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汽车数字钥匙技术论坛
  • 发项目获取供应商清单
  • 2024第二届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感知大会
  • 2024第四届商用车自动驾驶大会
  • 2024第四届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与中央计算平台创新峰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投 > 正文

5月资本再收紧,极氪与蔚来能源成当月“最大赢家”

盖世汽车 余有言 2024-06-24 06:00:38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2024年5月,汽车领域约披露28起融资,已公开融资金额累计超61.2亿元(人民币,下同)。相较4月份,5月融资数量与其持平,但是融资总额环比下滑约34%,这也是连续两个月出现融资规模下降的现象。

从融资体量来看,当月共有7起亿元级融资,较4月减少了近乎一半。其中,蔚来能源和极氪汽车的融资金额在10亿元级别以上。 

从融资领域来看,其中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相关的融资事件有12起,约占总量的43%;而与电池及其相关产业链融资有7起,占比约25%。显示从电动化到智能化,汽车产业链的发力重点持续在倾斜。

5月资本再收紧,极氪与蔚来能源成当月“最大赢家”

极氪与蔚来能源,资本的“香馍馍” 

该月最大两笔融资分别落在极氪汽车和蔚来能源身上。前者通过成功赴美IPO拟募资约4.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后者则通过首度开启市场化融资,拿下15亿元“国资”加持。

首先来看极氪汽车。饶是电动汽车竞赛愈发激烈、资本市场降温,极氪还是以惊人的速度冲刺美股IPO——仅用时37个月,刷新了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从发布到IPO的最快纪录,还成为了2021年10月以来赴美IPO最大规模的中国公司。 

5月10日,极氪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由于获得超额认购,极氪扩大了IPO规模,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累计发行210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票),募资约4.41亿美元。若承销商行使其超额配售权,则此次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415万股ADS,募资约5.07亿美元。

背靠吉利系,在新势力品牌中,极氪走得快且一直不乏资金忧虑。像是宁德时代和Mobileye这类产业链合作伙伴,不仅是极氪原有的投资者,也都认购了本次IPO。其中,宁德时代认购1908万美元,Mobileye认购1000万美元。

在资本市场愈发收紧的当下,极氪的IPO认购情况直接反映了市场对其前景的积极预期。业内人士认为,此番上市将给极氪带来更多资金支持,有助于其在未来竞争包括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5月资本再收紧,极氪与蔚来能源成当月“最大赢家”

图片来源:极氪

再看蔚来能源。5月底,蔚来能源拿下了来自武汉光创基金等机构15亿元的战略投资。此番来自“国家队”真金白银加持,意义要大于资金本身。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意味着政府层面对换电模式的认可,以及换电赛道中头部企业的商业价值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并看好盈利预期。并且,蔚来能源在资本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将为其后续在股权和资产层面的资本运作奠定坚实基础,并打开想象空间。

或许,随着蔚来能源在资本层面实现开放,未来接纳更多资本,最终独立发展,走上分拆上市之路,也不无可能。

电池产业链一直在聚光灯下 

当前,与电池产业链相关的充换电、储能、电池服务、能源互联网等细分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热度攀升,已然走到了聚光灯下。可以说,蔚来苦心孤诣打造的充换电联盟,逐渐成了该赛道最大收获者之一。

开源证券预计,到2025年,我国换电产业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34亿元;东方证券则认为,到2025年国内换电车型占比有望达30%。日前,国家能源局最新表示,要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1200万台左右,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

另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5个月,仅充换电领域就发生了8起融资事件,而若聚焦到整个电池产业链,则发生了约29起融资,已披露金额超47亿元。 

5月资本再收紧,极氪与蔚来能源成当月“最大赢家”

图片来源:蔚来

在5月,除了蔚来能源,还有一家成立不逾2年,同样的瞄准充电桩风口的新创公司——电圈新能源获得了天使轮融资。此外还有聚焦电池相关材料的固理新能源、凯福新能源、宸昌新材料,以及专注于大圆柱电池的云山动力相继得到资本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都是最近两年才成立的新创公司。可见,随着赛道持续升温,越来越多“新秀”涌现,也引得一众产业链资本去布局。

其中,固理新能源此前在天使轮中获得了由雷军和光谷软件董事长李儒雄共同创立的光谷创业咖啡的投资;凯福新能源、宸昌新材料于5月完成的融资中,投资方里都有“国家队”的身影;而云山动力Pre-A轮融资中也有顺为资本现身。

顺为资本所看中的大圆柱电池赛道,此前由特斯拉率先“带火”,如今随着越来越多车企、电池企业争相布局,正逐渐从产能筹备迈向大规模量产阶段,有望在2024年撬动市场。据了解,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新能源、松下、三星SDI、比克电池、远景动力等多家企业皆已布局或规划大圆柱电池。 

资本跟紧智驾“主旋律”

在智能驾驶领域,有主线科技、惠尔智能、超星未来、鉴智机器人、车联天下、光轮智能、柏川数据、后摩智能、共迹科技等多家企业在5月受资本青睐,涉及L4级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智驾芯片、智能底盘、高精度定位、自动驾驶数据多个等细分领域。

