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这个以创始人何小鹏名字命名的汽车品牌,从诞生起便备受争议。
“曾有朋友建议我给公司改名,称改名后销量能翻倍。”何小鹏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播客中回忆道。
从早期市场对品牌名的争议,到创始人的坚持最终转化为市场的认可,如今,这家企业正以持续攀升的销量和技术突破,破茧成蝶。
今年8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37709台,同比增长169%,环比增长3%。而自今年1月以来,其月交付量已实现“八连增”:从1月的30350台稳步攀升至8月的37709台,形成一条陡峭上扬的增长曲线。
销量背后,是何小鹏作为创始人的All in决心。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创始人减持套现的故事屡见不鲜,而何小鹏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作为小鹏汽车最初的投资者,何小鹏个人更是在2022年、2024年、2025年三次增持股票,以“真金白银”为其发展注入信心。
三次增持,从低谷到辉煌
据悉,何小鹏最早是以投资人身份加入到这家车企的。最初,创业团队希望将公司命名为“橙子汽车”,寓意清新、活力与创新,就像橙子给人的感觉一样。
然而,在申请商标时,公司发现“橙子汽车”的商标已被注册,而“小鹏”这个名字当时可以注册。考虑到何小鹏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声誉与人脉,以及他在创业团队中的核心地位,最终公司决定命名为“小鹏汽车”。
这一决定,开始了小鹏汽车品牌名的争议。不过,这并未动摇何小鹏的投入决心。自小鹏汽车上市以来,何小鹏多次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注入确定性。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最近的一次增持,发生在全新小鹏P7上市前夕。8月21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控股股东何小鹏于2025年8月20日至2025年8月21日通过全资拥有的Galaxy Dynasty Limited在公开市场购买了310万股A类普通股,平均价为每股A类普通股80.49港元。此次增持后,何小鹏及其关联方合计拥有公司约18.9%的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这已是何小鹏第三次增持小鹏汽车。
2024年8月,何小鹏斥资约1亿港元增持公司股份,其中港股以约2700万港元购入100万股A类普通股,美股通过Galaxy Dynasty Limited购入141.99万股美国存托股(ADS),折合约997万美元。
2022年9月,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Simplicity Holding Limited已于公开市场购买公司合共220万股美国存托股,平均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13.58美元。据了解,Simplicity Holding Limited为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全资拥有。
从小鹏汽车的纵向发展历程来看,何小鹏的三次增持节点均至关重要:2022年增持之时,小鹏汽车的股价表现较为低迷,已跌至13.37美元/股。彼时,何小鹏表示“企业将积极行动回报股东支持”,并指出目前股价处于被低估的至暗时刻,G9的发布将开启强劲新产品周期;2024年增持之时,正值MONA车型上市初期,销量拐点显现;2025年增持之时,正值发布第二季度最强财报,全新小鹏P7上市之前。
事实上,在今年8月份何小鹏再次增持之时,小鹏汽车的股价已攀升至80港元区间。不过,何小鹏仍选择加码投入,且增持规模再次扩大。可以猜测,何小鹏此次增持绝非简单的财务操作。这种“高位追涨”的决策,显示出何小鹏对未来发展前景仍然充满信心。在董事会看来,何小鹏的增持也体现着其对公司的长期承诺。
可以说,何小鹏见证了小鹏汽车的低谷与辉煌,时至今日,两个“小鹏”早已息息相关。
还是小鹏,销量也将翻倍
没有改名的小鹏汽车,正朝着销量翻倍的目标前进。
今年年初,在上调2025年全年销量目标后,何小鹏指出“2025年总销量会比2024年实现翻倍以上的增长”。
2024年,小鹏全年交付19万辆,同比增长34.2%。这也就意味着,要完成今年定下的目标,销量需达到38万辆,平均月销量要达到3.17万辆。
根据今年的销量数据,1—8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71615台,同比增长252%。这一数据的单月销量,已经高于平均月销量3.17万辆的数值。这也就意味着,小鹏汽车如果能保持当下的节奏,按照目前单月交付量月月创历史新高的记录,2025年销量翻倍已是毫无疑问。
