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波动比较大,出现了同比环比双降的情况,全国乘用车厂商1月共计批售新车210.1万辆,同比下降0.3%,环比下降31.6%。
从整体的竞争格局上看,分化比较明显,自主品牌整体优势凸显,增长势头强劲;合资品牌整体相对乏力,在当前的新能源消费热潮下,主流合资品牌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市场份额仍在被持续蚕食。数据显示,1月自主品牌的批售份额突破了68%,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个百分点,市场领先优势显著。
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的批发、生产和出口量,均处于历史低位,不过,对车市整个2025年的走势,行业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低开高走”是大家普遍的预期。
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竞争肯定将愈发激烈,已经处于市场头部位置的车企,凭借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车企,生存环境将更加恶劣。种种迹象已经表明,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智电产品的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成本控制等,都将是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车企需要持续在电池技术、智驾技术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有可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头部”车企强势依旧
环比去年年底车企集体冲量带来的夸张市场表现,今年一开年,主流车企明显都在“收缩战线”,价格战逐步趋稳,即便不少车企仍在降价促销,但力度却是温和了不少,所以1月的国内汽车市场上,环比销量下滑成为普遍现象,这也是车市整体月度销量环比下滑31.6%的根本原因。
但从同比的情况看,市场势头的两级分化就比较明显了。合资弱势自主强势的格局仍在继续,大部分主流自主品牌都保持着月度销量同比大幅度攀升的市场势头。
虽然没能延续去年后半程月销接连破50万辆的炸裂表现,但凭借近30万辆的月销数据,比亚迪依旧是当然不让的拿下1月国内市场上的月度销冠,同比增幅高达 47.5%。
比亚迪能取得当前的市场成绩,离不开多年以来的技术积累。目前,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混动技术以及在智驾领域的长期投入,都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在刀片电池、DM混动技术、云辇系统、易四方、易三方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刺激下,比亚迪俨然依旧具备了代表中国车市技术创新方向的架势,对终端市场的吸引力,堪称是与日俱增。
进入2025年之后,比亚迪在智驾领域也放出了“王炸”,喊出了全民智驾的新口号,一次性的上市了21款智驾版新车,覆盖了7万级到20万级的市场,包括在售价格最亲民的海鸥车型,都实现了智驾上车,对整个行业的冲击不言而喻,也让行业对比亚迪2025年后续的市场表现,有了更多的期待。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也已经是比亚迪重要的销量增长极,1月比亚迪旗下乘用车海外销售达到66,336辆,同比大涨83.4%。可以预测,海外市场的持续发力,大概率会成为比亚迪2025年新的销量爆点之一。
采取多元化布局的吉利汽车,市场势头也相当不错。
2025年1月吉利汽车的批发销量达到了26.7万辆,同比增长了24.9%。吉利汽车此前曾表态,如果只计算在国内市场上的销量数据,那么吉利汽车将排在第一名的位置,1月吉利汽车旗下的星越、星愿、博越、星瑞、帝豪、星舰7等车型,销量都在2万辆以上。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多元化的品牌布局和坚定的新能源转型策略。目前,吉利汽车旗下的吉利、领克和极氪等子品牌,都有着比较清晰的独特定位和目标受众,在稳定燃油车基本盘的同时,实现了在新能源赛道上的长足进步。
刚刚过去的1月份,吉利银河的月销量达到 9.35 万辆,较去年同期的3.99万辆,同比增长134%,成为销量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刚刚上市3个月的吉利星愿,月销量已经达到了2.8 万辆。电混SUV车型银河星舰7 EM-i,也基本上做到了上市即热销,1月销量也已经突破2万辆大关;吉利银河E5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1月销量为1.5万辆,已经连续6个月实现月销量破万。
领克品牌1月销量为3万辆,同比增长7%,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52%。新车领克Z20近期热度不错,全新的高端电混SUV领克900,也重新担负起了品牌冲高的重任,整体上看,领克品牌已经借势新能源战略,焕发了市场“第二春”。极氪品牌1月交付了1.2万辆,在国内中高端电动市场上,表现同样算的上优秀。目前的吉利汽车,堪称是多品牌协同发力,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都在持续释放着自己的竞争力。
奇瑞的市场增长势头,也在延续。