具体来看,聚焦在L4自动驾驶技术,有主线科技和惠尔智能分别获得数亿元股权融资、数千万元A轮融资。前者主要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卡车,聚焦港口和干线物流两大场景,现已和一汽解放、中国重汽、徐工、三一重卡、福田汽车、北奔重汽等主流商用车企携手推出十余款智能卡车;后者主要打造符合城市场景的无人小车,目前正在加快开拓海外市场,其全球业务在除中国以外的美国、日本、澳洲、欧洲、拉美等地区快速推进。

5月资本再收紧,极氪与蔚来能源成当月“最大赢家”

图片来源: 主线科技

超星未来和后摩智能主要聚焦在以AI计算芯片为主的智驾芯片赛道。作为自动驾驶大脑核心,智驾芯片在这几年里表现出了巨大的成长性。 

不过,芯片行业烧钱、技术门槛高,周期也长,且经过这几年白热化的竞争,产品落地的现实早已击穿理想的蓝图,智驾芯片市场已经初具分层状态,头部玩家的优势地位非常明显。随着竞争加剧,对于本土大算力芯片厂商而言,时间窗口在快速缩小,但谁都想挤进排位赛,资本的支持便显得愈发重要。 

据了解,超星未来此前已发布“NOVA-ADCU”智能驾驶参考方案,覆盖高中低阶行泊一体。据悉,该公司已经在商用车场景实现落地,预计2024年乘用车也会落地。2024年团队计划将芯片与大模型结合,寻找AI PC、具身智能等场景,进一步拓展大模型推理计算的可能。

后摩智能在去年发布了国内首款存算一体智驾芯片鸿途™H30,最高物理算力256TOPS,典型功耗35W。目前已经与多家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企业展开合作,加速推进国产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的落地应用。 

自动驾驶要想实现商业化安全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场景训练。特别是当前车企争相加速轻地图城市NOA落地,形成大量Corner Case 合成数据需求,同时AI与大模型爆发式发展,让数据逐渐成为影响模型持续进步迭代的关键要素,这也让投资者的目光不断投向自动驾驶数据赛道。

在5月就有两家企业光轮智能和柏川数据获投。像是光轮智能,成立至今不过一年有余,却已经连融四轮,足见投资者对其青睐有加。据介绍,光轮智能致力于为企业落地AI提供合成数据解决方案,目前正在加速端到端自动驾驶与商业出海,现已签约多家国内外头部主机厂、Tier 1、自动驾驶公司等。

而柏川数据则提供从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仿真到模型训练和评测的一站式数据服务,目前已服务超35家行业头部客户,包括主机厂、智驾算法、智驾芯片、传感器公司等。

此外,资本也相对看好UWB车用技术赛道。凭借定位精度、安全性、穿透性、抗干扰性以及传输距离等多方面优势,UWB技术不仅将在车身域PEPS系统智能化升级上率先落地,还将逐渐成为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特定功能下的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较为热门的包括UWB数字钥匙、UWB座舱雷达、UWB泊车导航等产品,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自动驾驶的发展。5月,UWB车用技术解决方案商清研智行完成了由亦庄国投领投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进一步推动公司在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据悉,清研智行数字钥匙产品首搭量产于极越07。

5月资本再收紧,极氪与蔚来能源成当月“最大赢家”

图片来源: 清研智行

其他零部件领域,亦有“着墨” 

再将目光投向其他汽车细分领域,从线控底盘、增程动力系统、碳化硅(SiC)功率器件等核心零部件,到汽车出行平台,5月资本也多有着墨。

比如在线控底盘方面,有专注商用车线控底盘的时代电动完成A+轮融资,其表示,当前商用卡车渗透率不及6%,增长速度和产品迭代速度超乎想象,公司即将启动B轮融资。

还有金麦特,该月完成了超4亿元的大额B轮融资,其业务范围除了线控底盘,还覆盖了三电系统、电子元件(ADAS、安全系统、传感器等)、白车身焊装、热管理及氢能动力等领域。在线控底盘智能制造领域,金麦特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国内线控底盘包括伯特利、拓普集团、保隆科技、吉利耀宁、京西重工、拿森、格陆博、凯晟动力、比博斯特、杰锋、上海时驾等企业的全覆盖。

5月资本再收紧,极氪与蔚来能源成当月“最大赢家”

图片来源: 金麦特

又如在SiC功率半导体领域,5月同样发生了2起融资,涉及北一半导体和昕感科技两家企业。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让SiC功率器件因卓越的性能和效率,逐渐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中的关键组件。也因此,SiC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和高度竞争的市场,各玩家都在极力追求规模经济以抢占市场。当然,这也引得资本持续押注这一风口。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家厂商正在投资建设8英寸SiC晶圆厂,随着未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SiC领域的竞争还将更为激烈。

时至今日,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于4月上半月首次突破50%,中国市场带给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想象不断扩容,与此同时,崛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在加速奔向全球。尽管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一级市场热度不似以往,资本的靶向也越来越谨慎与精准,但风口之下,资本仍在涌动。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6/24I70396671C112.shtml

文章标签: 蔚来 自动驾驶 电池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