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辆实现“减肥”之后,将会如何?有研究显示,电动汽车每减重10%,续航里程可提升5%-8%;传统燃油车减重100kg,可降低油耗0.3-0.6L/百公里,减少约5g/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无疑是节能减排的亮点。
如何减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是汽车轻量化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上海车展,东莞艾可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可迅”)以一台全碳纤维展车耀眼登场,从碳纤维的内外饰件到结构件,从后视镜壳、迎宾踏板到轮毂等已量产上路的产品,全面展示了碳纤维汽车零部件的无限应用潜力。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拍摄
作为高性能碳纤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领军者,成立于2012年的艾可迅,通过革命性的材料创新和智能制造技术,重新定义了汽车轻量化的可能性边界。那么,艾可迅如何以技术突破、研发优势与未来战略,成为碳纤维材料应用领域的“隐形冠军”?
碳纤维革命之下,“隐形冠军”走向前台
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双碳”目标与电动化转型的双重挑战,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轻量化技术已成为决定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得益于碳纤维材料轻质高强的优异材料特性以及优雅的外观,碳纤维汽车零部件在汽车轻量化和差异化的进程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全碳纤维结构件在重量上与传统系列配置相比,可减重20%-40%、强度提升20%-60%,在增加续航里程的同时,也让车辆具备更好的舒适性和操控性。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拍摄
“这几年,全球乃至中国整个碳纤维产业成熟发展,碳纤维零部件不再只是豪华汽车消费者的专属品,也是汽车轻量化必不可少的元素。”艾可迅集团董事长兼计划总监廖国兴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车市,各家OEM车厂跃跃欲试,采用更具差别化的轻量化碳纤维产品给车主选配,这也是艾可迅可以发挥和贡献更多的新阶段。
本届上海车展上,艾可迅展示的这台碳纤维展车,从内外饰件到结构件都采用了全碳纤维材料。它不仅外观炫酷,更以轻量化、高强度等特性,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如此全面“亮剑”,也意味着这家碳纤维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隐形冠军”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艾可迅在碳纤维创新解决方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为止,艾可迅每年以一个新台阶,向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艾可迅凭借对碳纤维的热情和技术积累,累计获得4次全球业内权威的「法国复合材料展JEC」汽车和道路运输创新大奖。创新一直是复合材料行业的核心,每年JEC复合材料创新奖旨在表彰能充分展示复合材料创造性与前沿性的项目。
2014年,艾可迅凭借碳纤维底板,以创新的设计和工艺,为汽车减重提供了新思路而获奖。
2016年得奖,因艾可迅快速成型的汽车中控台PCM成型工艺,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2018年艾可迅是以轻量化设计的稳定杆与连接杆获奖,凭借碳纤维材料在汽车底盘批量制造中的创新解决方案,实现减重超55%的技术突破,为设计、制造和高科技等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2023年,艾可迅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的全碳纤维防滚架,满足国际汽车联合会(FIA)的负载和道路测试,减重超40%,同时具备Class A的外观品质,引领行业创新潮流获业界高度肯定而再获JEC大奖。该产品在轻量化和性能的双重提升,除了获得大奖,已应用于客户的量产车型。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拍摄
总体来看,在汽车轻量化趋势的推动之下,艾可迅在碳纤维汽车零部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艾可迅已成为30+家全球TOP车企的一级供应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众多欧洲一流超跑主机厂的首选供应商,以及亚洲新能源车企的核心技术盟友。
截止目前,在样多量精的车用碳纤件领域,艾可迅已实现超过300万件碳纤维产品的量产实力。2024年,艾可迅原厂碳纤维后视镜壳出货量达10万件,全球供货量第一,成为企业多年来深耕碳纤维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有力证明。
创新挂帅,技术是企业发展第一动力
“创业团队的家族在复合材料行业深耕逾半世纪,早年从碳纤维运动器材起家,继而转型做碳纤维自行车。”廖国兴告诉盖世汽车,“2012年我们在一个契机下创立艾可迅,跨足车用复合材料零部件成品的研发制造领域,经营团队成员至今专业资历已长达30多年。”
在长达十余年时间里,艾可迅从服务欧洲高端品牌主机厂扎根,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如今,艾可迅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企业。“我们将触角延伸到亚洲及内地,在东莞设厂,继而到越南建厂,以欧洲规格的设备和管理模式运营。而今,大家一起见证碳纤维产业的蓬勃发展。”廖国兴说道。
