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增程式电动车被视为中国新势力在电动化浪潮中的一条“特色”突围之路,如今却已成为全球汽车巨头竞相布局的焦点。
近期福特、别克两大美系巨头在中国市场相继亮剑增程技术,连同德系的宝马、大众,日系的丰田、马自达、日产,乃至韩系的现代,一场由主流合资品牌主导的增程技术“军备竞赛”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与速度展开。
主流合资的增程大棋局
在最新一期工信部申报名录中,江铃福特与上汽通用别克的两款新车格外引人注目。
江铃福特带来了其传奇越野车型烈马的新能源版本——烈马新能源。该车型申报了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版本。其中,增程版搭载1.5L汽油增程器(净功率110kW)和43.7kWh电池组,WLTC纯电续航里程175公里,综合续航达1220公里。性能方面,增程版峰值功率为130kW/180kW,最高车速为170km/h。
智能驾驶是另一大亮点,车顶配备激光雷达并搭载超过30个传感器,支持城区自动变道等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达到L2+级别。
这款融合硬派越野基因与电动化的转型之作,预计售价30-40万元,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上市。业内认为,福特选择增程路线,是其拥抱电动化过程中的一种务实妥协。
别克则推出了定位旗舰的至境L7。新车搭载1.5T发动机组成的增程系统,驱动电机最大功率达252千瓦。续航方面,配备40.2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210公里,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
智能化同样是其核心竞争优势,支持无图城区NOA、自动泊车等全场景功能,达到L2++级别,且激光雷达为全系标配。
该车预计售价定位于30万级别,计划于今年8月上市,市场目标直指蔚来ET7、享界S9等车型。
图片来源:别克
值得注意的是,增程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合资车企的青睐。长安马自达去年年底已推出增程车型EZ-6,售价13.98万—17.98万元,融合了长安的智能化与马自达的调校精髓。
今年上海车展上,长安马自达又首发了增程版EZ-60。作为马自达全面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落子,EZ-60加入增程赛道,清晰表明了其技术路线的重大调整:从过去相对坚持纯电路线,转向更灵活务实、兼顾市场需求的混动化策略。
除上述车企外,大众、宝马、广汽丰田等也在积极布局增程技术。
上海车展上,大众集团展示了其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该车纯电续航高达350公里,核心亮点是搭载了EA211 1.5T EVO II高效增程器。大众特别强调其强大的平台适配性,可灵活应用于不同尺寸车型。
业内预测,ID. ERA的亮相也为奥迪品牌后续可能的增程计划埋下伏笔。
宝马方面,据报道,宝马已决定重启增程式系统开发,计划首先应用于即将推出的第六代X5。此外,其正与采埃孚紧密合作,开发一套基于800V高压平台的全新增程系统。
据披露,该系统底盘与电气布局将借鉴其氢燃料电池车型iX5的成熟经验,后续将快速扩展至新一代X3及第二代X7等核心SUV产品线。
这套系统将与宝马第六代电驱动架构深度整合,并计划搭载宁德时代定制的NMC(镍锰钴)圆柱电池,官方预期其CLTC综合续航里程将突破1000公里。
日韩巨头同样在紧锣密鼓推进。广汽丰田已正式宣布进军增程动力市场,计划为其明星车型汉兰达和赛那推出增程版本。此举标志着丰田将在中国市场开启涵盖油混、插混和增程式的“大混动时代”,意图以多元化的技术组合巩固其在主流消费区间的领导地位。
现代汽车明确表示将于2026年底前推出中型SUV的增程式电动版本,并计划在现代及高端品牌捷恩斯下销售。
