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urope-Asia Automobile Innovation Forum
  • 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第七届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颁奖盛典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2025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
  • 2025第五届未来汽车AI计算大会
  • 2025第五届汽车芯片产业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网联 > 正文

智能座舱IPO激战:烧钱、博弈与生存突围

盖世汽车 Vivi 2025-09-01 07:06:36

随着头部智驾公司争相登陆资本市场,智能座舱行业的IPO进程也在2025年骤然提速。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斑马智行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主板上市申请,正式开启独立资本化进程。斑马智行是今年第5家闯关IPO的智能座舱核心供应商,在此之前,包括四维智联、镁佳科技、博泰车联网、泽景电子等在内的多家企业,也相继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港股IPO。

这场智能座舱独角兽IPO竞速,既是整体竞争实力的比拼,更是资本耐力的较量。随着智能汽车市场竞争持续加剧,车企自研比例提升和科技巨头入场,第三方智能座舱供应商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多重压力下,上市融资成为了赛道玩家们“活下去”的关键密码。

IPO潮为何集中爆发?

智能座舱企业扎堆冲刺 IPO,是市场成熟、技术迭代与资本周期律动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当智能座舱渗透率持续提升,研发 "烧钱" 进入深水区,而资本窗口尚未关闭时,上市就成了企业的战略必选项。

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座舱搭载量为795.7万套,对应渗透率75.1%。这意味着,国内每卖出10辆乘用车,就有7辆搭载了智能座舱。尤其在中高端车型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持续保持高位,甚至10万元以下市场渗透率也超过了50%。

从核心配置来看,中控屏、语音交互、车联网等功能上半年渗透率均超过80%,逐步成为标配,其中中控屏渗透率接近95%,接下来还有望继续走高。要知道大约5年前,这些功能很多还只是豪华车的专属,如今在10万元级家用车上已成常态。

智能座舱在终端市场渗透率持续走高的同时,赛道玩家们凭借各自不同的战略选择和优势,也走出了差异化增长路径。

智能座舱IPO激战:烧钱、博弈与生存突围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斑马智行以软件为核心打造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通过无缝整合软件、AI和车载服务,2022年实现终端市场搭载83.5万台,2024年进一步增至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67.2%,其营收也持续稳定在8亿元以上。

镁佳科技主要聚焦以AI为驱动的智能座舱及域控解决方案,依托模块化软件平台和多元化客户策略,短短几年便成为了中国智能座舱域控市场的头部玩家之一。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数据,在国内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市场,2024年镁佳科技装机量502,503套,约占7.5%的市场份额,在Top10供应商中排名第5,前4席依次为德赛西威、和硕/广达、亿咖通车联天下。今年上半年,镁佳科技继续以248,973套的出货量,占据6.1%的市场份额。

伴随着出货量的快速攀升,镁佳科技的营收也在显著增长,从2022年的3.88亿元迅速跃升至2023年的15.13 亿元,并于2024年继续保持14.2亿元的营收规模。

智能座舱IPO激战:烧钱、博弈与生存突围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博泰车联网凭借显示屏控制器、联网设备、域控等智能座舱硬件解决方案的高出货量,2022-2024 年营收从12.18亿元快速飙升至25.5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2.4%,其中域控制器产品期内分别实现收入6.74 亿元、7.85亿元和19.59亿元,堪称核心增长引擎。

泽景电子则主要聚焦 HUD细分赛道,2022-2024 年 HUD 解决方案销量从17.57万套大幅增至62.46万套,带动总营收从2.14亿元快速增长至5.78亿元;

然而,销售体量和营收规模快速扩大的另一面,是激烈市场竞争、技术迭代带来的巨额研发压力与持续亏损困境。

智能座舱IPO激战:烧钱、博弈与生存突围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根据各家企业披露的招股书,斑马智行2022-2024年累计亏损达26亿元,年均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其中2025 年一季度更是单季亏损15.82 亿元,可谓“卖的越多亏得越多”;镁佳科技三年累计亏损10.72亿元,其中研发支出累计超9亿元;四维智联同样未能幸免,2022-2024 年净亏损从2.04 亿元扩大至 3.78 亿元;即便营收增长最快的博泰车联网,三年也累计亏损 12.77 亿元,同期研发开支累计7.19亿元。

这种 “越亏越投” 的悖论背后,本质是智能座舱行业 “内卷” 与技术迭代压力共振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为守住市场份额,玩家们不得不将资金持续砸向核心技术,筑牢技术护城河。但这样的投入强度,其实远超很多企业自身营收的承载能力。比如斑马智行,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始终超过100%,2025年一季度甚至达144.7%,这样的案例在供应链上下游并不在少数。

加之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在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这就导致企业既要“烧钱”拼研发,又要应对降本压力,甚至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以价换量”,多重挤压下无疑对外部融资需求迫切。于部分玩家,IPO 已经不是 “选择题”,而是 “生存题”。

招股书里的“真相”

智能座舱企业的招股书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高增长赛道的光明前景,也暴露了行业发展的深层隐忧。资本故事与现实挑战的碰撞,构成了这场IPO盛宴的复杂底色。

从光明面看,智能座舱赛道历经过去数年的大浪淘沙,部分企业已经构建起一定的竞争壁垒。斑马智行作为国内少有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应商之一,迄今已经形成了"系统级OS+AI引擎+生态服务"的整合能力,在智能座舱软件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互联网汽车”这一新品类,也是由斑马智行在2016年率先提出。

四维智联拥有自主研发的全栈式软件平台,包括AI助手、地图导航、Welink3智能交互系统等软件方案,以及标准域控制器、高级域控制器等硬件终端。截至2025年6月,四维智联累计交付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超1590万套、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超155万套,服务国内约250家整车厂中的近20%。

泽景电子则在HUD领域站稳了脚跟,通过与蔚来、理想等头部新势力建立稳定合作,实现出货量与营收双双大幅增长。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数据,2024年在国内乘用车市场,泽景电子的HUD以517,699套出货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华阳多媒体,约占据15.3%的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泽景电子继续以218,430套的出货量占据12.5%的市场份额,在Top10中排名第三,前两位分别是华阳多媒体和电装

智能座舱IPO激战:烧钱、博弈与生存突围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然而翻过招股书的背面,持续亏损、毛利率下滑、客户依赖等问题同样刺眼。

特别是业绩方面,行业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并且按照目前的趋势,大家在短期内可能会继续产生净亏损。这种持续“失血”状态无疑让市场疑虑:在研发投入只增不减的背景下,企业何时能迎来盈利拐点?

