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大会为期1天,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全球商用车产业正站在“技术验证”与“规模盈利”双重拐点的十字路口。司机老龄化叠加人力成本年均上涨8%,使“无人化”从可选项变为生存项,与此同时,国VIb、碳排双控、智能辅助驾驶准入法规密集落地,带来合规窗口期的黄金三年。运力结构性短缺、TCO 临界点逼近、法规窗口加速收紧,商用车行业正步入“规模化盈利”前的最后 100 米。港口、矿山、园区虽已实现 L4 示范运营,但干线物流、城市配送等开放场景仍被“技术可行≠商业闭环”所困。然而,封闭场景的 L4 示范虽已跑通,开放道路依然存在三大瓶颈:单车软硬件成本居高不下,资本回报周期模糊;路侧基建重资产投入,运营方缺持续收益模型;数据孤岛、接口割裂,导致车-路-云协同效率低下。在此背景下,大会以“智能领航·商用无界”为主题,围绕智能辅助驾驶智控、智舱、智能网联、智能底盘等展开技术路线、商业模型与资本合作的深度对接。拆解降本路径、设计商业闭环、对接投融资资源,共同敲定从“千辆示范”到“万辆盈利”的落地方案。
本次大会特别感谢地平线、考泰斯、Valens、飞书、车凌科技、捷德、西部数据 等26家生态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主办方欢迎致辞
当前,全球商用车产业正经历智能化、网联化与电动化驱动的深刻变革。盖世汽车合伙人、常务副总裁顾晓颖进行主办方欢迎致辞,重点探讨了智能商用车作为破解行业痛点的核心路径以及中国在智能化领域的领先态势。顾晓颖指出,随着司机老龄化加剧、物流效率需求提升和双碳目标倒逼技术升级,L4智能辅助驾驶在港口、矿山等封闭场景已实现示范运营,BEV感知、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加速商用。她介绍了盖世汽车在汽车供应链领域深耕18年,并推出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系统,涵盖整车产销量统计、供应链企业信息及商用车终端销量数据,可为行业提供查询支持。
顾晓颖强调,主机厂、科技公司与场景方正深度协同,推动从单点技术到全链条解决方案的跨越,中国商用车智能化已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盖世汽车表示,未来将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共同推动产业迈向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新时代。
顾晓颖 | 盖世汽车合伙人、常务副总裁
新央企 新皮卡:开创数智皮卡新时代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长安皮卡产品CEO、长安凯程研究院总经理黄智重点探讨了皮卡领域用户需求的深刻变化及长安汽车的创新实践。黄智指出,当前用户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需求、算力需求与情感需求三大维度,电力不仅是驱动方式的变革,更意味着实现户外工作与生活场景中的能源自由。
他强调,皮卡不仅应满足工具属性,更应成为兼具智慧功能与情感联结的伙伴,为此长安依托蓝鲸增程技术提供超长续航与大功率外放电能力,并通过天枢智能系统实现智能辅助驾驶与智慧座舱的深度融合。他介绍了长安凯程以“电”为核心重新定义产品,推出首款数字皮卡长安猎手,在飞手作业、房车改装等场景中已成为用户首选,体现了其“能量自由、智慧共生、跨界共创”的核心价值。
长安凯程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开放合作的态度,与全球伙伴共同探索皮卡在户外生活与专业应用领域的创新可能,致力于成为新能源皮卡领域的引领者。
黄 智 | 长安皮卡产品CEO,长安凯程研究院总经理
以运输机器人重塑物流新生态,引领L4智能辅助驾驶商业化拐点兑现
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重塑物流运输的背景下,卡尔动力CEO韦峻青博士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AI驱动实现L4级货运无人化的规模化商业落地。韦峻青博士指出,公司依托滴滴集团的技术与资源支持,专注于用机器人和AI技术革新货运行业,并已部署全球规模最大的L4无人化卡车车队。
他强调,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从模仿人类驾驶行为的AI 2.0范式,向基于强化学习和世界模型的AI 3.0范式演进,以实现超越人类驾驶能力的无人系统。他介绍了卡尔动力创新的混合智能编队模式,即头车由人类驾驶员引领、后续最多五台车完全无人跟随,这一方案有效解决了复杂道路环境下障碍物识别、突发交通事件应对及合规运营等挑战。
韦峻青博士提到,公司已在中国西北及京津冀地区开展常态化无人运营,并在内蒙古实现超过400公里的长途无人货运线路,同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和自研感知计算平台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低成本运力服务。他表示,未来五年将是L4无人货运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卡尔动力将继续推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与新能源物流场景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成为物理世界智能运输的基础设施。
韦峻青 博士 | 卡尔动力CEO
