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自动驾驶和飞行汽车,具身智能得益于大模型及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正在汽车圈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
所谓具身智能,简单而言指拥有物理形态的人工智能系统,相较于传统机器人,具身智能最大的区别是可以通过类人的感知方式,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来理解物理世界,并做出相应的行动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同时持续积累知识和技能形成智能,从而主动探索、认识和改变世界。
从产品形态来看,具身智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其他实体机器人,比如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宠物机器人,甚至自动驾驶汽车等。不过,人形机器人被普遍认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正吸引大批企业布局。
据盖世汽车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国内已经有近十家车企正在开展具身智能相关布局,其中不乏传统车企巨头。不仅如此,近期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核心高管离职再创业,他们的下一站也纷纷指向了具身智能。
在此背景下,具身智能俨然成为了汽车圈竞相追逐的“新风口”。
汽车人,涌向具身智能
12月26日,广汽重磅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图片来源:广汽
作为一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GoMate采用了可变轮足移动结构,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其中四轮足模式下,机器人高度约1.4米,可进行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等操作,两轮足模式下,高度可达1.75米。
广汽早在2022年就启动了智能机器人研发,以此作为其“三维立体交通-地面移动出行-室内外移动”全链条场景的一部分。为此,广汽选择了关键零部件全栈自研,以确保核心技术和成本可控。
按照规划,广汽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批量生产,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车企布局机器人,特斯拉早已有先例。
在2021年的“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提出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于次年正式发布“Optimus”原型机。按照马斯克的设想,未来机器人将不仅可以用于家庭、做饭、修剪草坪和照顾老人,甚至还可以成为人类的伴侣。
图片来源:特斯拉
朝着这一目标,此后两年特斯拉一直在持续改进Optimus机器人的性能。据特斯拉近日最新一段视频显示,其Optimus机器人在没有使用视觉系统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平衡能力已经能够在遍布杂草与落叶的斜坡上自如行走,并且没有摔倒。
特斯拉的目标是,今年底开始小批量试产Optimus机器人,最早明年底之前对外销售这些机器人,未来大规模铺开后,Optimus成本大约可以降至2-3万美元。目前,特斯拉已经在其工厂内使用了一些机器人。
在特斯拉持续推进Optimus机器人升级迭代过程中,国内车企阵营也悄然掀起一股具身智能布局热。据盖世汽车梳理发现,目前包括比亚迪、长安、小鹏、上汽、奇瑞等在内的本土车企,以及地平线、速腾聚创等供应链企业,都在纷纷加码具身智能。
近日,“比亚迪招聘”官方公众号发布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信息,宣布面向机器人领域招聘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高级仿真工程师、高级硬件工程师等岗位。
图片来源: 比亚迪招聘
据了解,比亚迪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成立于2022年,主要聚焦通过深入挖掘公司规模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展开各类机器人本体及系统定制开发。目前,该团队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在11月的广州车展上,长安汽车也高调喊话:不仅要造机器人, 还要造飞行汽车,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解决方案。长安汽车的规划是:5年内投入超500亿元,2026年前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另外,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日前也在直播间表示,理想汽车100%会做人形机器人,不过节奏不是现在。在其看来,自动驾驶汽车就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如果这都没法解决,更别说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除了整车厂争相入局,今年具身智能还吸引了一批智驾高管扎堆创业。
12月25日,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正式宣布离职创业,并作为联合创始人,与地平线前副总裁、前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成立维他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投身具身智能赛道。
前一周,原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也被曝已经离职,并于今年9月创立新公司——北京阿米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具身智能。
11月底,一家名为它石智航的新公司进入大众视野。据了解,该公司由原华为车BU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创立,近日还迎来了前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CEO助理李震宇加盟,目前该公司正处于首轮融资阶段。
此外还有文远知行前COO张力、原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陈俊波以及Momenta 前量产研发负责人高继扬等,在离职后也均选择了投身具身智能。
如果对比智驾产业,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热闹的创业潮,与2016年左右的自动驾驶如出一辙。
多重因素驱动,引爆投资热
汽车人跨界布局机器人,大背景无疑是具身智能正值风口。特别是在AI大模型快速发展,以及政策端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亿蓝海。
据Virtue Market 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约为3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2%。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其中仅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测算,2024年市场规模就将达到22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近370亿元,2024-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超60%。同期,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约0.4万台增长至近27万台,彰显出强劲的市场增长潜力。
除此之外,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整车厂发展人形机器人,还有技术互通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制造成本与加速开发、探索多元化场景应用与商业价值等多重优势。特别是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运行逻辑以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也是吸引众多车企及零部件企业争相布局的核心原因之一。
