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4版)
  • 2024汽车数字钥匙技术论坛
  • 发项目获取供应商清单
  • 2024第二届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感知大会
  • 2024第四届商用车自动驾驶大会
  • 2024第四届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与中央计算平台创新峰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晓莺说 >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发送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盖世汽车 周晓莺熊薇 2024-06-19 08:01:41

【大家好,这里是盖世汽车。本期“中国车企风云录系列”,我们来聊一聊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进击的巨人:华为。】

为什么是华为

智能电动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生态,过去几年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到新兴创业公司,再到跨界玩家,提出为产业赋能者数不胜数,为什么最后只有华为站到了“Tier0”位置?

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品牌效应。确实,作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级”消费电子品牌,华为不管在国内还是全球,均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这不仅仅包括普通C端用户,还有大量B端用户,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用户口碑。

由此决定,华为在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后,天然自带强大品牌号召力。

从另一个维度,B端、C端“通吃”,意味着华为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充分满足B端客户的高标准要求,包括研发能力、营销和渠道资源、供应链保障等——更关键的是这些都已经通过了充分的市场化验证,同时还深谙C端市场的运营之道。

这些恰恰都是智能电动汽车变革下,汽车行业迫切需要的,尤其是强大的技术底座,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决胜智能化变革下半场的关键。当前智能电动汽车赛道虽然内卷严重,但无论卷成本、卷体验还是卷服务,归根结底都会回归到产品和技术本身。

而硬核技术,包括跨领域、跨技术的融合能力,同样是华为的天然基因。

锚定“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过去几年里,华为汽车业务战略虽然几经升级,但华为坚持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推动智能汽车发展的“技术底色”始终没有改变。迭代至现在,面向智能电动汽车华为已经构建了全栈核心技术底座。

智能驾驶领域,从感知层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精度4D雷达、激光雷达,到决策层的昇腾系列芯片、MDC计算平台,再到各种感知算法、决策算法,华为均开展了深入布局,并基于这些能力打造了系统级方案华为ADS智驾系统,迄今已迭代至3.0版本。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图片来源:华为

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智驾能力持续升级,为更好地打造品牌效应,今年北京车展前夕,华为宣布重磅推出以智驾为核心的系列解决方案品牌——“乾崑”,涵盖乾崑ADS、乾崑车控、乾崑车云等解决方案,旨在协同“鸿蒙座舱”,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两大核心品牌。

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和应用创新。面向智能座舱,从底层麒麟芯片、鸿蒙操作系统,到车内智慧显示、车载音响,再到上层多元化的软件和生态应用,华为同样开展了全链条布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鸿蒙操作系统,作为华为针对各种终端设备开发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同时也是其“1+8+N”全场景战略的底层支撑,已经成为华为构建多元化智慧出行生态的关键一环。

一方面,从车载应用开发而言,鸿蒙系统由于采用分布式架构,并具备较好的跨平台兼容性,不仅支持多元化应用快速开发,跨终端无缝协同,其中鸿蒙车机OS还可以为汽车行业提供智能座舱域专用子系统平台能力,赋能座舱应用快速开发。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图片来源:华为

另一方面,在端侧生态方面,得益于华为持续拓展鸿蒙生态,也可以为整车厂打造多元化座舱应用提供重要支持。据统计,截至目前鸿蒙生态接入设备数量已超过8亿台,开发者总数突破220万人,鸿蒙生态技术品牌鸿蒙智联已有2500多家合作伙伴,超过7000款生态产品,覆盖了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是得益于鸿蒙系统强大的底层和生态支持,鸿蒙座舱在汽车行业一度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在智能电动领域,华为构建了DriveOne高压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合一、多合一,以及车载充电系统、动力云等丰富的产品组合。其中华为的DriveONE电驱动系统,已先后搭载于阿维塔11、阿维塔12、问界M9、智界S7等多款车型量产,另外还有理想汽车,也使用了华为 DriveONE 动力驱动系统。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图片来源:华为

在补能方面目前,华为全液冷超充解决方案已经在北京、广东、重庆、上海等30多个省份部署。为打造更加便捷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体验,4月份华为数字能源携手阿维塔、北汽、比亚迪、长城、广汽、合众、江淮、理想汽车、奇瑞、赛力斯、小鹏等首批11家车企,以及线上线下500多家充电运营商等共同组建了“超充联盟”,旨在构建广覆盖的超充网络。

按照规划,2024年华为数字能源拟携手客户、合作伙伴共同部署超过10万根超快充充电桩

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同样是华为全栈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华为智能网联业务主要聚焦“端-管-云”,提供多元化的车内、车外网络连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该板块其实才是华为汽车业务真正的起点,也是其ICT技术能力在汽车行业最自然的延展。

智能车云业务,主要为用户提供数字钥匙、行车记录仪等网联服务体验,以及OTA升级、车辆部件智能看护、远程故障诊断等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服务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图片来源:华为

比如华为不久前发布的乾崑智能车云服务3.0,就新增了乾崑云鹊大模型、星闪数字钥匙、乾崑云瞰、乾崑云曦、DVFdiff OTA高效差分算法和车联网安全云服务6大创新服务和应用,覆盖用户备车、上车、用车、停车,以及维修保养等各大应用场景。

当然,庞大的技术体系也离不开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据华为2023年度报告显示,自车BU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300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达7,000人,而在2021时年团队还只有5000人。

