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C Talk 奋斗2019”高端系列访谈第28期
▍本期采访嘉宾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付于武
在2018年经历了近30年来首次销量下滑之后,中国车市并未能在2019年扭转这一状况,据中汽协数据,2019年1-5月销量仍然呈现同比下滑,并且跌幅有所扩大。从去年年底持续到现在的下滑现象,似乎成了新“常态”,业界士气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销量持续下滑究竟是暂时的“困难”,还是发展空间已经到顶?
付于武理事长近期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指出,去年的寒冬和今年的春寒无疑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2018和2019年对中国汽车产业是极大的挑战,但也是历史性起点。他认为,销量下滑是短周期现象,并不是市场的天花板,至于影响车市下滑的因素,则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
当然,无论车市下滑所因为何,车企及时应对才是良策。今年以来,为了推动销量增长、消化库存,企业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亲友价、要求员工购车、买一送一,甚至在拼多多上“拼车”,市场显得“热闹非凡”。不过在付于武理事长看来,降价并不是刺激需求的根本解决办法,“企业要战略谋定,不要慌张,要非常理智”。
付于武理事长在采访中指出,如果中国汽车业想要有更强的竞争力、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就必须调整结构、练内功。虽然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是要把挑战视为机遇,实现新的竞争力。在特殊时期,企业更是要镇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因为我们确实跟过去不同,我们手里有牌。”
那么,车市增长的空间到底在哪儿?付于武理事长怎么看待新能源汽车安全?在本期“C Talk 奋斗2019”高端访谈中,付于武理事长给予了详细阐述,以下是采访实录(上篇):
盖世汽车:2018年中国车市销量下滑,2019年1到4月份汽车销量同比依然在下滑。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会不会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付于武:我觉得这肯定是个短周期的事件,是多重因素叠加的一个结果。因为几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造就了中国辉煌的汽车产业。但是从2018年开始,陡然下滑,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已经不习惯微增长甚至负增长了,或者从心理上排斥。
至于影响的因素,首先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受到极大的挑战。另外,包括中国大城市限购、小城市的购买力下降、国五国六切换,也包括中美贸易战都对消费者信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觉得,2018甚至2019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但不是市场的天花板。
为什么说是转折点?就是我们背负着双重使命。一个使命是,如果中国汽车产业要有更强的竞争力,一定要完成由大变强的变化。另外,我们需要调结构、转型升级、练内功,完成历史时期的转型。在由大变强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还要转型升级,我觉得对我们汽车产业来说是极大的考验。过去,因为行业一直高歌猛进,所有的矛盾、所有的问题都被掩饰,但是一旦下滑,企业、甚至全产业链、创新链,都会意识到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盖世汽车:为了提振车市,政府今年推出了汽车下乡和增值税率下调等政策,但是效果好像不太明显。就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推出的各种优惠活动,不断拉低价格,对此您怎么看?
付于武:就消费端来看,一些大城市的限购政策、国六国五的切换,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是一直持保留意见的。不断加压,加速升级原本已较先进的法规,可是技术、企业(包括整车厂和零部件)、整个创新链尚未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升级又发生在特殊的2019年,这就很严肃了。在如此关键的时期,如何平衡发展、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股票一样,越跌越不敢买,降价反而会打击消费者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争相攀比降价,我觉得可能并不是最聪明的应对办法。如果说从2000年开始,我们汽车业走出了1.0辉煌的一代人,那么现在开始进入2.0。在2.0时代,顶层谋划、想好怎么办、往哪里去、要干什么、干什么样的产品,是极为关键的。虽然新车频频发布,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成色不够、颜值不高(不只是外形)。越是困难时候,要战略谋定,不要慌张,要非常理智。华为就是非常有战略,即使遭到美国的全球性挤压,并不慌张,并不情绪化,比任何时候都理智。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整车还是供应链零,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包括智能网联汽车,都让人感到太混乱。大家有更多的热情,但是缺少必要的理智。所以2018、2019的转折期也给我们提出一个挑战,就是按照市场规律的整合、淘汰、重组肯定会发生,需要兼并重组改变散乱差的状态。
盖世汽车: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还在上涨,但是今年因为补贴退坡,市场的环比增速已经开始下降,并且最近起火事件频发。此外,有很多企业盲目地追求续航里程、能量密度,可能也会导致一些安全问题。
