App的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同时,岚图汽车、长安深蓝两大品牌车型则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系统(包括基础版)。

随着合作车企增多,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形式似乎也不再完全局限于三种固有模式,而是变得越发多元化。

比如,东风公司研发总院与华为乾崑车控深化合作,成立智能车控联合创新中心。双方共同打造的“天元架构”,是中国首个实现量产化的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计划率先在岚图、猛士上搭载,随后推广至集团全系品牌。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图片来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汽集团与华为的“全栈式合作模式”引发业内关注。双方将共同打造全新汽车品牌。今年初,广汽集团披露与华为合作项目新进展,公告称,同意公司投资设立GH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为15亿元。

广汽与华为不仅联合开发智能驾驶、座舱系统以及全新架构,还将在营销策略、渠道共享、生态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但广汽集团否认,加入智选车模式。业内人士认为,这应是HI模式升级版,是一种全新合作模式。最新消息称,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将是MPV,预计定价30万元左右,将搭载“激光雷达+贯穿式三联屏”。

方程豹旗下豹8搭载华为ADS 3.0系统,系比亚迪旗下首个搭载华为智驾的车型。双方的合作既不是HI模式,也不是智选车模式,而是更为灵活的智驾领域合作。

合作车企的持续扩容标志着华为技术已从市场边缘走向主流战场,传统车企的防御性合作策略正在瓦解。特别是在升级版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下,华为的角色实现了从“工具人”到“技术合伙人”的跃升,也延伸至从研发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2024年,华为赋能显

从数量来看,2024年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已超20家(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其中HI模式占比攀升至约40%,智选模式更迎来第五“界”的加入。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车企的集体焦虑——在智能化竞赛中,单打独斗所需的成本与风险远超预期,与华为合作已然成为一种“不得不选”的生存策略。

业内对此褒贬不一。有观点认为“车均华为,等于没有华为”,部分品牌虽然借助华为智能化实现快速增长,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当智能化成为新能源市场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时,与华为合作恰恰能够快速弥补短板,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稳固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在用户购车决策中的重要性持续攀升,目前已跃居第五位。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NOA(智能辅助驾驶)搭载规模首次突破100万辆。2024年前11个月,国内乘用车市场L2系统(含L2+和L2++)装机量累计达938.9万套,渗透率升至52%,创下历史新高。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问界2024年销量

在这一进程中,华为无疑是NOA普及的最大推动者之一。根据上险量数据显示,在2024年,搭载其智能化产品的品牌大多实现了显著的销量增长。

作为华为鸿蒙智行的“元老”,问界系列2024年终端销量达到39万辆,占合作伙伴赛力斯总销量约八成。

特别是针对50万元市场的问界M9表现亮眼,全年销量达15万辆,显著提升了赛力斯的盈利能力,助其实现扭亏为盈。赛力斯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亿元至60亿元。对于问界M9的热销,余承东归结为安全、智能和设计理念三大要素的结合。

2024年,鸿蒙智行的另外“两界”产品也实现批量交付。智界品牌在解决芯片短缺、产线、装配、品控等问题后,于去年4月重新上市首款车型S7,销量随即回升。9月上市的智界R7更是助力品牌月销突破万辆大关,展现出翻盘之势。目前,智界品牌已稳定保持月销过万的水平。

与江淮合作打造的百万级品牌尊界也在去年底揭幕,首款车型尊界S800仅48小时预订即超2108辆。另一HI模式深度合作伙伴阿维塔在去年后半程也实现月销破万,全年累计销量达7万辆。

通过问界、智界及阿维塔三大品牌的成功,华为不仅证明了其持续打造爆款的能力,更展示了在产品差异化区隔和智能化技术领先性方面的实力。在智能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华为的技术加持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多重因素下,2024年采用HI模式的品牌和车型数量显著增加,普遍带来销量提升。开源证券分析师认为,在HI模式之下,相关车型量产落地速度加快,合作车企技术实力得到快速补强。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以加入HI模式的深蓝汽车、岚图汽车为例。去年7月,深蓝S07推出搭载乾崑智驾ADS SE版本,主打“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卖点。该版本增配6个超声波雷达、5个摄像头,支持高速领航辅助和智能泊车等功能。

据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显示,该版本交付后,深蓝S07月销量快速重返万辆俱乐部,去年全年达11万辆,占深蓝总销量约五成。深蓝L07乾崑智驾版交付后,同样带来稳定的销量增长。

深蓝与华为在今年得以深化合作。2025年初焕新上市的S07、L07继续搭载乾崑智驾ADS SE产品。深蓝冲击高端市场的旗舰车型S09也选择了华为智驾方案,不仅搭载乾崑ADS 3.0,还将引入鸿蒙座舱系统。该车预计有望在2025年第一季度上市,售价35万元起。

岚图汽车同样受益于华为合作,2024年销量突破8万辆。作为品牌主力车型,梦想家在去年9月推出乾崑版PHEV,搭载了192线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性能摄像头等27个智能感知硬件,可全天候实时感知道路环境,识别各种类型的异型障碍物,并支持智能泊车辅助、遥控泊车等功能。同年12月,梦想家单车月销破万。

