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4版)
  • 2024汽车数字钥匙技术论坛
  • 发项目获取供应商清单
  • 2024第二届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感知大会
  • 2024第四届商用车自动驾驶大会
  • 2024第四届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与中央计算平台创新峰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晓莺说 >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发送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盖世汽车 周晓莺张雪涛 2024-06-06 08:00:00

提起上汽集团,行业共识之一是其海外市场颇有建树,称得上中国汽车出海的标兵。

借助多年积累的海外布局经验,上汽集团2022年率先站上“双百万辆”台阶,即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均突破百万销量。2023年上汽集团海外销量持续新高,达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连续第八年蝉联国内行业第一。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上汽官网

除了海外市场的发展可圈可点,近几年上汽集团也在全力发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一起,成为上汽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三驾马车”。

【大家好,这里是盖世汽车。本期“中国车企风云录”系列,就来聊一聊 航海家—上汽集团。】

合资黄金时代,引进技术

1958年,还是“弄堂小厂”合并组建起来的上海汽车装配厂,成功试制了第一辆轿车,取名“凤凰”。“凤凰汽车”的诞生极大地激发了上海汽车人的创新发展热情。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光大证券

1976年,上海牌轿车实现年产2500辆,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装备力量,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真正形成千辆轿车批量生产能力并拥有装配线的企业。

但与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仍然巨大。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开始允许引进技术。1982年6月,上汽与德方正式签署桑塔纳CKD装配协议和订货合同;1983年4月,第一辆组装桑塔纳终于顺利下线;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引进技术的中外合资项目。同年,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款合资轿车——桑塔纳正式开启合资生产。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第一辆CKD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 | 上汽大众

1986年9月,上海大众累计生产桑塔纳轿车达1万辆,但国产化率仅为3.9%。如果持续依赖CKD模式,那么“以市场换技术”的种种努力都将沦为一纸空谈。

1987年,中央明确表示,如果桑塔纳3年内国产化率达不到40%,上海大众就关门歇业。上汽集团也深知CKD只是暂时的拐杖,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势在必行。

为提升国产化率,上海市市政府明确对配套企业采取了六项特殊优惠政策,并筹集了几十亿元的国产化基金;同时将上海牌轿车的配套厂加入到桑塔纳的供应链,引进大众的产线设备,并将供应链体系拓宽到全国范围,脱离原有的计划经济配套限制。时值国内部分军工企业正打算军转民,也愿意与上海大众合作。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桑塔纳国产化率从1986年的3.9%快速增长到1990年的60.09%,完成了基础零部件的国产化过程。1991年底,桑塔纳国产化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工装样品认可率和减货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3.35%和70.37%,初步实现了发动机、车身、变速箱、前桥、后桥五大总成的国产化。可以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每提升1%,中国自主造车的进度条就又加载了1%。

但上汽集团并未止步于桑塔纳的成功,而是决定再以合资方式引入一款中高档车。综合考虑对零部件国产化的支持、CKD材料的进口价格、技术转让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美国通用公司成为上汽集团的第二个合资对象。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上汽通用

1997年,中美合资经营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双方各占股份50%。1998年12月,上海通用第一辆国产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次年4月,该车通过了40%的国产化鉴定,正式开始批量生产。

作为中国首家合资设立的专业汽车设计开发中心,泛亚也在持续助力本土设计与工程开发能力的提升。早期走俏国内市场的雪佛兰、别克以及凯迪拉克旗下的诸多车型,都充分体现了泛亚将东方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努力,同时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也成为中国汽车技术人员的黄埔军校,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建设自主品牌,增强竞争实力

进入21世纪,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汽车自主品牌及产品开发体系,成为上汽集团加快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

目前,上汽集团的业务主要涵盖整车、零部件、移动出行和服务、金融、国际经营、创新科技等领域,并形成了以整车业务为龙头,六大板块紧密协同、相互赋能、融合发展的业务格局。其中,整车又分为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上汽集团公告

从乘用车市场来看,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主要包括上汽乘用车下的荣威、名爵,2021年开始独立运营的飞凡汽车(原R汽车),以及2021年发布的智己汽车。针对旗下不同品牌,上汽集团进行了定位梳理。其中荣威致力于成为中国消费者“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名爵则定位“全球知名汽车品牌”,担任起出海重任,在2023年集团的整体出口比例中,名爵占比超50%;智己定位“高端纯电智能汽车品牌”,飞凡则定位“中高端纯电车型”,承担起集团更多跑量重任,形成上汽中高端电动双子星布局。

具体来看,2004年,上汽集团以67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罗孚75、25车型的核心知识产权及K系列汽油发动机、L系列柴油发动机等技术。2006年,上汽自主品牌荣威(Roewe)正式发布,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随后,荣威推出了基于罗孚75平台的首款车型荣威750。2007年,上汽与跃进签署了合作协议,跃进集团下属的汽车业务——跃进、依维柯、菲亚特、MG名爵四大品牌车型全面融入上汽集团,其中作为百年英伦品牌的MG名爵在上汽集团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此,完成并购的上汽拥有了荣威、MG名爵两个具有英伦血统的自主乘用车品牌,并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与生产能力。

