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再次为全固态电池投产按下倒计时。
在7月29日召开的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新任总裁贾健旭透露,全固态电池已经开启500天投产计划,进入投产倒计时,厂房选址,也已经去看过了。
这并不是上汽集团第一次提及全固态电池进展倒计时500天节点。在今年五月份举行的“向新十年 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集团就曾高调启动“首条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建成贯通倒计时500天”。
图片来源:上汽集团
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全固态电池的进展,足以可见上汽集团对其重视程度。目前上汽集团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已经有了清晰的量产时间表:
第一阶段,产品液含量10%,即已应用于智己L6的光年电池,今年10月将正式交付用户,能量密度超过300瓦时/千克,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第二阶段,产品液含量5%,预计2025年开始规模搭载,包括智己及其他上汽纯电/混动车型。第三阶段,产品液含量降低到0,即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量产。
对整车厂来说,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极致内卷且竞争加剧,亟需在真正的技术革新上领先。全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低成本等多维度优势,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制高点。
全力出击新赛道,也是包括上汽集团在内的传统车企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就曾透露,“上汽技术中心是最早一批做固态电池研究的,刚开始是技术中心和清陶的研究合作,后来是上汽跟清陶成立联合实验室,最终目的在于产业化。”
盖世汽车了解到,目前整车厂对全固态电池积极布局,其实离不开政策引导、电芯技术已取得突破等多重因素加持。此前,由于宣传上的模糊说法,致使全固态电池多次在行业内外掀起热议。在资本助推和舆论热度下,外界对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亟需一个确切的心理预期。
除了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广汽集团等已宣布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动态和量产时间表:广汽集团凭借第三代海绵硅负极技术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够达到400Wh/Kg以上,并且目前已实现大尺寸多层堆叠全固态电芯的制造,预计2026年装车搭载于昊铂车型;一汽集团目前已完成核心材料20Ah级电芯的开发,有望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示范运行。
锂电池的关键材料如正极、负极、隔膜等,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内卷”非常严重,已接近材料性能的极限值,全固态电池亦成为动力电池企业下一步的制胜关键。
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透露了在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的突破。比如,宁德时代在2024年半年财报中透露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欣旺达表示已完成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以上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预计产能达1GWh。国轩高科也透露,保守预计2027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上车实验,2030年实现量产。
全球来看,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为争夺全固态电池这一制高点,目前各国均在加大投入攻关。当下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以中日韩三国为主的竞争格局,我国锂电池行业在市场规模、技术水平、产业链完整等多方面领先。有鉴于此,全固态电池这一赛道更不能落后。
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据此前公开报道,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此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
真正的技术创新不会一蹴而就。既然被称为“颠覆性电池新技术”,全固态电池面对的是全新的材料体系、正极、负极等,固态电解质也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种技术路线。值得注意的是,全固态电池除了要在正负极材料、电芯设计、工艺技术、系统集成设计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要想迎来真正大规模量产上车,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托举。
这就意味着,全固态电池对现有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颠覆的同时,未来随着产业链走向成熟,量产后形成规模效应方能带来成本的降低。
如今,行业内外都在期盼全固态电池再次带来“革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全固态电池将“一统天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愈加完善,不同细分市场的车型在选取动力电池装车时有不同的考量。
有行业人士透露,磷酸铁锂电池或将越来越便宜,市场的需求总会存在。全固态电池的应用范围会逐步扩大,但统一市场的情况或许并不会出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8/1I70400664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