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24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3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于苏州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装备夯实根基•技术引领未来”为主题,邀请政府领导、行业院士、企业高层、技术专家,围绕新技术、新装备、新生态展开深入研讨,以推动技术及产业发展,夯实质量强国之基,服务汽车强国战略。
其中,在8月22日举办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人及轮值主席陈清泉发表了核心为《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新属性、电驱动和芯片创新》的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很高兴又来到美丽的苏州,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新属性、电驱动和芯片创新》,主要讲四个方面:一是工程哲学与数字经济;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三是汽车革命、智能网联汽车与标准化挑战;四是四网四流融合。
一、准确把握工程哲学,迎接数字经济新时代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已经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今天又走向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时代,人文世界、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将进一步融合,高质量融合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三大要素则是唯一性、颠覆性、天赋性。创新后就要加快推动产业革命,其中工程理念也即工程哲学最为重要,工程哲学的要点是目标、思想、执行等6个,把握好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和要点,才能真正在数字经济时代站稳脚跟。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智造将会互促互进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非常重要,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是不断演进的大系统,贯穿在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简而言之,传统制造只是物理系统,而智能制造是物理系统、信息系统和人文系统的深度融合,并且需要充分利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基础设施深度改造,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先进智造的互促互进。
三、加强国际对话合作,匹配产业革命形势与地位
汽车革命的第一阶段是电动化,现在要进入第二阶段: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第一阶段的核心技术是车体的轻量化、高性能动力组成一体化,高性能的电池安全包,进入第二阶段的核心技术就变成半导体、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
电动化方面,动力总成正从原来的分体式走向三合一、多合一,通过多合一,成本下降,性能提高,体积减少,性能改善,然后电池材料在不断改进,正极材料走向无钴多镍,负极材料走向合金技术。
半导体、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一是传统的IGBT和碳化硅各有优势,不同的逆变器将用在不同车型;二是国产车规芯片快速发展,二三十个芯片实现了国产和量产,未来汽车芯片和国产芯片的应用规模都将同步提升;三是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本身也是计算机和分布式能源,未来汽车生态链将变成人、车、路、网、云的融合,操作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不太认同软件决定一切,而应该是软件创造价值。
因此,智能电动汽车将不再是传统的机械产业,它是机械、电子、传感器、芯片、软件等产业的总和,是跨学科的,跨行业的融合,标志着从智能汽车到车联网,从车联网到智慧交通,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城市,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的升级,也对应着人文世界、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
这种跨界融合对于标准的挑战非常之大,因此我呼吁加快我们的标准化工作,因为标准化可以促进快速生产、成本降低、行业高质量发展,另外,通过标准化可以建立对材料、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共识。这里面,我们需要尽快跟国际标准机构进行对话合作,因为我们的标准地位与产业地位已经呈现出较大的落差,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对技术和标准研究创新,加快制定统一标准,并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
四、四网四流大融合,六“眼”观念谋创新
当前,世界正在迎来第五次工业革命,人类将面临一场能源革命,我认为“四网四流” (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到第五次工业革命中能源革命挑战的关键。“四网四流”融合的核心就是人、机、物,人文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的融合,物理世界要能从数据变信息、把信息变知识、从知识变智能,产生了智能就能把无序的系统变成有序的系统,比如可以做智慧能源,智慧能源就是把被废弃的能源变成有用的能源,并且促进碳中和。
所以我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我们创新时需要有六个眼睛:
第一,要把眼睛放在前瞻性,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数字经济,特别是要有前瞻性,要能够指引道路。
第二,要把眼睛放在后面,要吸取以前的历史教训。
第三,把眼睛放在上面,一定要有全局的思维。
第四,眼睛要放在脚底下,要落地。
第五,把眼睛放在右边,看看欧洲跟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也是在欧洲发生,文艺复兴也是在欧洲,他们沉淀了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第六,把眼睛放在左边,看看日韩,很多创新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08/28I70358857C103.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