1月奇瑞汽车共计销售了22万辆,同比增长11.6%。多品牌战略逐步走上正轨和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持续突破,是奇瑞汽车近段时间市场持续创新高的关键原因。
目前,奇瑞汽车旗下奇瑞、星途、捷途、iCAR、智界等乘用车品牌,都有不错的市场亮点,而且近期各品牌投放的新车,关注度也颇高。以捷途品牌为例,1月中旬,该品发布了全新的电混越野产品序列——捷途纵横,并亮相了三款首搭纵横架构的全新产品:纵横G700、纵横F700和纵横G900。按照官方说法,依托全新的电混越野技术,捷途纵横要为用户开创 “逢山开路、遇水驾舟” 的全新两栖旅行体验,满足全场景出行需求。目前,全新的纵横序列关注度相当高,被不少人寄予了搅局国内硬派越野市场的厚望。
图片来源:捷途汽车
“腰部”车企稍显低迷
“自主三强”表现依旧强势,但在1月的国内车企销量排行榜上,处于中游位置上的几家车企,如长安汽车、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长城汽车、特斯拉中国等,却都遭遇了销量下滑的问题。
受春节假期和2024年底冲量透支需求的影响,长安乘用车1月售车19.3万辆,同比微降了1.5%。
不过,长安汽车目前的新能源转型情况不错,1月共计销售新能源车6.75万辆,同比增长26.8%,渗透率提升至 24.5%,在行业中算是比较高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品牌看,受旗下增程式车型上量的刺激,深蓝汽车1月交付量增长很快,达到了24,575辆。长安启源1月销量也在万辆以上,售车10,816辆。定位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的阿维塔品牌,1月交付8,826辆,同比增长 25%,也算是在中高端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
南北大众依旧是合资车企中的领跑者,但市场份额丢失的势头却同样没有停止。1月一汽大众售车13万辆,同比下降18.1%;上汽大众售车7.5万辆,同比下降20.9%。
很显然,传统合资品牌在国内的新能源消费浪潮下,集体都正在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在全行业燃油车销量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为代表的、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上投入巨大的合资车企,都面临着尾大不掉的行业难题,虽然都已经认识到了发力电动市场的重要性,也都纷纷开启了电动化的转型,但成效目前均不算显著。
大众已经算是国内电动化产品销量最高的合资品牌了,但和国内的自主新能源品牌相比,依旧是差距巨大。数据显示,1月国内新能源车厂商整体的批发渗透率为42.3%,较2024年1月提升9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4%,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2%。
长城汽车1月销量为6.9万辆,同比下降22.5%。不过,对长城汽车而言,在短期的市场表现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早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长城汽车掌舵人魏建军曾多次强调,造车讲究的就是长期主义,能够坚持到最后,做冲刺阶段的领跑者,才是真正的赢家。目前,长城汽车旗下的魏品牌,已经开始尝到长期技术投入的甜头,近期扛起长城汽车智驾大旗的魏品牌,已经处于稳定的市场增长通道之中。
图片来源:长城汽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汽车应该是近两年少有的没有深陷价格战的中国车企了,这也直接反映到了长城汽车的财务报告上。去年,长城汽车的毛利率曾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20%以上,归母净利润曾连续三个季度突破30亿元,在销量并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长城汽车也算是找准了自己的发展路线。
特斯拉中国1月售车6.3万辆,同比下降11.5%。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市场的先驱,曾在中国市场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是各家中国新能源品牌都要主动贴靠的对象。但随着近期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强势崛起,在营销中还在对标特斯拉的反而成了少数派。
特斯拉在国内的困境,显而易见是市场竞争持续加剧所导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众多中国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比亚迪的成绩堪称令人瞩目,吉利旗下也是多品牌齐头并进,长安、奇瑞目前在新能源赛道上同样是成绩斐然,再加上一系列所谓的中国新势力品牌的快速成长,在技术研发、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发力,共同导致了特斯拉在国内市场上的品牌优势快速消散。此外,特斯拉产品迭代慢,在国内市场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表现,较之于领跑的中国新能源车企都已经不具备优势,也是其销量下滑一个重要原因。
榜单末端有“黑马”
在车企销量前十榜单上,上汽通用五菱和广汽丰田的位置虽然不靠前,但销量增长势头,却相当亮眼。