何小鹏曾在年初提到,从2025年开始,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要想从淘汰赛中突围,要打好手中的牌。
在小鹏汽车亮眼销量的背后,是每款新车型上市之后的市场认可。比如,全新小鹏P7于8月27日上市,上市7分钟大定突破万台,创小鹏汽车新车上市最快破万纪录,并且热度持续攀升,上市后首周末客流和试驾量创历史新高。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如今,小鹏汽车又在为提升销量加码。小鹏汽车官方在9月3日宣布:为响应国家促消费利息补贴号召,5年0息0首付0手续费金融政策本月(9月1日—30日)限时回归,至高贴息金额55700元。同时新增低息低日供政策,至高额外补贴6000积分。
盈利是当前造车新势力车企集体追求的目标,小鹏汽车也把盈利目标的时间节点锁定在下半年。
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小鹏汽车实现总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加125.3%;其中汽车销售收入168.8亿元,同比上升147.6%;服务及其他收入为13.9亿元,同比上升7.6%。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规模效应的扩大,让小鹏汽车的利润有所回调。第二季度,小鹏汽车净亏损4.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2.85亿元,同比收窄62.6%;毛利率为17.3%,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汽车毛利率为14.3%,较2024年同期增长7.9个百分点,连续8个季度增长。
“2025年二季度,小鹏汽车的各项核心业务和财务指标,包括销量、收入、毛利率、在手现金,都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何小鹏表示,“我们在2025年全面完成了智能化和电动化新一代技术平台的升级,与竞争对手全面拉开了技术代差。这将使我们的大产品周期产生更强势能,加速规模增长。”
此外,出海也已成为小鹏汽车手中的一张牌。今年上半年小鹏海外销量已突破1.8万台,预计第三季度交付量将达11.3万至11.8万辆,同比上升142.8%至153.6%,收入预计为196亿至210亿元。
“2025年将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速的一年,将进入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何小鹏表示,“未来10年,小鹏汽车将实现海外市场销量占比达到50%”。
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欧洲、东南亚出海或为小鹏汽车贡献中高端车新增量。基于旗舰车型X9全球车,欧洲作为高端市场突破口,东南亚以印尼、泰国为核心,通过本地化生产助力降本。
底气,源于自研的实力
在何小鹏看来,小鹏汽车走出来一条不太像传统汽车品牌定位的道路。
“我们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和软件公司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十年来始终坚持核心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全栈自研。”何小鹏认为,这一战略使我们能够共同开发用于物理世界的高性能AI芯片和基础模型,实现真正的跨领域融合,并通过海量数据集和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加速迭代,最终实现AI超级智能体在物理世界的运行。
或许,正是小鹏汽车构建的技术壁垒,让何小鹏“豪赌”一把。
在此前小鹏G7的发布会上,何小鹏重点展示了小鹏对智能化、AI等方面的新突破,而这一切进步的源泉来自于小鹏自研的“图灵芯片”。
这款芯片于2024年8月23日流片成功,历时5年研发,研发成本高达2亿美元,是小鹏汽车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战略核心。
据悉,小鹏G7 Ultra首发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整车有效算力高达2250TOPS,跃居全球第一,是行业旗舰的3-28倍。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此外,小鹏G7 Ultra实现了行业首次“一舱双旗舰芯”配置,全球首次增加座舱专属图灵AI芯片,智能座舱AI有效算力达800+TOPS,比行业旗舰车型大26倍。
基于2250TOPS的有效算力,小鹏G7搭载了VLA+VLM大模型,并实现完全本地端部署运行。其中,VLA-OL模型构建了“运动型大脑+小脑”的智驾架构,同时具备持续强化学习能力。不仅让汽车主动思考、理解世界,未来还将进化到自主强化学习,让大模型持续进化,实现更高的智驾能力上限与安全下限,为小鹏迈向L4/L5级无人驾驶奠定技术根基。