客户集中风险同样突出,已然成为悬在玩家们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斑马智行2022-2024年及2025年Q1,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持续超过88%,其中最大客户上汽集团持续贡献近半收入;四维智联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长期超过85%,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在过去三年分别为62.6%、46.5%及47.8%;镁佳科技2022-2024年来自前5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2.8%、91.2%及84.7%,其中2022和2023年来自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均超过了50%。

这种 "大客户依赖症" ,暴露了第三方供应商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一旦核心客户订单变动,企业业绩将面临显著冲击。斑马智行就明确指出,对少数关键客户的依赖使其面临与这些客户采购决策、车辆项目规划和产品路线图调整相关的较高风险,任何这些主要客户减少采购、延迟量产计划、转向内部开发或终止合作,其业务都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除了大客户依赖,还有关联交易引发的独立性争议,也是部分企业扩大商业化进程中的阻碍。比如斑马智行,2022-2024年及2025年Q1,向最大供应商阿里巴巴采购的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始终超过了50%,而阿里同时持有斑马智行44.72% 的股份,上汽作为其最大客户则持股34.34%,这种 "供应商+股东""客户+股东"的双重绑定,让市场很难不质疑其独立运营能力,进而限制斑马智行拓展第三方客户的能力。

技术路线变革的挑战,同样不容忽略。当前,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跨域融合已经成为行业新趋势——座舱不再只是控制娱乐、导航,还要和自动驾驶系统联动,但不少智能座舱企业过去主要聚焦座舱,在智驾方面技术储备略显不足,如果不能快速补齐短板,将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重重困境下,部分企业在财务方面已经亮起红灯。根据招股书披露信息,斑马智行截至2025年3月底,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3.2亿元,而年研发和运营消耗接近10亿元,若不能及时通过IPO融资补血,恐难撑过一年。

终局远未至,上市只是入场券

对于创企们而言,IPO并非终点,而是更残酷竞争的起点。成功上市的企业,有望借助资本力量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进阶,而错失资本化机遇或上市后表现不佳的企业,依然可能在残酷的市场博弈中被淘汰出局。重压之下,如何破局至关重要。

目前来看,大家的突围之路十分清晰:以资金换技术,用技术谋市场。比如斑马智行,就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用于进一步加强在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的技术领导地位。四维智联则拟将研发重点投放于开发及优化高算力的智能座舱软件,以及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

智能座舱IPO激战:烧钱、博弈与生存突围

图片来源: 镁佳科技

镁佳科技也计划将IPO所募资金进一步用于投资研发,包括扩展及优化车载场景的人工智能算法、专有软件工具包,加强模块化软件架构,以及扩展“智能座舱+X ”产品矩阵。所谓“智能座舱+X”,即以高性能智能座舱为核心,无缝融合一系列为智能网联汽车量身定制的智能化功能模块,包括AI语音助理、DMS/OMS、ADAS、车联网等,不断扩充智能座舱的应用边界。

市场扩张,特别是开拓国际化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和份额,则是另一条突围之路。

斑马智行正在加速拓展上汽体系外的客户,以扩大整体市场覆盖,并与日产等有意深耕中国市场的国际合资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开发契合本地需求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支持中国品牌出海和直接进入海外新市场,拓展全球业务布局。据悉,目前斑马智行已经支持智己品牌全系车型的海外拓展,包括在泰国市场的布局。

四维智联正使用高性价比产品及与国内整车厂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据悉一家中国主要整车厂旗下的一个销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型号已配备其标准域控制器。

镁佳科技也正致力于将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与国际主机厂的合作中,预计到2025年底,搭载该公司技术的产品将拓展到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在此之前,镁佳科技已与多家来自东亚和美国的整车厂达成了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为优先发展更精密并以软件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基于长期战略考虑,镁佳科技于2024年初主动切断了与早期最大客户的业务联系——过去镁佳科技主要向这家企业交付基础域控制器,而非集成式智能域控,这虽然致其当年营收从2023年的15.13亿元降至14.2亿元,但公司的毛利率却从2023年的12.1%增至了2024年的21.8%。

从这一点来讲,这场智能座舱的 IPO 狂飙,不是一场简单的资本狂欢,而是行业从 “上半场” 迈入 “下半场” 的信号。如果说上半场拼的是 “谁能做出智能座舱”,那么下半场比的是 “谁能做出更好的智能座舱”,这不仅仅指当前意义上的智能座舱,甚至包括下一代的“AI定义座舱”,同时有更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IPO 给了赛道企业们一次 “输血” 的机会,但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还要看后续的技术迭代和战略布局。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场洗牌不是坏事——淘汰落后产能,才能让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推动 “舱驾融合”“AI 大模型上车” 更快落地,最终让消费者享受到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从功能机到智能机,标准硬件到软件生态,行业总会在资本推动下完成升级。智能座舱现在正处于这个关键节点,而 IPO,只是这场升级的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9/1I70432426C601.shtml

文章标签: 智能座舱 中国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