但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真正迎来蜕变的关键,还要追溯到荣威RX5的发布。

2016年7月,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发布首款搭载YunOS操作系统的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你好斑马”唤醒了荣威RX5身上的斑马系统,也唤醒了行业涉足互联网汽车的浪潮,让自主品牌实现了对外来品牌的超车。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顶着“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的头衔,荣威RX5上市便受到市场热捧,3个月破万、4个月破2万,并常居SUV市场销量排行前十名,顶峰时期入主前三甲,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累计销量超55万辆。荣威也完成了从品牌初期的“英伦豪华”向“智能网联”的转变。

继 RX5 成功后,荣威品牌乘胜追击,陆续推出轿车系列的 i6 与 i5,SUV 系列的 RX3、RX8等车型。其中荣威 i5 以出色的外形内饰设计和较高的性价比,成为 A级轿车的爆款车型,月销量很快破万台,其余各款车型也丰富了荣威品牌的产品矩阵,实现从 A 级到 B 级轿车,小型、紧凑型、中型 SUV 的全覆盖。

2019 年受市场环境不景气以及国产 SUV 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主力车型 RX5 销量下滑,带动荣威品牌销量的下滑。随后荣威推出 RX5 MAX、MPV 车型 iMAX8、A00 级纯电车型科莱威、纯电休旅车 Ei5 等新车型以及新改款车型,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但遗憾的是,均未出现如 RX5 和i5一样的爆款,叠加疫情影响,2020 年荣威品牌销量继续下滑至 38.64 万辆。同年,荣威发布“新狮标”开启“国潮荣威”塑造,维护原有“互联网汽车”形象同时,也在积极努力向年轻化转型,但效果并不理想,销量持续下滑。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2021年10月,上汽乘用车分公司原有R品牌正式独立,由飞凡汽车以独立公司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独立后的飞凡汽车定位于中高端纯电品牌,探索数据驱动和产业共创的新模式。在核心技术方面,飞凡汽车坚持全栈自研,在智舱、智驾、智电领域开创“极智战略”版图,并与采埃孚、英伟达等全球顶级供应商深入合作,以冗余设计赋能新品车型。2022年9月飞凡R7发布上市,新车共推出 4 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在 30.25万元-36.95 万元。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飞凡官网

另外,基于搭载斑马系统的荣威RX5的成功,2020 年上汽集团再次携手阿里巴巴,与张江高科共同打造了“智己汽车”。作为上汽集团的“电动双子星”,智己汽车定位于高端智能纯电品牌。

2022年3月和2023年2月,智己先后发布了L7和LS7两款车型,均定价在30万元以上,锚定智驾高端市场。但很长一段时间,智己都未能如愿打入第一梯队,单款车型销量长期徘徊在千辆左右。智己的转机发生在LS6上市后,上市首月其销量为3627辆,2023年11月销量攀升至8156辆。依靠智己LS6的年末发力,12月,智己汽车跃过“月销破万”大关,达10412台;其中,“超级爆品”智己LS6继续高歌猛进,销售9878台,一举拿下“20万元以上全品类纯电汽车中国品牌月销第一”和“中大型纯电SUV月销第一”的双料销冠。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智己官网

从2023全年看,智己汽车累计销售38,253台,同比大增665%;下半年连续5个月环比增长,上升势头稳定清晰,开始“突围”主流市场。2024年4月10日,智己L6开启预售23小时,订单突破10,000台。

但对于智己和飞凡品牌的定位区隔,目前已经成为摆在上汽集团面前的两难选择。

2023年,上汽集团销售整车502万辆,连续十八年保持国内第一。其中,自主品牌销量达277.5万辆,占集团销量比重超过55%,较202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上汽集团

而受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汽车的冲击,2023 年上汽主要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以及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上汽大众全年销量121.5万辆,同比下滑8.01%;上汽通用销量为87.0万辆,同比下滑16.1%;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销量为140万辆,同比下降12.31%。

因此,积极向新能源转型成为合资品牌竞争的关键。

作为合资品牌的领头羊,在新能源方面,上汽大众采取了一系列创新营销举措,从2020年开始推出途观L插电式混合动力版、帕萨特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朗逸纯电等新能源车型,并以ID.系列为锚点,实现品牌刷新;同时率先打破“油车与智能脱钩”的认知误区,首发途观L Pro,重新定义燃油车智能新标准,带来“油电同智”新体验,推动燃油车销量起势——2024年4月,上汽大众整体销量达9.2万辆,同比增长4.2%;其中新能源突破1万辆,同比劲增56%,继续领跑合资阵营。

上汽通用的主要品牌是凯迪拉克、别克和雪弗兰雪佛兰,沿袭其“大众化”和“通用化”的品牌定位,在新能源车型上更注重性价比,但由于缺乏新产品的持续投入和价格策略不稳定,目前市场表现一般。