此外,小鹏G7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实现同级最强ETC通行、同级最强自定义泊车、人机共驾等,进一步扩大NGP覆盖场景,实现从城区到高速,全程体验无断点。
就在不久之前,何小鹏宣布图灵AI芯片拿到了最严苛的车规级认证,按照15年不出现性能退化的测试标准,通过了全部测试。
刚刚发布的全新小鹏P7,更是全系搭载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其中两颗驱动智驾VLA大模型,赋予汽车理解与主动决策能力;另一颗协同8295P芯片驱动智舱VLM大模型。
据悉,过去十年,小鹏在研发和制造领域的投入超过了500亿,2025年,小鹏汽车和小鹏汇天预计总研发投入将达到约95亿,其中AI上的单项投入约45亿元。
未来实现增值,要靠新故事
“汽车与AI的结合即将开始,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出来,这个赛道的门慢慢就关掉了”。好友的这句劝诫,点燃了何小鹏选择汽车赛道再次创业的火花。
如今,当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新能源赛道竞争白热化之际,这位创始人用不断增持公司股份的举动展示自己的决心。这不仅是对企业价值的“用脚投票”,更折射出何小鹏对智能出行未来的战略定力。
目前,小鹏汽车已经明确全面向AI科技公司的目标进发,打造AI体系,包括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三大板块。这种生态化战略正在重塑小鹏汽车的估值逻辑,何小鹏的增持本质上也是对这一转型方向的投票。
未来,小鹏汽车增值需要靠新故事,如今来看,序幕早已拉开。
按照规划,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量产进程正全面提速。
8月28日,小鹏汇天发布“陆地航母”渠道生态招商方案,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低空飞行生态的多元化建设。据介绍,此次招商计划涵盖展销、交付、飞行、培训及服务等全链条业务,标志着小鹏汇天在商业化落地与用户体验优化上迈出关键一步。
此前5月,小鹏汇天飞行汽车产品量产体系开始接受局方审查,其“陆地航母”飞行体(代号:X3-F)生产许可证(PC)申请正式获得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7月,小鹏汇天又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用于确保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研发、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进程的顺利实现。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热门赛道中的人形机器人,小鹏汽车也很早布局。今年上海车展,小鹏汽车携Iron人形机器人亮相,现场展示语音交互、灵巧手抓取等功能。彼时,IRON已在小鹏广州工厂实训,参与P7车型的分拣、搬运、质检等任务。
7月份,小鹏机器人团队周末还安排IRON去门店上岗当了一天小鹏G7的销售。 IRON从接待用户、为用户递水开车门、下单全流程细节全做到位,并且将车型的算力、空间、续航、补能等介绍得很全面。
此外,小鹏汽车计划2026年部署Robotaxi,实现L4 级低速场景无人驾驶的量产,量产车Ultra与Robotaxi模型同源。有行业人士指出,自研图灵芯片、万卡级别训练集群、720B参数VLA大模型构成从云到端的算力闭环,模型、数据与场景库在乘用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间可以一体化复用,有望加速攻克Robotaxi最后一英里等复杂长尾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小鹏汽车向何小鹏有条件授予合共28506786股限制性股份单位,所授予限制性股份单位的购买价格为零。按照当日小鹏汽车A股普通股收市价格89.55港元,以此计,授予何小鹏的股份市值达25.53亿港元。
不过,拿到这笔激励是有条件的。从公告内容来看兑现要求:联交所任何连续30个营业日每日报价表中所列的股份收市价的算术平均值首次达到或超过250港元、500港元、750港元,分别授予三分之一,并且在相关日期前,何小鹏仍受雇于小鹏汽车。上述绩效目标的到期日为2035年3月18日,即达成期限为十年。
这也就意味着,从“小鹏”之名的争议到真金白银的持续增持,何小鹏用十年时间将个人声誉与企业命运深度绑定。
结语:这家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企业,正从“智能驾驶扛旗者”进化为“AI出行生态构建者”。未来,随着飞行汽车量产、人形机器人上岗等,小鹏汽车的“非传统”之路或许将重新定义出行。而何小鹏与小鹏汽车,已然成为了进退共同体。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9/5I70432754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