智能辅助驾驶新能源卡车示范应用成果分享
在商用车智能化与新能源化转型的行业背景下,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研发院副院长李柯重点探讨了智能辅助驾驶新能源卡车的示范应用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李柯指出,当前货运司机老龄化加剧、人员短缺及工作强度大,对车辆智能化提出了更高需求,同时高能耗行业的碳排放压力也驱动着商用车新能源化转型。他强调,新能源中重卡渗透率预计在2025年达到16%,将跨越鸿沟理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介绍了新能源智能底盘相比传统机械底盘在控制精度和响应时间上的显著优势,以及电动动力链毫秒级扭矩响应的性能提升。面对续航、自重和补能三大行业痛点,李柯提到公司通过开发大电量电池、多档能量回收、轻量化材料与结构优化(如CTB技术、铝合金框架)以及高效补能方案予以应对。
同时,他也介绍了L2/L2+产品在高速干线运输的应用,以及L4在资源运输、港口、园区等封闭场景的示范成果,包括纯电子母车组合运营、智能辅助驾驶编队、无人集卡和智能IGV在口岸通关中的实践。李柯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干线物流L4级技术突破,并持续拓展在港口、矿区、市政工程及城市物流等场景的智能化应用。
李 柯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研发院副院长
从场景到生态,打造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商用车
在科技创新深刻重塑商用车产业模式的背景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副院长姜炜博士重点探讨了公司如何从具体场景出发构建生态,以打造全场景的智能辅助驾驶商用车。姜炜博士指出,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旨在提升安全、物流效率并降低成本,进而改变工具形态。
他强调远程游龙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路线分为基础L2、高速L2+以及面向多车型的L3/L4场景化落地,并依托吉利大体系在算力、卫星通信、算法与线控底盘上实现协同。他介绍了远程通过科技降险标配辅助驾驶,已使车辆累计行驶3.7亿公里,出险率降低20%,并满足欧洲法规认证。他提到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已应用于高速领航、港口与园区物流,同时低速无人物流车依托三电与底盘技术实现灵活城市穿行。远程还构建了管理平台以支持车辆监控、远程控驾与政府监管,并与行业头部伙伴共同开发定制化无人车辆。远程表示,未来将持续通过技术与生态融合,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在多元场景下的规模化商业应用。
姜炜 博士 |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副院长
智慧重卡的开发之路
在商用车行业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长城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玉重点探讨了智慧重卡的开发路径与技术布局。孙玉指出,商用车升级的上半场是能源替代,旨在实现动力更清洁,下半场是智能升维,以提升运营效率。她强调长城商用车坚持场景化造车理念,围绕混动、纯电、氢能三大技术路线完成产品布局,并自研了HI4G混动系统、多域融合的数蔓架构及智能电控底盘等核心技术。她介绍了超级混动重卡在动力性能与节油方面的优势,其综合油耗节油率达15%-25%,加速性比进口高端车提升50%。
孙玉还提到纯电重卡续航超500公里,快充时间小于40分钟,运营成本较燃油车下降52.9%。在智能化方面,她强调通过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V2X车路协同技术以及智能座舱平台提升驾驶安全与体验,未来将实现高速干线NOA功能并支持多车编队行驶。长城表示,未来将继续携手行业伙伴推进共创模式,共同推动商用车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中国重卡全球崛起而努力。
孙 玉 | 长城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商用车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传感器清洁系统解决方案
在汽车智能化加速落地的背景下,作为专注于汽车视野清洗系统的零部件供应商考泰斯,其中国区技术研发负责人何丽中重点探讨了智能辅助驾驶传感器清洁系统在动态行驶条件下的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何丽中指出,在雨雪、沙尘等复杂环境中,摄像头与激光雷达表面污浊度超过15%可能导致功能降级甚至失效,严重威胁驾驶安全。
他强调,车速与传感器安装位置会对清洁效果产生显著负面影响,静态测试已无法满足实际驾驶场景的需求。他介绍了通过调整清洗压力与时间等参数,能够使系统在不同车速下达到污浊度低于5%的清洁目标。何丽中还提到,考泰斯依托风洞实验与仿真技术开发智能清洗系统,能够依据传感器状态与行驶条件自适应调整清洗策略,实现多场景、低能耗的可靠清洁。何丽中表示,未来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清洗系统需具备参数自适应配置能力,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动态驾驶环境。
