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晓莺说 > 中国车规芯片系列(7):国产车规级MCU进击之路
发送
中国车规芯片系列(7):国产车规级MCU进击之路
盖世汽车 周晓莺李争光 2023-11-24 15:36:55

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单车搭载的芯片数量不断增长,同时,对MCU的性能要求也在持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一辆传统燃油车的芯片需求量约为600颗,轻混汽车需求量约为1000颗,插混及纯电动汽车芯片需求量则高达约1500颗以上。

中国车规芯片系列(7):国产车规级MCU进击之路

从市场格局来看,传统车规级MCU供应商主要是恩智浦、瑞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国际厂商,市场集中度较高。随着近几年的“芯片荒”,以及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的需求,国产MCU厂商迎来了宝贵的上车窗口期,2025年将会是国产车规级MCU发展的分水岭。

本期内容,我们重点聊一聊车规级MCU的国产化情况。

MCU:汽车ECU核心运算器件

MCU (Microcontroller Unit),即微控制器,又称单片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汽车、工业、电信、医疗和消费电子在内的等各种电子设备,其中汽车市场约占30%的份额。车规级MCU芯片早已经是汽车电子不可或缺的核心元器件。

在汽车领域,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是汽车专用微机控制器,被称之为“车载电脑”。MCU芯片是ECU的核心运算器件,承担ECU的运算功能。汽车上每个ECU单元需要搭载一个MCU芯片。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提升,单车MCU芯片用量需求可达数百颗甚至上千颗。

与消费级和工业级芯片相比,车规级MCU对产品的环境要求、可靠性要求和供货周期要求都相对较高。针对车规芯片,汽车市场有专门的认证流程,只有通过严苛的AEC-Q100、IATF16949、ISO26262三大车规芯片认证之后,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车规芯片”。车规芯片要通过车规认证难度大,周期长,从流片至量产出货,往往需要3-5年时间。需要指出的是,AEC-Q100、ISO26262认证也有等级之分,即使同为车规芯片,不同应用场景中,对车规芯片的认证标准要求也不一样。

中国车规芯片系列(7):国产车规级MCU进击之路

基于产品性能的高低,应用于汽车领域的MCU规格种类一般可分为8位、16位、32位三种。MCU的位数是指每次 CPU 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是衡量MCU性能的重要指标。位数越多,数据有效数越多,精确度越高,运算误差越小。

近年来,由于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快速发展,汽车电子面临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32位MCU的用量正逐步提高,目前32位MCU在汽车领域占比已接近80%。从产品趋势上看,32位MCU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增量可观的市场,产品占比还将继续提升,加速替代过去中低端的8/16位产品。

车规级MCU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化属性越来越强,汽车系统需要更高效能、更多功能的控制单元。在汽车电子各个系统当中,大部分都需要MCU芯片作为运行控制的核心,负责各类信息的运算处理,包括汽车动力总成、辅助驾驶、网络互联、底盘安全、信息娱乐以及车身电子等与车辆相关的板块。

从市场规模上来看,根据IC Insights数据,2021年全球车规级MCU市场规模为76亿美元,2022年市场规模超过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预计到2025年全球车规级MCU市场规模超过110亿美元。

我国车用MCU市场份额也十分可观。方正证券针对“十四五”时期中国车规MCU市场规模进行过预测:在基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期提升的背景之下,中国2022年-2025年车规级MCU市场规模分别约为33.63、37.53、41.66、45.93亿美元;2021-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22%。

在这样广阔的市场前景之下,车规级MCU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根据Strategy Analysis数据,车规级MCU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被恩智浦、瑞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国际大厂占据,合计市场份额高达75.6%,本土车规MCU的国产化率极低。

目前,在汽车MCU领域,以瑞萨电子、恩智浦和英飞凌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处于领先地位。瑞萨电子在发展过程中与丰田、本田形成密切合作,通过稳定供应和选代,持续提升了其汽车电子MCU产品竞争力。其中,瑞萨电子RH850系列32位汽车MCU采用瑞萨40nm工艺生产,支持汽车应用的高性能、低功耗和高可靠性要求。

恩智浦在2015年收购飞思卡尔之后,持续强化了汽车领域的研发和产品应用,车用MCU实力大幅提升。恩智浦S32K MCU系列在安全性与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具有高级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软件支持,ASIL B/D车身、区域控制和电气化应用有着明显的优势。

英飞凌一直深耕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信、医疗等领域,在收购赛普拉斯后,进一步完善了汽车电子MCU产品线。其中,英飞凌Cypress Traveo II系列是专为汽车应用而设计的32位MCU,具有高级安全功能。