尝到甜头的岚图汽车,今年2月宣布,即将上市的新款梦想家将全系应用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售价或超过40万元。

同集团的东风奕派也加入了华为阵营,双方将在智能汽车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中高端智能化产品序列。据知情人士透露,合作产品已在筹划中。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双方合作不仅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零部件供应层面,还可能延伸至产品开发和销售等环节。

2024年,华为智能化技术对车企产品的赋能效应得到充分验证。基于良好的合作成效,深蓝、阿维塔等多家车企持续与其深化合作。而正是这种显著的赋能效果,推动华为汽车“朋友圈”不断扩大,甚至成功打入合资品牌阵营。

生存之战,“灵魂”暂时可弃

细观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各自都有不得不为之的“苦衷”,那就是高端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不畅。

奇瑞集团虽规模可观,但现有的高端品牌星途只是相对于自身的品牌向上。横向对比业内的极氪、蔚来、理想,星途无论是热度还是新能源销量规模,在20万+市场表现都要略逊一筹。奇瑞欲借华为之力打入20万+市场,所以有了智界。

上汽、广汽等传统巨头在合资业务收缩后盈利大幅下滑,自身在高端市场突破较慢,亟需通过华为加快高端化转型;赛力斯、江淮等企业依托华为弥补乘用车业务短板,以期快速达成向电动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的转型;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则借华为之力补齐智能化短板。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图片来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传统车企在整车制造领域优势明显,但智能化布局明显滞后。这种不足除了体现在技术层面外,更深层次的是思维理念、认知程度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差距。

有互联网业内人士直指,传统车企本质上缺乏“互联网文化基因”。即便引进互联网人才,双方在考核机制、管理思维和企业文化上的巨大鸿沟也难以弥合。受制于固有文化影响,车企对互联网人才的甄选能力有限,常出现需求错配。这导致人才磨合周期延长,项目进度受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传统车企智能化全栈自研的难度呈几何级增长。

理论上,传统车企坚持全栈自研智能化并非完全不可能,但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超预期。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曾表示,全栈自研带来的高研发成本是新能源车企难以盈利的一大主因。目前,传统车企全栈自研尚无显著成功案例,智能化头部阵营仍主要由新势力品牌主导。

然而,市场已经不会给部分车企留出充足的自我提升时间。特别是在2025年这个“全民智驾”元年,比亚迪正凭借规模化优势,将高阶智驾下探至10万元以内市场。同时,长安、吉利等头部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智能化普及。

海通国际分析师指出,比亚迪通过快速扩充至超5000人的智驾研发团队,全力推进全栈自研,迅速缩小了与行业一流企业的差距。其预计,智驾平权将引发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主流产品综合性价比的激烈竞争,并进一步降低智驾技术门槛。

这一趋势在2024年已现端倪,国内NOA搭载规模突破百万辆即是明证。展望2025年,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智能驾驶的普及化将成为产品竞争焦点,高速NOA功能有望进一步渗透至10万级市场。预计2025年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将达500-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30%。

海通国际强调,“智驾平权”背后,车企必须在算法迭代、数据闭环与用户体验上构建全新壁垒,这将推动整个行业加大智驾软硬件投入,促进国内智能驾驶产业链价值重估。对定位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华为等企业而言,这无疑是扩大版图的良机。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图片来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或许正是预判到这一趋势,华为去年才将零部件模式和HI模式业务剥离,成立新公司“引望”。长安汽车随即以115亿元入股10%股权。赛力斯紧随其后入股引望。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去年9月表示,计划2024年底将华为车BU的所有资产、人员装入引望,实现独立运作。

2025年,随着头部企业大力推动智驾平权,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可能推动更多观望中的车企与华为引望合作。特别是在电动化、智能化两大赛道都处于追赶状态的合资品牌,在中方合作伙伴智能化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与华为合作或许是短期内快速对标头部阵营的最优选择。

“华为生态圈”的持续扩容,不仅有望推升引望估值,“华为汽车概念股”也可能继续走强。如赛力斯和江淮汽车,自与华为合作后,市值持续上涨。2024年,两大车企市值分别增长75%和1.3倍。其中赛力斯市值突破2000亿元,较四年前增长十倍。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彰显了对华为赋能下的相关企业估值重构的信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所有车企均采用同一套华为方案,产品同质化将不可避免,消费者终将面临“换壳不换芯”的尴尬。如何做好车型的差异化区隔,将是华为与车企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

华为还面临另一挑战——车企并不甘心完全让渡“灵魂”。与华为合作对车企而言是一招险棋,短期可以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但长远来看车企研发体系将被华为标准“格式化”,后续车型迭代将高度依赖华为的技术路线。

意识到这点,传统车企目前多采取“自研+合作”双线并行策略,不会将全部赌注押在华为这样的第三方身上。比如,奇瑞与华为合作打造智界的同时,还推出了自有的高端新能源品牌iCar。

这场智能化“灵魂”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不断调整的共生边界。未来的汽车产业,或将在“华为化”与“去华为化”的拉锯中,走向一个更加复杂的新生态。

附:华为目前合作车企/车型一览

华为的车圈“朋友”,已超20个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20I70418789C108.shtml

文章标签: 销量 华为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