上汽通用五菱原有市场受到极大冲击,目前也在积极从 A00 级电动车向 A 级电动车拓展,增加市场空间。

布局新能源,切换发展动力

作为传统汽车行业的排头兵,上汽集团也是我国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之一。早在2001年,上汽集团就启动“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研发项目。

2009年,上汽集团召开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建设誓师大会,明确了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插电式强混轿车和纯电动轿车的产业化时间节点。2017年,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代EDU混动技术斩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不仅是当年获奖项目中唯一的汽车类项目,也是新能源技术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上汽集团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将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在新能源领域,上汽已经形成下有荣威、名爵、五菱、宝骏等,在传统核心地带各司其职;冲高路上,上有飞凡,再上智己的格局。以自主品牌为抓手,上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正迎来换挡提速。2021年-2023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录得73.26万辆、107.34万辆和112.2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93%、45.92%和4.61%。2024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团新能源销量突破21万辆,同比增长47.9%,其中国内市场销售新能源汽车16.8万辆,同比增长117.5%,该成绩超过了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

4月8日,智己汽车正式发布“超级智能轿车”智己L6并开启预售,预售23小时订单突破10000台。作为面向下一代智能车的先锋车型,智己L6 All in上汽集团尖端技术,首发搭载“灵蜥数字底盘”“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等多项前瞻性智电科技,用智驾、智舱和智控体验的全维度跃升,打开中国新能源汽车向上进阶的新格局。

业界也以资本投票充分表达了对智己汽车的认可。2020年,智己汽车成立,创始轮投资即达百亿;2022年,智己汽车完成首轮市场化融资,投后估值近300亿;2023年,智己汽车获得9大金融机构的50亿元银团贷款签约;2024年3月,智己汽车成功获得超80亿元B轮股权融资,此轮融资方包含了宁德时代、Momenta、清陶能源等汽车产业链明星企业。

中国车企风云录|航海家 上汽(上篇)
 

图源:上汽官网

而上汽主打电动智能的另一重要子品牌飞凡在销量方面则表现平平。2022年,飞凡汽车总销量为1.45万,2023年总销量为2.03万;目前,飞凡汽车共F7和R7两款车型,倘若以“万辆”作为评判一款车型能否在市场立足的标准,那么无论是F7,还是R7,似乎都无法在极度“内卷”的新能源市场撑起一片新天地。

究其原因,与飞凡汽车“模糊”的定位不无关系。

从品牌定位来看,“单飞”出来的飞凡汽车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延续自荣威品牌的车型ER6和Marvel R,但彰显着荣威风格的全新车型难免给人“新瓶装旧酒”的感觉。为了改变市场的刻板印象,R汽车独立一年后正式更名为飞凡汽车。

第二个阶段是诞生自全新架构的纯电中大型SUV 飞凡R7,R7刚推出时确实备受市场期待和认可,曾拿下过两周大定订单即破万的成绩。2023年广州车展改款后,飞凡R7的12月零售销量为3099辆,创造了飞凡R7推出以来的销量新高。但飞凡R7的涨势并未在2024年得以延续,4月飞凡R7销量只有68辆,形势再次危急起来。

从市场定位来看,智己汽车定位于“高端纯电智能”;飞凡汽车定位于“中高端纯电”。但相互之间仍存在一定的价位重叠。例如2023年2月上市的智己LS7,起售价30.98万元,给预售价格28万元起的飞凡F7带来了威胁。3月正式上市时,飞凡F7将起售价压低至20.99万元。飞凡汽车前任CEO吴冰曾表示,20万-30万元是飞凡品牌的核心市场。

但伴随智己LS6下沉到20万级市场,智己与飞凡之间出现了“左右互搏”的情况。从车身尺寸看,智己LS6属于中大型SUV,而飞凡F7属于中大型轿车,两者定位相当。考虑到同级别SUV车型的售价要比轿车高,因此低价的智己LS6将进一步挤压飞凡F7的市场空间。

但倘若飞凡汽车顺势走到20万元以内的区间,一方面违背了其出生时冲击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使命,另一方面在下方市场,荣威的新能源车也面临着是否降价的抉择。

除了销量表现的差强人意,飞凡汽车此前还陷入裁员风波,甚至有消息称幅度达到了70%以上,飞凡汽车将被重新整合到上汽乘用车的体系以内。对此,飞凡方面回应“仍将保持独立运营”。可以看到从R7到F7,飞凡汽车在产品端的在持续创变,但其产品和竞品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化体验,在品牌标签方面,也缺少明确的风格调性。

整体而言,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赛道的转型上似乎表现不错,但聚焦到主打的两大新能源品牌来看,仍道阻且长。对上汽而言,接下来对内做好荣威、飞凡、智己的品牌区隔,对外打出差异化品牌标签,同时抢占市场份额将是必由之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