发展至今,艾可迅在汽车碳纤维产品层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增强件、底盘组件到内外饰件的全系列量产解决方案。廖国兴指出,“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材料的性能极限,更为整车制造商提供了平均减重30%-50%的轻量化赋能方案。”
对于强技术含量的汽车碳纤维领域,艾可迅建立起如此强势且完整的产品体系,背后离不开对研发的重视与投入。正如廖国兴所言,“技术研发是艾可迅的核心战略,我们始终将技术和创新视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目前,艾可迅研发团队超过150人,其中还包括欧洲分公司的技术专家。更重要的是,艾可迅研发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拥有多年汽车/复材行业经验,覆盖从样品开发到终端产品交付的全链条技术节点,确保技术方案具备前瞻性的同时,又能快速匹配量产需求。截止目前,艾可迅集团拥有超过百项专利,其中还包括诸多发明专利。
艾可迅的研发体系特点可以总结为“黄金三角组合”,即“跨领域专家深度融合+国际化视野叠加本土经验+创新探索与量产落地的双重能力”。
对此,廖国兴分析得十分透彻,“艾可迅研发模式遵循国际化与本土融合的模式,欧洲技术中心+东莞基地研发中心。这样既能吸收全球顶尖技术理念,又能针对中国供应链特点优化成本。”
这样研发优势也得到了具体的转化。据悉,艾可迅已经构建出“智慧工厂”体系,其热固性碳纤维快速成型工艺领先行业2-3年,AI视觉检测系统实现99.99% 的出厂合格率,依托东莞+越南双制造基地,实现高效生产。
此外,艾可迅也严格遵循IATF16949等行业法规标准,同时建立内部“创新实验室”机制。在确保车规级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类似全碳纤维防滚架等行业顶级安全轻量化结构件的技术突破。
艾可迅的研发投入始终聚焦于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应用、工艺创新及突破,以及高效率高品质规模化量产三大方向。因此,艾可迅在研发方面成果斐然。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拍摄
目前,艾可迅拥有全球首创的9米径向编织技术,已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碳纤维轮毂,通过了多项严苛测试并合法上路。值得一提的是,行在前沿的碳纤维轮毂在艾可迅的展台上更是全场明星,访客们争相触摸与询问。
碳纤维将是汽车轻量化市场“必选项”
碳纤维汽车零部件在汽车轻量化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数据显示,从2023年中国碳纤维复材需求按行业来看,其中体育休闲应用18000吨,占比26.1%、风电叶片应用17000吨,占比24.6%,航空航天应用8000吨,占比11.6%。其次是碳碳复材、压力容器、混配模成型,分别占比10.9%、6.2%、6.1%。相关研究机构认为,汽车及混配模成型会因为中国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而应用潜力巨大。
然而,从行业现状来看,碳纤维材料高成本与工艺复杂性,也长期制约其大规模应用,行业亟需技术突破者打破僵局。
所幸的是,碳纤维材料的成本问题将有所改观。廖国兴认为,“国内市场对于碳纤维的价格非常敏感,然而材料的革新、生产效率的提升,加上国内对碳纤维需求殷切,种种条件让碳纤维的价格朝更亲民的方向奔去。”
碳纤维产品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廖国兴表示,碳纤维零部件会从汽车轻量化市场的“替代项”转化为“必选项”。汽车复合材料市场持续成长、电动车的兴起,市场对轻质材料的需求增大,这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开创了新的机会,也带来同业竞争,但因市场分化也会各自精彩。”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拍摄
当然,在未来的竞争中,供应商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快速推出新工艺,迎接各大主机厂批量生产的需求。那么,艾可迅的竞争优势在哪里?“艾可迅已为30多家国内外主机持续稳定地提供批量碳纤维部件。”艾可迅生产总监廖元利表示,艾可迅的优势是能够从容面对不同主机厂客户的技术标准,并能转化成稳定地规模化大批量生产。
如今,艾可迅拥有亚洲规模领先的自动化碳纤维制品生产线,以及国际一流的精密加工中心,同时还拥有完整的开发设计验证体系和欧规管理的生产基地。这些硬核实力,使得艾可迅可以为主机厂提供从概念设计到批量交付的全流程服务。
艾可迅更重要的核心实力,就是区分客户对于产品外观和性能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廖元利强调,“对于艾可迅而言,对客户做足功课,深度了解客户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及要求,从而提出针对化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
结语:当“隐形冠军”走向舞台中央
在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浪潮中,艾可迅凭借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及高品质创新理念,设计出性能更优、重量更轻的碳纤维产品。2025上海车展上,艾可迅以精品级的亮点碳纤维产品,展现“隐形冠军”风采,向全球传递出其以创新与品质为引领,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汽车向轻量化、高性能、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决心,彰显其「碳索无限力量」(Power of Carbon) 的广阔前景,持续领航碳纤维轻量化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5/6I70424343C103.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