何丽中 | 考泰斯中国区技术研发负责人
星栈平台:商用车深度智能化
在全球商用车智能化浪潮中,上汽大通依托星栈平台持续推进技术迭代,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电子与智能网联执行总监李雷重点探讨了智能化技术在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安全性和实现价值重塑三大核心目标上的关键作用。李雷指出,商用车智能化的本质是让技术隐身于场景之后,使体验与价值直接触达用户,并介绍了上汽大通通过“一加X加N”电子架构实现高算力中央计算与灵活域控融合的技术路径。
他强调,智能化需与真实场景深度结合,例如为澳新市场开发拖挂辅助功能,通过视觉增强与模型算法解决盲区与操控难题,或针对农林植保场景融合无人机操作提升作业便利性。他提到,智能座舱设计注重美学与功能性平衡,采用欧若拉光效与错落式布局提升交互体验,同时越野专家系统可实时显示海拔与车辆姿态并支持社交分享。在辅助驾驶方面,李雷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商用车更应关注低速防碰撞与特定场景的合规性需求,而非盲目追求高阶功能。
此外,他介绍了预测性能量管理、FOTA远程升级与智能诊断系统在优化能耗、提升效率与保障电池安全方面的应用。上汽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技术为基、与生态伙伴协同创新,聚焦智能化场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商用车型。
李 雷 | 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 电子与智能网联执行总监
热点对话: 智能商用车生态重构,从技术临界点到规模化商用的破局之道
商用车智能化的“盈利悬崖”:L4规模化落地前夜的生死抉择?数据主权博弈:跨域协同vs隐私壁垒,如何破解“数据富矿”与“合规黑洞”?技术路线生死局:渐进式(L2+)vs跨越式(L4),谁能先抵达“盈利彼岸”?我们正站在商用车智能化革命的「十字路口」——技术突破已抵达临界点,但规模化商用仍面临深水区博弈。L4级智能辅助驾驶在港口、矿区已 验证技术可行性,却困于「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成为驱动智 能化的新石油,但隐私壁垒与跨域协同的矛盾日益尖锐;渐进式与跨越式技术路线分化,背后是资本耐心、政策风险与市场真实的终极博弈。
围绕以上行业热点话题,大会进入热点对话环节。本次热点对话以“智能商用车生态重构:从技术临界点到规模化商用的破局之道”为主题,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研发院副院长李柯主持, 长安皮卡产品CEO,长安凯程研究院总经理黄智、长城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玉 、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电子与智能网联执行总监李雷、车凌科技副总裁闫凯参与讨论。
商用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与落地实践
在商用车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驾驶研究中心主任金大鹏重点探讨了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的落地挑战与发展路径。金大鹏指出,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正推动商用车智能网联健康演进,L2级驾驶辅助在乘用车中渗透率较高,但商用车仍处于初步阶段。他强调,商用车智能化亟需解决安全、成本与舒适性等痛点,尤其是为客户创造收益。
他介绍了技术架构依赖AI演进,从CNN至Transformer、BEV鸟瞰视图等算法提升感知精度,但商用车更需注重极致安全与规则化规控兜底。金大鹏提到,量产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以安全为基线,面对超长超宽车辆等特殊场景需定制化开发算法。他指出商业价值回归是关键,当前硬件预埋加软件订阅模式渗透率低,理想状态需产业链合理分工、成本分摊与客户深度绑定。他介绍了福田自主研发的3+2+1技术平台覆盖多类底盘与计算平台,并开发云平台支持数据闭环与调度管理。北汽福田表示,未来将联合产业链各方共同推动智能化场景落地与产品升级。
金大鹏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驾驶研究中心主任
“黄金三角”引领L4级无人车的规模化商用
在无人配送行业迎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的背景下,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瀚基重点探讨了以车规、AI能力和生态合作构成的黄金三角模型是推动无人轻型商用车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关键。
王瀚基指出,行业经历从导入期至成长期的转变,AI技术成熟与产业链完善使车辆成本大幅降低,应用场景从多元探索聚焦至快递末端配送。他强调产品需符合车规标准以满足可靠性、安全性与全生命周期成本要求,并介绍白犀牛已与主机厂合作开发全车规级整车,同时采用自研域控与单Orin芯片实现公开道路全无人驾驶。他提到生态合作涉及主机厂、场景方与第三方运营平台深度融合,共同推动路权开放与标准建立。王瀚基表示,未来中国无人配送车企业将把产品与模式输出海外,重新制定全球轻型商用车无人化标准。
王瀚基 | 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MIPI A-PHY: 高速连接国际标准