付于武:130年汽车历史,一代一代汽车人坚守着三大主题,安全、节能和环保。不管是什么形态,电动车、智能网联汽车和传统汽车,我们的第一要义一定是安全,安全可以一票否决。我觉得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都需要好好考虑,是不是真正把安全放到第一位。我连续五年带队到日本学习,每年都参观日产。日产聆风50万辆,零事故。在跟日产CTO交流时,他都谈到安全。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呢?第一个就是安全,电动车必须安全,日产说输不起。第二层逻辑是建立一套非常完整的质量保证系统,确保热不能失效,失效必须节制。包括智能制造的工厂,都是围绕着安全的属性。在这里我们真的要提醒,我们的企业要学习这种安全的理念。在每个环节,确保安全。否则,对品牌、对影响力产生太大的影响。?出了事故,对一个品牌伤害很大,就是你失去用户信任的时候,就可悲了。
追求片面的能量密度没有意义,必须要有天花板,不能碰这条红线。如果没有非常大的技术保证,追求能量失去任何意义。所以现在我觉得大家心里,包括我们的OEM和我们的消费者已经慢慢接受了,不是续航里程多高,追求多少公里,足够舒适安全,才是最好的。
盖世汽车: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汽车路线是多元化的,包括燃料电池、增程式等等,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付于武:我觉得,电动汽车路线应该是多元化的。电动车的发展,未来还是有不确定性,何时会有重大的功能性突破?是不确定的。比如,固态电池。年年跟丰田交流,年年回答说2025年可能能够产业化。参观了他们的固态电池研发中心生产线,从工程化角度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从产业化角度根本就不行。功能跟成本是一对矛盾,实现功能不一定能消化成本。所以,我觉得坚持电动车路线的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混合动力长期地被排斥在新能源汽车之外,但是从明年开始如果没有混合动力技术,就很难满足节能油耗法规。所以政策退坡的情况下也均有。混合动力作为一种节能汽车技术,它对节能的技术的贡献很大,不可避免。
那么,到2030年之前,可能小型纯电动可能还要发挥作用。到2030年,我们规划的目标是加氢站全国一千座,氢燃料电池汽车累积保有量100万。所以,可能真正的燃料电池汽车可能在2030年才真正实现,相对还是比较漫长的一个过程。即使是日本、韩国,大批量量产也是会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以整体来看,我们的路线图将2020、2025、2030作为重大的历史节点,都有着产量和功能的要求。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未来趋势肯定是向上的,但是哪个节点什么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还是有不确定性。
盖世汽车:您怎样看待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空间?
付于武: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大市场,给了我们最大的一个底气,销量下滑是短周期的,但是结构调整肯定是长周期的。包括结构调整过来,然后企业再形成新的竞争力,方方面面调整,包括练内功,管理的升级,包括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等等,都是升级转型的过程。
如果说过去我们存在了,并且实现了发展和进步,那么今天来说,我们要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赢得未来,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当然,对市场不要丧失信心,我觉得市场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空间还不小。比如,海外市场的拓展,这么多年,海外销量也就100万辆左右的规模,相对于3000万辆的整体销量来看,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第二,从中国的市场来看,刚需依然存在。如果说北京放开限购,给两个星期的窗口期,100万辆的销量基本是没有问题。
盖世汽车:对于应对目前的困境,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付于武:别慌,慌也没用。我在产业工作50年,也看到过去每次一个重大变革的时候,企业是真慌,不知道怎么办。伟大的企业家是在调整,真的在调整,困难是很困难,但是不能说输,也不能说躺下,唯有一战,才是主旋律。
企业都说有战略,这个时候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战略。进入2.0,你必须有战略,战术问题固然重要,但是现在战略比战术还要重要。怎么转型,同时还要升级。不升级没有出路,光转型没升级,肯定产品竞争力不够。光谈升级,不转型,是没有顺应趋势。所以又升级又转型的双重压力,对企业挑战蛮大。但是我感到,挑战面前我们的产业表现足够的自信,跟以往不一样,有点底气,因为我们确实跟过去不同,我们手里有牌。
▍关于“C Talk 奋斗2019”高端系列访谈
2018年,车市持续走低甚至负增长的状态,让整个行业陷入焦虑之中。2019年,这一状态或将持续。面对车市增长拐点,身处一线的企业究竟是何看法?另外,面对由此带来的发展以及盈利方面的难题,战略上将会作何调整?与此同时,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企业还面临着技术升级、供应链优化等诸多方面的考验,对此,他们又将如何应对?针对以上问题,盖世汽车以“C Talk 奋斗2019”为主题开展高层系列访谈,聚焦行业领先者棋局走向,共探未来车市发展。
更多关于“C Talk 奋斗2019-盖世汽车高端系列访谈”的内容,请点击链接:https://m.gasgoo.com/topic/auto/C-Talkzhuanti/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7/050656285628I70114175C3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