今年1月,上汽通用五菱售车6万辆,同比大增了96.5%。上汽通用五菱虽然主售的是本土品牌车型,但从股权构成上看,也是合资企业的范畴,所以在我们的销量盘点中,通常也把上汽通用五菱定义为合资车企,但不会归类到主流合资车企的阵营。
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构成中,新能源产品已经是市场主力,1月上汽通用五菱销售了35809辆新能源车,这其中经济实用的小型化电动车是最受欢迎的产品。比如宏光MINIEV,凭借小巧灵活、价格亲民的特点,深受年轻消费者和城市通勤者的喜爱,上市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国内微型电动车市场上的领军产品,2025年1月,宏光MINI再次交出了超2万辆(22,637辆)的月销数据。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五菱
广汽丰田1月售车 5.7 万辆,绝对数据也不如何优秀,但却是主流合资品牌中,少数保持同比增长的一家,1月广汽丰田销量增长了11.7%。
一直以来,丰田在国内都以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品牌口碑著称,旗下凯美瑞、雷凌等车型,凭借可靠的性能、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较低的油耗,在国内市场上拥有不少忠实的用户。但无奈当前的国内市场上,主流群体的消费偏好变了,新能源消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丰田等日系合资车企更具优势的油车以及普通混动车型,可供发挥的市场空间,反而被持续压缩了。
在此背景下,广汽丰田还能交出不错的增长势头,一方面是因为这家日系合资车企的品牌底蕴依旧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持续的终端让利,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市场回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广汽丰田目前在智能电动化赛道上,也在不断发力。虽然目前旗下新能源车的销量仍微乎其微,但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迭代和产品线的逐渐丰富,广汽丰田在新能源市场上,依旧有可供挖掘的潜力。
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呈现出的强劲增长趋势,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发力电动化是不可逆的行业大势。
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仍在扶持。虽然补贴等直接的财政扶持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但政策层面鼓励新能源发展的大方向,其实一直没有变,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此外,很重要的一点,相关技术的持续突破,是推动新能源车市场不断向上的重中之重,续航里程在增加,充电速度在加快,安全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智能网联以及智驾功能的持续完善,国内新能源车的产品力堪称是不间断的快速提升,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
相对应的,传统能源品牌,在新能源消费的浪潮下,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新能源转型速度相对滞后的传统合资品牌,在技术研发、产品布局以及市场推广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明显落于下风,和自主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品牌,在核心技术如电池、智舱、智驾等方面,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当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为了应对持续加大的市场挑战,传统合资品牌基本上也都开始积极的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新能源车型的投诉速度也在提速。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在国内都已经有比较全面的新能源转型规划,与相关的本土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甚至不少外资品牌都开始借助中国合作伙伴的电动化平台和技术,共同打造产品,但是否借此就能转型成功,在新能源时代完成自己的“逆袭”,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总而言之一句话,新能源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对所有品牌而言,转型升级都已经迫在眉睫。智电技术创新、产品多元化发展和渠道建设以及服务能力的拓展,将成为未来车企竞争的核心要素。只有不断创新、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的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14I70418420C110.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