随着汽车智能化与无人化趋势的加速,车载高速图像传输需求日益突出,Valens半导体技术市场经理汪剑重点探讨了MIPI A-PHY作为国际标准在实现高带宽、长距离、低误码率传输方面的核心价值及其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前景。汪剑指出,MIPI A-PHY是一种基于开放标准的高速连接协议,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和端到端安全保障等特点,可广泛支持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据的高可靠性传输。他强调,Valens的VA7000芯片组率先符合A-PHY标准,并凭借其独有的DSP处理技术实现了强大的实时噪声消除和动态调制能力,能够有效抵抗车载电磁干扰,甚至在非屏蔽双绞线(UTP)环境下也能稳定传输多千兆数据。
他介绍了A-PHY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梅赛德斯奔驰等整车厂商的信息娱乐系统中,通过采用UTP电缆和简化连接器设计,显著降低了系统成本和布线复杂度。汪剑提到,Valens已与索尼、OmniVision等传感器厂商完成互联互通测试,推动A-PHY生态系统进一步成熟,未来可实现传感器端直接集成A-PHY协议,进一步减少器件数量和成本。他还强调,A-PHY的标准化和开放性为主机厂与供应商提供了更灵活的供应链选择,打破了传统封闭方案的局限。汪剑表示,未来随着更多厂商加入A-PHY生态,这一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智能连接系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应用。
汪 剑 | Valens半导体 技术市场经理
从「车智能」到「组织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飞书华东区域解决方案负责人胡聪慧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飞书平台助力企业实现高效协同与智能化升级。他指出,随着乘用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飞书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协同平台,凭借其承载的管理理念与高效的沟通协作工具,成为众多新势力车企及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首选。
胡聪慧强调,飞书不仅服务于企业内部的高效协作,还通过生态租户概念促进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了研发过程的透明化和数据追溯。他介绍了飞书在汽车研发领域应用的AI能力,如智能问答、会议纪要生成等,显著提升了会议效率与知识管理水平。
此外,胡聪慧还分享了飞书多维表、飞书项目等工具在项目管理中的标准化与可视化应用,以及AI PMO如何助力企业实现项目风险的实时分析与报告。飞书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AI技术在协同办公领域的应用,推动组织层面的整体进化,为商用车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胡聪慧 | 飞书华东区域解决方案负责人
祺迹数智底盘: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应用
作为广汽集团孵化、拥有乘用车技术基因的初创企业,祺迹汽车联合创始人、研发副总潘佳炜重点探讨了如何将乘用车的数字化底盘技术应用于轻型商用车领域,以推动L2至L4级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规模化落地。潘佳炜指出,行业当前已进入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下半场”,路权与成本是制约无人驾驶物流规模化的关键瓶颈。
他强调,必须坚持车规级的安全冗余设计,包括冗余制动、转向与电源系统,这是获得道路使用许可和市场信任的前提。他介绍了祺迹通过乘用车平台改造商用车的技术路线,以前桥乘用车底盘+后桥商用车承载的混合架构,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低成本快速开发。
潘佳炜提到,公司依托模块化平台已推出6米自驾小巴和22方无人物流卡等产品,并可针对物流、公交、零售等多场景提供深度定制方案。他表示,未来祺迹将继续以开放生态与合作伙伴共同定义产品,通过数据迭代持续优化平台、降低成本,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在细分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潘佳炜 | 祺迹汽车联合创始人、研发副总
重型卡车的智能化与电动化之思考
在重型商用车加速迈向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行业浪潮中,光梭未来创始人兼CEO成胜惠重点探讨了电动重卡作为物流降本增效核心路径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战略,强调规模化与技术创新并举是行业破局关键。