日产也在积极评估为其中型和大型SUV提供增程式版本的可能性,认为相比纯电动车,增程式在牵引、拖曳等重载场景下具有显著优势,能在不依赖超大容量电池组的情况下实现更长续航,同时提供与传统燃油车无异的快速补能体验。
整体来看,增程式技术正成为合资车企推动庞大燃油车用户向新能源平顺过渡的关键支点。从宝马、大众的技术规划,到丰田、现代的上市路线图,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事实:增程式已从新势力的阶段性方案,跃升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上的重要一环。这场由传统巨头主导的增程大幕,才刚刚拉开。
从观望到入局
合资品牌在增程技术领域的探索并非临时起意。
虽然近年来中国新势力车企如理想、问界等在增程式电动车赛道表现突出,迅速赢得市场,但实际上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车巨头早有技术预研与实践积累。
回溯过往,宝马是最早将增程式技术量产化的合资品牌之一,其探索可追溯至十年前。2014年推出的i3 REx车型便搭载了增程系统,利用一台0.65L双缸汽油机为电池补能,将综合续航提升至300公里。
然而,彼时宝马管理层基于对欧美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判断,认为增程器“没有未来”,其克服里程焦虑的作用将被削弱。基于此,宝马确认搭载增程式技术的i3与i8不再持续研发,并明确选择纯电动路线作为未来核心,将资源集中投入全新纯电平台的开发,这与数年后中国增程市场的爆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片来源:宝马
奔驰曾测试过1.0T增程器方案,目标是将续航突破700公里并探索核心控制算法。不过该项目最终未落地,奔驰评估后认为增程式是“过渡性技术”,生产成本高且益处有限。
合资品牌的技术优势更体现在深厚的传统动力领域积累,高效内燃机正是增程系统的核心。
德系、日系车企在小型化、高燃效发动机领域拥有显著优势,例如宝马与采埃孚联合开发的新一代模块化增程系统,支持70-150kW功率覆盖,通过优化运行区间进一步压榨热效率,其技术根基正是宝马在涡轮增压与燃烧控制上的长期积淀。
同样,他们在电驱动系统集成和整车控制逻辑上的成熟度,也源于数十年混动技术迭代的锤炼。
然而,在2018-2023年中国增程市场爆发初期,合资品牌却呈现出战略观望姿态。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其全球战略重心偏向纯电路线,如大众MEB、奔驰EVA平台均以纯电为首选;
其次,对中国市场用户对续航焦虑和补能便利性的深切需求认知存在滞后,增程式的优势直到理想ONE、问界M7等车型热销才被充分验证;
再者,政策环境曾对增程式技术路线存在争议,部分欧洲车企担忧其不符合“全面电动化”的长期目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谨慎态度并非技术缺位,合资品牌是在等待市场成熟度与用户接受度的明确信号。
而市场信号在2024年已清晰到来,成为中国增程市场的关键转折点,也为合资品牌按下了技术落地的加速键。全年增程式车型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暴涨78.7%,超50款增程新车密集上市,标志着该技术路线完成从边缘到主流的跃迁。
高端市场格局的重塑更具标志性:问界M9以全年15.8万辆的销量取代宝马X5,登上50万元以上车型销冠宝座;2025年,问界M8月销突破2万辆,持续蚕食BBA市场份额。
用户用真金白银投票,彻底验证了增程式在高端市场的价值逻辑——它融合了纯电驾乘体验与无里程焦虑的优势,成为当前充电网络不足阶段的最优解决方案。
面对这一不可逆的趋势,合资品牌终于亮出技术底牌,以系统性布局抢滩增程市场。
例如,上文提到的宝马重启增程计划,新一代系统将搭载于2026年推出的第六代X5,后续扩展至X3、X7等主力车型;马自达推出合资首款增程车型EZ-6,并规划后续产品。
相对而言,新势力的优势在于快速响应需求与智能化体验,而宝马、马自达等企业则致力于将增程系统深度融入其成熟的豪华制造体系,从底盘调校、严苛品控到全球供应链管理,以此构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合资能从中分一杯羹吗?