还有意法半导体,不仅拥有通用型MCU STM32产品系列,并且车规MCU领域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其SPC5系列32位MCU可广泛应用于网关、电动移动和ADAS到发动机和变速器控制、车身、底盘和安全的汽车应用。

此外,德州仪器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最新推出C2000实时MCU系列全新产品TMS320F28003x,并且支持使用氮化镓(GaN)及碳化硅(SiC)技术。

可以看到,MCU产业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全球生态系统,涉及IP授权、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分销等众多环节,高度全球分工,一系列的壁垒也让让市场高度集中,因其架构独特、开发难度大、更新迭代速度慢,技术被一众芯片大厂垄断。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90%的市场掌握在国际芯片厂商手中,由他们在其中竞争。

国产芯片厂商涌入车规MCU市场

尽管面对竞争激烈,国内车规级MCU厂商也在潜心研发和跟进,随着汽车“缺芯"问题的凸显,国产MCU产商开始逐渐活跃,并得到了更多的上车机会。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几家头部的MCU国产厂家。

首先看下 兆易创新。

兆易创新成立于2005 年,是国内利基存储领头企业,主营产品包括存储器、MCU和传感器。兆易创新2020年开始车规产品布局,经过两年多的开发验证,2022年9月正式推出GD32A503系列车规级MCU。GD32A503系列MCU基于Arm Cortex-M33内核,采用40nm车规工艺制程和高速嵌入式闪存eFlash技术,适用于车窗、智能车锁、电动座椅等控制系统和电机电源系统,以及智能座舱系统。

接下来看下比亚迪。

在半导体领域,比亚迪堪称国产芯片“先行者”。2002年,比亚迪就成立IC(集成电路)设计部,与造车和电池计划几乎同时起步。作为芯片自研派代表的比亚迪,在车规级MCU领域也有所布局。2018年比亚迪半导体成功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芯片后,2019年推出第一代32位车规级MCU芯片。作为国内领先的IDM企业,比亚迪半导体拥有双核触控MCU、EMC增强型触控MCU、工业三合一MCU以及电池管理MCU等。其自主研发的32位车规级MCU BF7006AMXX系列产品已经大批量应用于比亚迪汉、比亚迪唐等旗舰车型,并对外供货。

还有这几年声名鹊起的芯驰科技。

芯驰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全场景、平台化”的芯片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芯驰科技产品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央网关和高性能MCU。2022年4月,芯驰科技发布了车规MCU E3“控之芯”系列产品,基于ARM Cortex-R5F,CPU主频高达800MHz,应用于BMS、ADAS、VCU、线控底盘、仪表、HUD、智能后视镜等核心车控领域,并于2022年底实现量产。

芯旺微电子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汽车级、工业级混合信号8位MCU、32位MCU&DSP芯片设计的企业。从成立之初,芯旺微电子就瞄准了车规级产品。信息显示,芯旺微电子2012年开始布局车规产品,其KungFu架构的车规级MCU前期广泛应用于汽车后装市场。2019年,芯旺微电子设立A系列产品线,作为汽车级芯片推向汽车市场,实现了汽车前装产品的量产并发布32位汽车级MCU,进军汽车高端应用市场。

盖世汽车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国内有23家芯片公司布局车规级MCU产品线:

中国车规芯片系列(7):国产车规级MCU进击之路

其中,国芯科技在2014年就发布了车规MCU产品,有2家企业于2018年首发了首款MCU产品;2019年有5家;2021年3家;2022年国内迎来MCU产线的爆发,有10家企业发布首款MCU产品线;截止目前,共有23家正式发布车规MCU产品。

从整体进度上看,国内车规MCU芯片厂商大多还停留在针对门窗、照明、区域控制器网关等车身控制领域,以及液晶仪表、抬头显示控制器、电子后视镜等座舱应用,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布局了对安全和性能要求更高的电机、BMS、智能驾驶等动力集成以及底盘类高阶应用。

国产车规级MCU要逐步实现替代,必须经历从中低端再到高端的升级过程。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蓬勃发展,以及半导体产业日渐成熟,为国产车规级MCU成长提供了较为优渥的培育环境,汽车MCU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从供应链安全角度,国家政策对本土芯片供应链也给予一定引导,本土化替代以及向高端升级的空间也十分广阔。

从产品特性来看,车规级MCU的技术门槛高、回报周期长,需要坚定持续地投入。不少国产MCU厂商正在积极转型升级,研发高性能MCU芯片,向高端市场逐步迈进。

目前国产MCU厂商与国外MCU厂商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能否与国外车规级MCU厂商抗衡,涉及性能、质量、功能等产品因素,当然还包括政治、竞争等其他因素。国内MCU要想真正站稳脚跟,与国外MCU抗衡,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