他指出,中国电动重卡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变,2024年市占率突破13.7%成为重要拐点,并预计到2030年占比将达50%。成胜惠强调,现阶段电动化应优先于智能化推进,光梭的1.0产品聚焦电动化本质,采用底置电池方案实现低成本与长续航(600度电),旨在以约10万元成本差通过油电差价在两年内回本,满足当下规模化需求。他介绍了光梭明确的产品路线图:2.0版本将于年底推出,深度融合L4级局部无人驾驶技术与850度电长续航能力,专为干线物流设计,并预计其生命周期较长;同时展望27年将推出面向未来的无驾驶室全无人底盘构想,实现车挂一体化。成胜惠提到,当前国内市场面临严峻的价格战与成本倒挂困境(车辆成本上升与运费持续下降),主机厂与物流商均承受巨大压力,他呼吁产业链协同以应对挑战。光梭未来表示,未来将重点开拓对智能电动重卡接受度高、价值空间大的海外高端市场,特别是欧洲及中东地区,推动中国高端商用车出海战略。
成胜惠 | 光梭未来创始人兼CEO
智能商用车的环境感知与理解
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入,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姗姗重点探讨了商用车在环境感知与智能座舱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及解决路径。她指出,尽管大模型在多数场景表现强大,但在边角案例如特殊交通标志识别中仍存在明显不足,需进一步优化感知模型。张姗姗介绍了其团队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长期研究,包括基于视觉的2D目标检测、恶劣天气与低光照环境下的感知增强,以及多模态三维感知与占用预测技术。她还强调了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部署调试与可解释性方面的局限,提出双系统互补的可能方案。
在车内感知方面,她提到行为识别、身份验证与三维重建等技术对提升驾乘体验的重要性。张姗姗表示,未来商用车领域需应对传感器部署成本、算力需求及长尾数据分布等挑战,需通过学界与工业界合作推动智能化进程。
张姗姗 |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驱动挂车平台开发与主挂一体化控制
随着商用车智能化发展及电动化趋势深化,吉林大学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宏宇重点探讨了电驱动挂车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主挂协同控制的重要性。郑宏宇指出,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其核心诉求是经济性,而电驱动挂车可有效提升整车节能性、动力性与安全性,尤其在续航增强和油电混合模式适配方面作用显著。
他强调,挂车市场长期被忽视,但其规模与牵引车相当且更易与现有租赁模式结合,具备显著产业化潜力。郑宏宇提到,电驱桥是目前主流技术方案,而轮边驱动则可为挂车提供更高自由度与控制灵活性。她还介绍了商用车线控制动发展早于乘用车,且EMB系统在商用车领域更具应用空间。郑宏宇表示,未来电驱动挂车的发展需突破主挂一体化控制、轻量化材料与成本平衡等挑战,同时需构建跨产业链协同模式以推动技术落地与市场化应用。
郑宏宇 | 吉林大学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场景应用的安全测评技术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测试成为确保产品安全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中汽院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延重点探讨了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测试需从产品本身与运营管理双维度保障安全性。刘延指出,测试包括研发测试与标准化测试两类,尤其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事故风险高,需针对疲劳驾驶、系统缺陷等问题加强技术验证。他强调智能辅助驾驶测试具有多维度、复杂性特点,需依托仿真、场地和道路三大测试方法综合评估。
刘延介绍了仿真测试依托场景库、工具链与评价体系构建闭环流程,并需进行可信度评估以确保结果可采信;场地测试通过多目标物联动与中国特色目标物(如三轮车)提升覆盖性;道路测试则支持海外场景快速验证与数据合规回传。此外,刘延提到需关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及预期功能安全测试要求,并强调运营安全需进行运行路线风险评估,从人、车、路、管理多维度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中汽院表示,未来测试将面临场景复杂化、仿真重要性提升、方法向智能化转型、并向车路云协同化测试发展。
刘 延 | 中汽院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至此,2025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圆满落幕。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智能商用车产业必将跨越规模化的临界点,迈向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新纪元。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创新为舵,以合作为帆,共同驶向智能商用车的广阔蓝海。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9/12I70433361C106.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