不过,自主品牌也并非被动应对,其在增程市场多年的经营布局,不会轻易拱手相让。
最新一期工信部申报名单中,除了两款合资增程车型,自主品牌同样推出了尚界H5、星纪元E05、奇瑞风云T11等增程产品。合资与自主品牌增程车型的密集亮相,预示着双方在该领域的新一轮交锋已然开启。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增程技术路线已从边缘走向主流。据统计,市场在售增程车型超过50款,价格覆盖11万元至百万元区间。
有证券显示,增程车渗透率从理想ONE验证可行性的启动期,历经双寡头垄断期、下沉涌现期,到2024年下半年进入规模与高端化并行阶段,总体渗透率达5%。其在高端市场表现尤为突出——40万元以上价格带的渗透率高达31%,远超10-15万元价格带2%的水平。
这一分化揭示了增程技术的现实格局:高端用户更看重其弥补纯电补能短板的能力,而经济型用户则对用车成本更为敏感。
图片来源:理想
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构筑起坚固防线。问界品牌发布40个月累计交付突破70万辆,问界M9稳居50万元以上销量冠军。小鹏、小米等新势力加速扩军,小鹏首款增程车将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小米则被曝规划增程式SUV;零跑、深蓝等品牌则通过深蓝S05、零跑C系列等车型将战火引向合资传统腹地。
价格下探成为自主品牌扩大优势的关键策略——理想汽车单车均价从37万元降至30万元,阿维塔增程版均价回落6万元至25万元,深蓝S05、奕派007更以11.99万元起售价打破了增程车的高端桎梏。这种“自上而下”的挤压使合资品牌在主流市场陷入被动。
马自达EZ-6的教训尤为深刻——其借用长安增程技术却定价14万元起步,因性价比不足导致月销量一度徘徊于千台,直至降价至不到10万元(经销商报价)才勉强接近3000辆。这表明合资品牌若仅依赖品牌溢价而缺乏技术差异化,在激烈竞争中难以立足。
面对困局,部分合资品牌开始调整战略。广汽丰田等宣布将推出多款增程车型。别克至境L7则选择“高端突围”,主攻30-40万元区间,试图在豪华轿车市场复制理想SUV的成功路径。
增程市场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迭代速度与生态整合能力的较量。自主品牌借力本土供应链与数据反哺机制,例如问界通过70万用户行驶数据持续优化智驾系统,形成“技术、体验、数据、升级”的闭环。反观合资品牌,即便如江铃福特烈马配备了激光雷达及超过30个传感器,其在复杂实际路况的适应性仍需验证,且缺乏规模化用户数据支撑快速迭代。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成本控制。合资品牌因供应链本土化程度不足,难以在10-15万元价格带复制深蓝S05的成功。当小鹏将增程项目核心零部件定点周期压缩至半年,小米规划三年推出四款增程车型时,传统合资企业的研发与供应链体系能否匹配这种速度,将关乎其市场存亡。
合资品牌若仅将增程视为燃油车的替代方案,而非智能化体验的载体,将始终落后半个身位。未来的突破口或在于差异化场景创新,例如,利用增程系统供电优势,昊铂HL拓展了户外投影功能,享界S9支持100英寸巨幕与移动KTV,这些场景化体验正重新定义豪华内涵。
当宝马、现代等国际品牌加入战局,唯有将全球技术积淀与中国用户需求深度融合,方能在自主构建的增程壁垒中寻得一线生机。
增程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已成定局,但合资品牌的分羹之战注定艰辛。从别克至境L7到马自达EZ-6,合资阵营正经历转型阵痛期。当深蓝S05以12万元价格锚定大众市场,问界M9以50万级销量重塑高端格局,合资车企必须回答:究竟要以降价换取生存空间,还是以技术重夺定义权?这场战役没有过渡方案,唯有破釜沉舟的创新,才能避免增程盛宴沦为自主品牌的独角戏。
总结:
增程式汽车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正成为合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转型中扭转局面的关键突破口。
面对此前在纯电领域相对滞后的竞争态势,以及本土新势力凭借增程路线快速抢占高端市场的现实,合资品牌亟需通过增程技术提升新能源销量占比,重拾市场话语权。其深厚积累——如高效内燃机技术、全球供应链体系、成熟的整车制造与品控能力——为打造兼具续航里程与豪华体验的增程产品提供了基础。
当前,理想、问界、深蓝、零跑等本土品牌已在该领域占据先机,而宝马、奔驰等合资巨头的加速入局,将引发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可能推动增程车型价格下探、技术迭代加速,更将检验合资体系能否快速响应中国用户需求,将技术储备转化为市场认可。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其在未来中国新能源格局中的地位,这是一场关乎生存与话语权的关键之役。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7/21I70429463C109.shtml
 ;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