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魔幻的2024年正式落下了帷幕。
而在愈发内卷的中国车市,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每月的交付数全部相加,或许还没有一家传统车企的单月销量要高,但却能占据超出半数的行业关注度。
它们,被认为是整个大盘的风向标,是电动化转型浪潮催生出的产物。许许多多的后来者,挤破脑袋都想被纳入到该阵营之中。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我说的是谁。
由此将视线先拉回到六年前,清楚的记得刚刚走出校园,笔者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名汽车媒体,并且被安排负责主要追踪今天文章的主角——新势力造车。
所以在接下来的2000多天,可以说亲眼见证了该群体的大浪淘沙、起起伏伏与你方唱罢我登场。
发展的洪流滚滚向前,有人坠落深渊,有人陷入挣扎,有人彻底绽放。我也慢慢褪去了曾经的青涩,但还算庆幸的是,没有被生活彻底的磨平棱角。
而刚刚进入2025年,收到了撰写对应盘点的任务。思考片刻后觉得,并不太想像往常一样,循规蹈矩的依次罗列仍留在牌桌上的它们,究竟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以及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
相比之下,试图展开聊聊深藏内心的一些话。
初代目只剩四家
北京时间1月1日,所谓的“新势力造车”们,争先恐后的发布了2024年的终端成绩单。虽然某些数字背后存在很大的水分,大家连统计口径都无法统一,但仅就综合表现来看,上榜的选手还是响起了“涨声”一片。
共同营造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场景。
但望着这张略显冷冰冰的表格,我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开心。因为,如果单论真正意义上纯粹的新势力造车,竟然只剩下了四家。
理想、零跑、蔚来、小鹏。
至于榜单上剩余的品牌,要不拥有传统主机厂资源雄厚的背书,要不是科技巨头瞅准风口入局后降维打击的杰作。理性客观的讲,把它们全部混为一谈,其实有一点的讽刺与不妥。
奈何,大家挤破脑袋都想把“新势力造车”的帽子牢牢扣在自己头上,就想与初代目们牢牢绑定在一起。
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好作罢。
好在,身为这篇盘点的撰写者,拥有“挑挑拣拣”的权利。所以本段将要聚焦的,仍然是那货真价实的四家。
首先,搬出刚刚拿下新势力造车年度销冠的理想。
不可否认,互联网是有记忆的,2024年年初十分嚣张的它,抛出了冲击80万辆的销量目标。可最终,经历了迫不得已的下调,最终仅以50万辆收官。
试问,为何会消失“30万辆”?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理想错误判断了中国车市的竞争强度,远远低估了纯电板块的开拓难度,不得不为狂妄买单。
当然,随着理想L6(配置|询价)的成功推新,凭借增程板块足够扎实的根基与先发优势,这家新势力造车还是在2024年足够高效的保住了基本盘。
并且成为了初代目中,第一家踏入正循环,实现规模效应的存在。
而面对徐徐拉开帷幕的2025年,理想的新目标仅仅定在了70万辆,一改往日盲目乐观的作风。如此谨慎的背后,还是由于即将面对的未来,弥漫与洋溢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被冠以“小理想”之名的零跑,注定是过去365天最令人出乎意料的一家新势力造车。
1-12月共交付新车逼近30万辆大关,12月交付量迈过4万辆,旗下拥有三款月销突破1万辆的SUV车型,并且全部集中在20万元以下。
神器,真的太神奇了。
而爬出泥潭的背后,只能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换言之,国家政策的助力,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产品本身的极致性价比路线,都成为了零跑参与赌局的筹码。
2025年,其更是将野心放大到了50万辆。根据这家新势力造车的产品规划与推新节奏,并非没有完成的可能。
反正,纵观零跑的发展路径,有太多的误打误撞与野蛮生长。但就是这些外界看来的“巧合”与“运气”,促成了它站在如今的位置上。
反观蔚来,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对于它总是有着较为复杂的情愫。一方面,爱的深沉;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
而蔚来的2024年,只能说喜忧参半。
首先,NIO本品牌在没有新车介入的大背景下,累计共交付新车约20万辆,的确可圈可点,尤其是考虑到其所处高端纯电市场的需求遇冷。
其次,作为第二品牌旗下的首款产品,乐道L60(配置|询价)绝对拥有正面硬刚特斯拉Model Y的潜质,但受限于制造端的拉胯表现,没有给蔚来带来应有的助力。
上市三个多月之后,单月交付量才将将破万,绝不值得骄傲与自喜。
2025年,李斌许诺整体销量目标必须翻番,简单换算就是近45万辆。不吹不黑,结合整个大盘的厮杀强度,撞线的挑战明晃晃摆在那里。
