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涨价后卖得更好了”,这一现象在近期成为微博热词,引发广泛讨论。一份广为流传的“7月15日-21日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数据显示,BBA三大品牌霸榜前三,环比销量有所回暖,并力压理想、特斯拉和问界等造车新势力。乍看之下,这似乎印证了“涨价促销”的说法。
然而,我们不应被表面数据迷惑。事实上,宝马终端售价调整后的第二周,订单量出现明显下滑。这意味着未来销量可能会被理想、特斯拉等新势力再度缩小差距。
尽管如此,宝马退出价格战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容忽视。不仅奔驰、奥迪及沃尔沃等传统豪华品牌纷纷跟进,大众、丰田、本田等主流合资品牌也决定减少终端优惠幅度。
对此,业内看法不一。有人将这一变化视为车市价格战即将结束的信号。但也有观点认为,“价格战尚未结束,但提升产品价值以增加单价将成为新趋势”。换言之,汽车市场或将进入“降价”与“涨价”并存的新时代。
图片来源:华晨宝马
不止合资不玩了
近期,汽车市场呈现出新的现象:不仅合资品牌,连部分中国品牌也开始调整价格策略。这一变化源于车企对无底线价格战负面影响的重新评估。
据盖世汽车了解到,宝马4S店已在两周内将多款车型终端售价上调2-4万元。据4S店销量顾问透露,这波涨价将持续到年底。宝马中国宣布退出价格战之时,资深汽车分析师钟师就推测,宝马表态之后,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接收到信号后,终端售价应该也会回调。
图片来源:华晨宝马
事实也确实如此。奔驰、奥迪紧随其后。有报道称,奥迪7月中旬之后已开启两轮价格回调,合计涨幅达五六千元。奔驰4S店也接到厂家通知上调终端售价的消息,涨幅在1-2万元左右。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也收紧了优惠政策,终端售价普遍上涨约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品牌在价格调整上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策略。他们倾向于通过产品升级和配置提升来合理化价格调整,这种涨价手段更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可。
以问界为例,新M5和M7车型在焕新后,通过配置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售价或保持原价或小幅上涨。今年5月,问界新M7焕新上市后升级为Ultra版本,官方指导价28.98万-32.98万元,相较于老款贵了4万元左右。问界新M5今年4月上市起售价没有下调,依旧是24.98万-27.98万元。但因为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这两款车型涨价并未影响市场表现。
比亚迪7月26日上市的宋PLUS DM-i因搭载了最新的DM5.0系统,导致产品成本上升,起售价相较老款上调了6000元,官方指导价来到13.58万-17.58万元。比亚迪作为价格战的推手,有部分网友对新车的价格不太满意,认为“贵了”。
ID.与众,图片来源:大众安徽
部分合资品牌也学习到了中国品牌的价格策略。比如,大众安徽7月上市的ID.与众,官方售价达20.99万-24.99万元,比同级别的ID.4系列起步价贵万元,但在车身尺寸、动力性能、纯电续航、功能配置等方面更占优势,体现了“高价高配”(ID.与众提供100+项功能配置)的策略。
上汽大众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产品升级提高售价,另一方面减少终端优惠力度。比如今年5月上市的途观L PRO,官方指导价23.68万-26.68万元,较老款途观L起步价贵了5万元。
另有消息称,为缓解经销商压力,上汽大众自8月1日起全系车型降低终端售价优惠力度。涨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8月1日-8月11日)涨幅3000元-10000元;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再上涨2000元。
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的话道出了当前趋势,“不打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车企应该转向更注重产品价值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品牌长期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选择。
减量保利的无奈选择
“整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价格战,打得已经是头破血流,企业现在是让本而不是让利。”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如此评价当前车市状况。该观点也道出了宝马中国等品牌叫停价格战的根本原因。
据盖世汽车了解到,宝马某些车型每售出一台就亏损8万元。宝马i3更是曾以高达18万元的优惠,将裸车价压至17万元左右,每台亏损超5万元。有报道称,上海一家宝马经销商透露,大幅降价导致他们单月亏损300万元。
“经销商亏不起了”是宝马中国调整策略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一转变距离宝马大降价引发热议仅仅过去一个多月。在宝马带头下,奔驰、奥迪、丰田等品牌纷纷跟进,上演了合资品牌集体缩减终端让利幅度的一幕。
合资品牌面临的困境在于,“降价了销量也没上来”,反而侵蚀了利润。以宝马中国为例,2024年上半年在华交付量同比微降4%至37.6万辆。奔驰在华销量更是下滑10%至35.2万辆。