具体来看,一个完整的具身智能体主要由感知、决策、行动和反馈四个模块组成,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交互,实现对环境的重构映射、自主决策和自适应行动,并据此持续学习迭代,不断提高智能体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
如果对比当前智能汽车广泛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二者运行逻辑高度类似。自动驾驶也是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并结合AI算法进行实时决策,这与具身智能强调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高度一致。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如车辆、机器人等与物理环境的交互,而智能驾驶中车辆的自主转向、加速、刹车等控制,正是具身智能在实际场景中的体现。”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就这一点来讲,智能驾驶也是具身智能的典型落地场景。
也因此,在传感器、芯片等核心技术以及供应链层面,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也可以互相借鉴。广汽就表示,自启动具身智能研发以来,就是依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熟的产业链,通过共用车端芯片、激光雷达等零部件来分摊研发成本,并以车规级标准定制开发,提升性能同时确保品质。比如其GoMate,就融入了广汽自研的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实现自主导航。
图片来源:地瓜机器人
而地平线今年初拆分其机器人事业部,正式成立具身智能公司“地瓜机器人”,速腾聚创面向机器人行业积极拓展第二增长曲线,也都是想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切入,做具身智能的“卖水人”。
其中速腾聚创,据此前官方公布数据,目前在机器人领域里的合作伙伴已经由2400家突破至2600家,预计明年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有望突破六位数。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机器人,速腾聚创同时也在借助汽车领域取得的平台、规模与质量优势,开拓无人机等新兴市场。
除了市场和技术驱动,从应用端来看,汽车行业还是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的典型场景。目前,在整车制造环节,已经有不少车企积极引入智能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如特斯拉的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早在今年5月就开始进厂打工,在特斯拉的电池工厂分装电池。据悉,其端到端神经网络经过训练,能够对特斯拉工厂的电池单元进行准确分装。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也已正式进入小鹏汽车工厂工作,主要参与小鹏P7+车型的生产流程。按照小鹏汽车规划,除了工厂自动化,未来Iron还可以用于提供门店服务,以提升服务质量。
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则已先后在东风柳汽、比亚迪、极氪等多家车企的工厂投入实训,用于装配、转运、检测、维护等工序。据悉,目前优必选Walker S系列已经获得来自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如果可以通过人形机器人填补这一缺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挑战重重,大规模商用仍待时日
尽管具身智能正值风口,从产业化进展来看,目前该赛道大多数公司其实都还停留在概念或者Demo阶段,真正进入商用的并不多。
这背后,具身智能在核心技术、成本控制、行业标准规范、落地场景以及供应链完整性和成熟度等方面,均存在诸多挑战。
从系统构成来看,具身智能最核心的三个环节是硬件、算法和数据,其中算法某种程度将决定具身智能的产品力上限,硬件是保障具身智能行动力的关键,数据的体量和质量,则又可以决定算法模型的天花板,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而目前的事实是,具身智能在算法层面仍处于多种路线并存阶段,在AI算法的选择上,究竟是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模拟学习,还是端到端学习,业界尚未形成统一。
图片来源: 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
即便当前已经进入大模型时代,也并不代表已经实现了具身智能。在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看来,当下的机器人相当于20岁大脑放在3岁的身体上,机器人虽然拥有一定的移动能力,但是操作能力非常弱。“真正的具身智能要能够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的时候能够自动调整和规划,这是我们认为具身智能能够通往AGI或者是打造通用智能机器人非常重要的过程。”张正友表示。
也正因如此,考虑到纯人工智能控制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落地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广汽在其现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上,选择了“远程操控+AI末端自主”的模式。
比较而言,硬件层面,无论感知硬件、计算硬件还是执行硬件,均已具备一定的成熟度,目前普遍认为可以部分复用工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硬件能力。但即便如此,针对具身智能行业,也存在一些独特的挑战。
地瓜机器人CEO王丛就表示,尽管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在底层架构上有相通之处,但自动驾驶在接口、外设、产品设计以及算法等方面自有其独特性,直接将自动驾驶算法应用到机器人上是行不通的。这也决定了在芯片层面,两个领域无法完全复用。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在感知领域同样如此,速腾聚创CEO邱纯潮此前曾指出,在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的技术要求并不低于车规级应用。相反,由于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而对激光雷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更广的视场角和更高的近距离精度。
还有数据的匮乏,包括数据体量不足、质量不高也是具身智能亟待解决的难题。和自动驾驶一样,数据对于具身智能也至关重要,特别是高质量的训练数据集,能显著提升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能力、智能决策水平以及动作的精准度与流畅性。
然而当下的挑战是,想从现实世界里获取训练机器人所需的物理数据并不容易,因为某种程度上这需要机器人率先投入规模化应用,类似自动驾驶领域数据的收集。即便如此,其后还有巨大的数据采集成本,由此导致具身智能领域要想构建像自动驾驶一样的“数据飞轮”,并非易事。
目前来看,通过仿真平台合成数据,正在成为普遍共识。“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比如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些特定任务场景下的泛化性,包括原子能力的快速汇集。”近日,在盖世汽车第二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上,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安徽聆动通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季超如是说。
除此之外还有成本问题,具身智能的发展,终极目标是机器替代人,这意味着只有具备足够的经济性才能大范围应用。而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目前人形机器人单价大约在10万美元左右,预计未来至少实现几十万台的量产规模,才有望降至2-3万美元。
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乐观派认为,最快明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商用化量产元年。但也有比较谨慎的看法,认为短则5年,长则8-10年,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进入C端市场。
这种预期上的差异并不令人意外,十年前的自动驾驶,不也是如此么。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12/27I70414747C6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