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上,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指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车企已难以通过简单的配置竞争赢得市场,更需要从消费者用户洞察出发。他强调,尽管汽车行业不缺数据,但如何融合大小数据,打通从需求到产品到服务的链条,找到附加价值点,是未来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杨涛提到,许多高科技配置在不断下放至价格更低的车型中,实现了科技平权。然而,消费者的感知装配率并不高,存在浪费现象。同时,不同车企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和策略不同,消费者的感知也有差异。
杨涛认为,在智能化的过程中,消费者对科技配置的容错率随着配置的普及而降低,主流消费者更加注重配置的实用性和体验。此外,随着AI技术的上车,座舱和驾驶体验有望持续迭代,打造千人千面的体验。
杨涛 | 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J.D. Power介绍
J. D. Power始终专注于用户洞察工作,将用户心声传递给主机厂,我们每年会发布十几份行业标杆研究及联合研究报告,助力车企明晰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同时,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探究用户行为背后的逻辑成因,最终以咨询服务形成完整闭环。
近两年,J.D. Power的工作范围逐步拓展。在项目立项前,我们与众多车企合作,针对未来3至5年可能应用于车辆的技术,开展消费者未来需求调研,并与供应商及主机厂合作,针对未来1至3年有望上车的技术进行概念验证。
立项伊始,我们与车企的产品测试团队合作,运用消费者数据为产品策略、产品定位及产品定义赋能。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提供全程陪跑服务。自去年起,我们重点关注从SOP到产品上市这一阶段。
据数据统计,去年中国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新车超过200款,若将改款换代车型计算在内,数量达700多款。由于国人偏好特定日期,常选择吉日发布新车,致使多个车企在同一天发布新车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如何助力车企脱颖而出成为关键。基于此,我们为众多车企提供上市营销赋能,并关注车辆进入长周期使用阶段的整体服务内容。
用户体验与智能化趋势洞察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趋近存量市场。两年前,部分车型还有一定市场机会,如今各类车型已全面进入红海竞争阶段。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车企还是供应商,都需回归本质。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单纯依靠配置竞争已无法赢得市场份额。整个汽车行业去年的利润率仅略超4%,难以支撑车企的长期投入与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摒弃这种简单的竞争模式,回归以消费者洞察为核心的本质。
当下,车企并不缺乏数据,无论是行业层面的大数据,还是车企内部的自有数据,均具备一定规模。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融合这些数据,打通从需求分析、产品研发到服务提供的全链条,挖掘其中真正的附加价值,这将是未来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根据我们每年针对潜在购车客户的研究,智能化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消费者在车辆上能够感知到的智能配置不断增加,智能化无疑成为汽车行业变革下半场的重要突破口。
J.D. Power在智能化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与探讨。近年来J.D. Power每年连续发布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TXI),该报告聚焦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相关的高科技配置。我们每年针对约40项此类高科技配置,与行业各方进行调研与交流。目前,这些高科技配置尚未成为车辆的标准配置,仍处于市场渗透阶段。
为深入了解其市场表现,我们每年围绕这些配置研究两个关键指数。一是市场深度指数,该指数反映车辆上市后消费者能够感知并实际使用的配置数量;二是功能表现指数,该指数又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类似于传统IQS的质量投诉指标,另一部分则是针对这些科技配置的整体用户满意度体验,类似于APEAL。
研究结果显示,TXI指数在过去四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进一步从功能表现指数和市场渗透率两个维度剖析,该指数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配置的下沉。市场深度指数逐年高速增长,这意味着高科技配置正在不断普及,即所谓的“科技平权”。这种趋势打破了传统汽车以价格作为主要区分标准的格局,如今,在价格相对亲民的十万元级车型上,也能看到诸多高科技配置的应用。我们每年都会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与行业共享研究成果。
从行业平均水平来看,科技配置的感知装配率仅为38%,部分企业甚至更低,约为20%多。这意味着大量成本投入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过去智能化配置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对不同配置的感知和喜好程度并不一致。我们通过研究中国市场过去四年所有科技配置,采用了技术接纳曲线模型。任何新技术或新产品被市场接纳都需经历特定的生命周期,通常存在几个关键阶段,早期约2.5%的消费者属于尝鲜群体;随后16%的消费者为早期采用者,当市场接受度超过16%时,便逐渐进入早期多数派阶段;一旦超过50%,该配置或产品即被主流市场接受,逐渐成为标配。在过去四年中,真正进入主流市场成为主流配置的主要有在线实时导航、车载语音助手、车控APP以及OTA四项。
而许多其他配置,尽管车企和供应商持续大力推广,但消费者端的感知和接受程度较低,甚至个别配置呈现倒退趋势,比如单踏板模式。这表明在技术接纳曲线中,16%之前的早期消费者对科技配置的容错率较高,他们追求与其他消费者的差异化,并乐于在社交平台分享独特体验;而当配置进入50%之后的主流消费阶段,消费者更加关注配置的实用性,对配置体验的容错率极低,一旦出现质量或体验问题,便会产生抱怨。
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车企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比拼是否拥有配置,逐渐转变为考量配置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例如,两年前我们团队在为某车企提供咨询服务时,发现其高科技配置存在诸多缺失;而两年后再次合作时,该车企在高科技配置方面已不逊色于新势力车企。然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注点已从有无配置转变为配置是否好用,进而关注其价值。
我们通过调研消费者对配置的使用频次以及付费购买意愿来评估配置的价值。一方面,了解消费者在日常或每周用车过程中,该配置是否为高频使用场景,能否真正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若配置需付费购买,消费者是否愿意支付。
不同品牌在这方面的表现各异,我们将配置分为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两部分进行分析。在过去几年中,尽管市场上涌现出众多辅助驾驶相关功能及宣传,但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实际使用频次和购买意愿并不高。鉴于此,我们基于50%的用户反馈和50%的客观数据,从第三方视角对辅助驾驶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并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给出各品牌的真实表现,旨在推动辅助驾驶领域的健康发展。
另外,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了名为“华舆奖”的项目,每年挖掘汽车行业中具有前瞻性的优秀智能化实践案例。然而,在去年年底的“华舆奖”评选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在对最后入围的十几款车型进行评估时,车辆座舱内的布置、硬件以及界面操作等方面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虽然硬件标准化有助于车企进行适配开发,但并非消费者所期望的智能化体验,消费者期待更具个性化的设计。
当前,座舱设计需要出现一些变化,打破当前的同质化局面。例如,中控屏的设计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15-17寸居中放置的方式,各品牌有望推出更具特色的设计方案。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以大语言模型为例,在前年的“华舆奖”评选中,市场上仅有一款车型搭载了语言大模型;而去年评选时,这一数字增长到了9款。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可以说,今年是AI真正大规模应用于汽车领域的元年,AI技术的应用有望重塑座舱体验、辅助驾驶体验以及整个驾驶过程中的底盘控制等多方面。但目前也存在问题,今年年初,众多车企几乎同时宣布接入Deepseek,并基于其进行自主开发,但消费者对此并未明显感知。我们与车企研究院及消费者沟通后发现,AI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去年我们针对大语言模型的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在尝鲜期过后,真正会长期使用的大语言模型功能较为基础,例如“讲个笑话”。不过,我们也看到许多车企在AI应用方面正在积极努力,预计从今年开始,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个性化的体验,实现“千人千面”的座舱目标。
(以上内容来自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于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发表的《用户体验,洞见智能化的未来》主题演讲。)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5/6I70424544C106.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