数据显示,BBA近四年在中国市场份额并无显著变化。原本属于雷克萨斯、林肯等豪华品牌丢失的市场份额被造车新势力瓜分。尤其是特斯拉从中受益,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5%跃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2%。
然而,即便有特斯拉的助力,豪华车市场整体份额仍从去年的13.9%微降至今年的13.6%。
主流合资品牌的处境更为严峻,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45.6%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9.9%。相比之下,中国品牌份额从41.2%上涨至56.5%,呈现出“合资退自主进”的局面。
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均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其中,上汽通用市场份额相较2021年下滑了4个百分点至1.9%。一汽大众市场份额也下滑了 2个百分点至6.7%,东风日产同样减少了2个百分点。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一汽丰田等下滑了1个百分点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止损成为车企的理性选择。有趣的是,BBA宣布调价后的缓冲期,出现了一波订单高潮。但这种现象昙花一现,最新消息显示宝马中国订单量已锐减20%。
有资深车评人表示,退出价格战,车企将进入短暂的阵痛期,主要体现在:销量收缩,新老车主不满、调整过程中的动荡。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后,有已经签订合同并交付定金的准车主表示,经销商要求加价才交付新车。宝马中国厂家正在解决这一问题。
但从长远来看,“减量保利”或许是合资品牌的明智之选。这一策略有助于筛选出高黏度、与品牌有深度联系的客户群体,同时维持终端售价的稳定性。
既卷价格又卷价值
随着合资品牌纷纷调整终端优惠策略,业内出现了“价格战即将结束”的声音,并预测车市将转向价值竞争。然而,这一观点仍存在争议。
有分析认为,价格战难以轻易终结。中国品牌尤其是比亚迪目前主导着市场定价体系。凭借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庞大的销量规模,比亚迪有能力持续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压低产品售价,对整个车市价格体系形成持续冲击。对比亚迪而言,重塑价格体系是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销量的最佳策略。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累计销量达138.8万辆,占据14.1%的市场份额,是一汽大众、吉利汽车的两倍左右。在新能源市场更是独占三成份额,而排在其后的吉利、特斯拉中国仅占据7%左右的份额。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能与比亚迪在价格上直接竞争。因此,“卷价值”成为另一条可行之路,即通过打造差异化优势,形成难以替代的品牌竞争力,避开与比亚迪硬刚价格。
这里的“价值”主要指产品的硬实力,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体验感,以及驾驶操控、驾乘舒适性、底盘调校等,而非简单的配置堆砌,即所谓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拼音响等。
华为鸿蒙智行系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尽管研发成本巨大,导致产品售价不低,但其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快速迭代能力,赢得了消费者认可。今年上半年,鸿蒙智行累计交付19.4万辆。其中,售价50万元上下的问界M9在6月交付1.7万辆,累计大定超10万辆。涨价后的问界新M7在6月交付了1.8万辆新车。
蔚来汽车则通过高质量服务和强大的“社交属性”构建了自己的护城河。创始人定期举办线下车主见面交流会,让车主参与重大决策(比如每年的Nio Day举办地自发投票表决、产品设计或使用建议等),实现了厂商与用户间的利益交换和资源共享。
图片来源:蔚来汽车
此外,蔚来遍布全国的充换电网络也成为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截至2024年7月29日,蔚来全国布局换电站为2454座,其中高速公路换电站超778座。充电站3922座和充电桩2.3万根,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过107万根。上述分析人士指出,蔚来做补能换电网络可实现盈利,“他的车主不缺钱缺的是时间”。
长城汽车旗下的坦克品牌通过主打产品差异化,成功开辟了中国品牌越野SUV的新市场,带动了企业在20万+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和利润增长。
实际上,无论是价格竞争还是价值竞争,都反映了车市价格体系的重塑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合资品牌也并非完全退出价格战,而是在寻求销量与盈利的新平衡点。有业内人士指出,海外市场已经历过价格战,跨国车企对此更为理性,会采取更具战略性的方法。
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将同时体现在价格、产品力和品牌力上。每个品牌都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路线,在价格和价值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7/30I70400415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