今年,伴随着鸿蒙智选与HI模式合作项目双双扩容,华为仍在持续扩大汽车业务团队规模。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手笔投入,其实也在无形中为华为汽车业务线构筑了“硬核”竞争力与天然堡垒,让车BU更有信心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变革洪流中放手一搏。

下一步:拆分车BU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华为真正的入场并不算早,如果对比蔚小理等初代新势力企业,晚了大约五年。尽管如此,通过问界系列的持续热销,华为后发先至,已经初步确立赛道领先地位。

接下来华为要面对的,无疑是汽车业务的盈利问题,毕竟任何商业模式走到最后,都会面临商业变现考验。

其实,在华为车BU成立之初,公司高层曾对该部门提出“六年不设盈利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车BU就没有盈利压力。特别是过去几年里,伴随着汽车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华为车BU的投入也在持续走高。

据华为此前披露的2022年报数据显示,截至当时车BU累计投入就超过了30亿美元,其中仅2022年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就高达103亿元,占总投入的6.37%。而作为对比,当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只有21亿元,严重入不敷出,就集团6423亿元的总收入而言,仅占0.3%,其后盈利压力可想而知。

2023年,受益于问界M7焕新升级,问界系列整体交付量由2022年的7.5万辆提升到94,380辆,由此驱动华为汽车业务营收同步增长。据华为2023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累计实现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

但车BU依然面临严重亏损。“过去华为车BU一年亏100亿元,后来亏80亿元,去年亏了60亿元。”今年3月,余承东曾公开表示。换言之,过去三年华为车BU业务至少亏损了240亿元。

巨亏之下,华为汽车业务已经在慢慢步入正轨。“今年前三个月,华为智选车业务已经扭亏为盈,车BU业务也接近盈亏平衡边缘,预计从4月份开始再往后能实现扭亏为盈。”余承东指出。要知道更早一些时候,余承东曾表示希望汽车业务板块到2025年可以盈利。

目前来看,车BU的表现显然超出了预期。据余承东最新透露,由于智选车大卖,尤其是问界系列持续热销,今年一季度华为智选车、车BU已经全部扭亏为盈。不过华为想要完全填补前几年在汽车业务上的亏空,预计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

进入二季度,除问界新M7,问界M5和智界S7也迎来了焕新上市,加上三季度即将推出的享界S9,以及HI模式的多个新合作项目陆续落地,有理由相信今年华为智能汽车业务营收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特别是鸿蒙智行在高端车市场已经形成比较全面的产品布局,而从国内车市结构来看,高端市场也正处于加速扩容中,进一步为华为汽车业务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乘用车市场20万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37%,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豪华品牌销量高达451万辆,NEV车企豪华产品为主要销量增长点,从2020年的22万辆快速增至了2023年的197万辆。

按照目前趋势,接下来伴随着自主新势力品牌持续发力高端化,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不断成为汽车置换市场主要趋势,有望推动高端车型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华为通过鸿蒙智选快速布局高端市场,很有希望继续享受自主高端化崛起红利。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预测数据显示,今年问界系列整体销量或达45万辆,相较于2023年进一步大幅提升。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图片来源:华为

不过,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多点开花的同时,面临挑战亦不容忽略。一个现实考验是,伴随着鸿蒙智行与HI模式合作车企数量持续攀升,车BU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快速响应各方需求,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虽然此前余承东曾明确表示,由于华为精力有限,目前鸿蒙智行业务将只聚焦在“四界”品牌上,如果几大品牌整车业务全面铺开,这依然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另外在造车业务上,华为的确想主导新车从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但是在跟奇瑞、长安这类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合作时,他们也不想只当配角,因此可能会出现产品主导权争夺,以及不同公司组织管理、风格文化等方面的冲突。”有业内人士认为。

换言之,即便目前问界系列已经取得了不错表现,接下来华为想要通过与其他车企的合作复制这一“样板”工程,也并非易事。

对此,华为已经对汽车业务启动新一轮调整——拆分车BU,通过引入车企合作伙伴,进行风险和成本共担,同时凭借与合作车企的强绑定,为车BU打开更大的市场化空间。

2023年11月,华为正式确认拟成立一家新公司,整合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但不涉及鸿蒙智行业务,并对其他车企开放股权,共同将新公司打造为一个股权多元化的开放平台。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下篇)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

同一时间,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宣布长安及其关联方将对新公司进行投资,股比不超过 40%。

紧接着华为便于年初正式完成新公司注册,名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并于随后相继在苏州、南京、东莞、上海、杭州等地设立子公司,同时启动大规模招聘,为新公司的正式起航做准备。

按照此前规划,华为和长安汽车将在去年11月签署备忘录后的6个月内完成最终交易。

然而近日,长安汽车最新公告指出,鉴于项目重大性、复杂性及交易各方推进内部程序的需要,项目进度较备忘录中预估有一定延迟。根据最新项目进展,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

这意味着,双方最新预估的交易达成时间将比之前晚了3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长安汽车,此前东风汽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透露,东风汽车正联合一汽集团也在积极推进参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事宜,预计6月会有初步结论。

如果后续东风、一汽参股顺利,再加上长安汽车背书,以及华为本身的硬核实力,有望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其中。聚焦华为车BU,一盘重塑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大棋局正在悄然酝酿中。

相关链接:

中国车企风云录|进击的巨人:华为(上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