与此同时,正在进行中的这300多天,将是关乎蔚来能否迎来“企业拐点”的关键一战,究竟是脱胎换骨还是坠落深渊,往往会在转瞬之间。
至于最后提及的小鹏,2024年上半程无疑遭遇了“天崩开局”。
但凭借下半年接连推出MONA MO3与P7+,两款从产品、到配置、到产能都准备非常充分的A级与B级纯电轿车,一定程度上的缓过了劲儿来。
全年,以超过19万辆收官。
而2025年,这家新势力造车试图冲击的目标,则为比较理性的35万辆。考虑到上述两款产品引发的马太效应,以及小鹏自身组织架构的焕新,包括有效选手的陆续入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哦,对了,就在键盘上敲打下这些字符的时候,小鹏G7官图发布了。战斗,已经打响……
风雨缥缈那三家
正如文章开篇提及的一样,入行6年,见证了新势力造车阵营中太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惨案。
因此,对于残酷的洗牌,已经慢慢见怪不怪。
而截至目前,中国车市长长的淘汰名单上,俨然写下了类似威马、爱驰、天际、拜腾、奇点、前途、赛麟等等“失败者”的名字。
可即便如此,身为汽车媒体,尤其是专门报道该阵营的汽车媒体,对于生离死别渐渐习以为常,回头再去看血腥的2024年,依旧会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窒息与不可思议。
究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之前的“出局”,几乎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铺垫与挣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过去的365天,全部是彻彻底底的猝死与闪崩。没有太多的预兆,好似刚刚发现一丝裂缝,然后大厦瞬间轰然倒塌。
至于它们是谁,相信答案心知肚明——高合、哪吒、极越。
三家新势力造车,碍于种种原因,在被狠狠抽了一记耳光之后,纷纷陷入到风雨飘渺的阶段之中。
虽然它们当中的某些品牌,还在做所谓的自救,甚至美其名曰的什么进入到“创业2.0阶段”,但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观点:“任何一家主机厂,只要经营端出现暴雷的情况,想要修复好已经撕开的伤口,重塑之前的品牌口碑与用户信任度,根本是不可能的。”
更直白来点讲,中国车市绝不会给“失败者”第二次重启的机会。站在终端消费者的角度,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只会择优入手。
而随着电动化转型浪潮的愈发猛烈,赢者通吃、资源朝头部集中的趋势,本身就在整个大盘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从高合,到哪吒,再到极越,陷入挣扎并不冤枉。
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三者的企业短板与致命弱点,都太过的突出。面对与日俱增的游戏难度,注定会被无限的放大与针对。身处难熬的消耗战之中,败下阵来太过正常。
如果说2024年之前的淘汰赛,更像晋级难度不算太大的粗筛阶段,那么2024年随着评判各家新势力造车“筛盘”的网眼急剧收窄,窒息之感无疑迅速上头。
最终,表面光鲜亮丽的它们,被不留情面的扯下了“遮羞布”。
顺带,还涌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留在牌桌上四位初代目的掌舵者,无一例外都是之前被狠狠吐槽的“门外汉”。
相反,那些看似拥有传统车企光鲜履历背书,高调选择下海的职业经理人们,却没有一位能够披荆斩棘的延续辉煌,纷纷颜面扫地落得一地鸡毛。
而在我眼中,“错把平台当能力”或许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借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话说:“造车就像是在嚼着玻璃凝望深渊。”这些打惯了拥有大批人马保驾护航顺风局的精英们,远远小瞧了从无到有的创业难度。
转念一想,诸多活着的车企当中,同样有不少浑水摸鱼的草台班子。一片红海的2025年,相信会让他们原形毕露。
至此,文章渐渐临近尾声,还想抛出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你说现在到底还有新势力造车吗?”
就拿仍留在牌桌上的四家初代目为例,无一例外都是在2014年、2015年便已正式成立。
十年过去,一颗种子足以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再到枝繁叶茂;一名婴儿足以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再到小步快跑。
所以,也许我们不应该再拿这样一个究竟是褒是贬的词汇去框定它们。而今天文章的标题,便是我最后想呼吁的。
“都十年了,哪还有什么新势力造车。”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1/13I70416109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