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理工男’血液里不仅流淌着汽油,还充满代码与电流。”
4月7日,奇瑞集团携旗下四大品牌,发布在新能源领域的新战略、新技术、新品牌、新产品。活动现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国忠为“理工男”刷新了人设,并宣布“奇瑞乘用车在产及后续产品将全面新能源化”。
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球渗透率已经达到13.5%,中国更是达到了25.6%,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拐点已然到来。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步由哑铃型向纺锤形过渡,新能源汽车成为更多主流家庭的选择。
新的市场环境加速了淘汰赛,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奇瑞携全品牌之力,全面转型新能源,向智能电气化领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冲锋。
借由这次发布会,奇瑞不但公布了全新新能源品牌iCAR、星途旗下全新新能源序列星纪元STERRA,还展示了包括第三代混动科技、电池、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瑶光2025”战略下的最新科技成果。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信息量巨大的发布会。奇瑞将众多重磅的新车和技术密集展示,除了秀“肌肉”,更想令外界打破固有认知,重新认识一个在电气化时代下全面向新的奇瑞。
从2022年开始,奇瑞“爆款”频出,销量营收以远超行业的速度一路狂飙。如今,奇瑞以行动展示了自己在电动智能化领域的强大实力与野心,或将引发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生变。
新品牌、新序列 奇瑞打开“向上”窗口
奇瑞在新能源领域有丰富的积累,早在1999年奇瑞就成立了 “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是最早布局新能源的中国主流车企之一。2022年,奇瑞新能源销售达到23.3万辆,同比增长112.9%,年销量在新能源车企中排名第六。
不过,过去奇瑞新能源的热销产品多为QQ冰淇淋(参数丨图片)和小蚂蚁等小车。新能源之夜上,奇瑞发布新品牌、新序列,将纯电产品矩阵拓展到大众化与中高端市场。
当天,奇瑞发布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据介绍iCAR主要切入15-30万级乘用车市场,涵盖轿车、SUV等产品,提供系统场景智能解决方案。
奇瑞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奇瑞股份公司执行副总经理、iCAR CEO鲍思语表示:iCAR锚定自主、自创、自由的追新年轻人。作为集团的“新势力”,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以用户思维为导向,聚焦场景智能定义,打破业态界限,把新能源汽车引导向更大自由度的赛道,解锁更多智能场景,将汽车从工业产品变成智能生活玩伴。
据悉,该品牌将推出内部代号S56的硬派越野SUV和双门轿跑iCAR GT(内部代号E05)两款车型,其中S56将在4月16日的iCAR品牌之夜首发亮相。可以看到,这两款车型都不是常规的轿车或城市SUV,这也意味着iCAR品牌开局或通过差异化路线,吸引市场关注。
在纯电领域,除了瞄准年轻人的iCAR品牌,奇瑞还推出了星纪元STERRA。
作为星途品牌旗下新产品序列,星纪元STERRA瞄准“有温度的中产阶级”,将覆盖B到C级,轿车、SUV、MPV等多种车身形式,以及纯电和增程双赛道,聚焦20~50万元市场,产品将同步进入欧盟。在产品标签上,星纪元STERRA提出将围绕“超舒适”品类去打造。
两款新车也在发布会中首发亮相。STERRA ES定位为中型纯电轿车,STERRA ET定位为中型纯电SUV,两款新车都将在E0X平台上打造,首款车型将于第四季度正式上市。之后,还有一款MPV正在规划中。
通过新品牌、新序列实现“高端化”,消费者就一定买账吗?
事实上,奇瑞的品牌向上之路正稳步进行。据了解,星途上个月销量超过6000多台,均价17.69万,64%的车主上一台是合资车,9%的用户家里有BBA。
此外,根据此前信息,STERRA ES将使用800V高压平台,并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性能达到了百公里加速3秒级,纯电续航达到了700KM。新车还将搭载L3级激光雷达辅助驾驶,和华为智能生态座舱,并有纯电和增程版本同步推向市场。整体来看,新车竞争力十足。
20+新车蓄势待发 奇瑞迈入电混黄金时代
电混技术具有经济节能、续航能力强等优势,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技术路线,目前,全球汽车企业都在加紧布局电混市场。
发布会上,奇瑞还发布了第三代混动科技——鲲鹏超性能电混C-DM。
“混动等于节能省油这是大家的公知,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混动技术、每一个企业的混动都具备高性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表示,奇瑞打造鲲鹏超性能电混C-DM,全域高性能,持续高节能,是对现有“技术围城”进行的全方位创新突破。
鲲鹏超性能电混C-DM由电混专用发动机、电混专用变速箱、电混专用电池管理系统构成。其中,搭载的第五代ACTECO 1.5TGDI 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功率可达115kW,最大扭矩220N·m,是中国市场最高效的混动发动机;同时,三挡超级电混DHT变速箱,在“双电机驱动+3挡DHT”模式的赋能下,其最高传动效率>97.6%,轮端输出扭矩可达4000N·m,可实现全速段动力强输出。
第三代混动科技动力澎湃,百公里加速仅需4.26s;在高速路况时,依然可保持加速性能,从90km/h加速到120km/h只需要3.6s。在节能方面,其最大热效率大于44.5%,百公里亏电油耗最低达4.2L,具有超级经济性。同时,续航里程超过1400km。
在活动现场,首次搭载鲲鹏超性能电混C-DM的全新混动车型——星途瑶光、奇瑞瑞虎9、TJ-1以及捷途旅行者同台亮相。据介绍,2023年捷途将全面发力混动市场,除旅行者外,现有的捷途X70系、X90系产品也会同步迭代混动产品,并于2024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
鲲鹏超性能电混 C-DM的发布,意味着奇瑞、星途和捷途三个燃油车品牌将全面混动化。据悉,至2025年鲲鹏超性能电混C-DM将搭载于奇瑞集团20+款产品,奇瑞全面迈入电混黄金时代。
“未来十分天下 必有奇瑞”
去年9月,奇瑞发布了“瑶光2025”战略,提出未来5年,研发投资1000亿元以上,培养研发人才2万人以上,其中软件人才超1万人,同时还要在全球建300个“瑶光实验室”,以此来支持交叉科学和跨界技术研究。
此次新能源之夜正是“瑶光2025”战略的延伸。从计划提出到落地,奇瑞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决心十分坚定。
奇瑞高层曾经提出“智能化的下半场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认知和思维模式的革命。”
两年前,奇瑞混改战略的成功落地,从机制和体制上让奇瑞挣脱了原有地方国企体制的束缚。与此同时,奇瑞开始转变造车思维,以用户为中心。“我们始终坚持从用户需求出发。用户是伙伴更是朋友,高手在民间,拜用户为师,与用户共创,不断打造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情感价值。”
顶层设计和造车理念的转变,让外界频频点赞“理工男开窍了”。市场也对奇瑞的变化给出了积极的反馈。
数据显示,奇瑞集团3月销售汽车124,954辆,同比增长52.7%,环比增长20.3%,连续10个月单月销量超10万辆。一季度,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330,335辆,同比增长44.1%,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奇瑞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元,超过吉利、长安、长城。有媒体评价称这是“史上最好的奇瑞"。
与此同时,奇瑞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其对研发与技术创新的重视,吸引了大量汽车全产业链的顶尖人才,其中不乏像特斯拉前技术专家、小鹏前自动驾驶副总裁谷俊丽这样的业界知名“大拿”。
在新能源之夜上,奇瑞汽车发布新能源全新战略,2023年将面向用户推出包括火星架构下的超级混动平台、E0X高性能电动平台和支持以上两个平台的智能化、生态技术等135项新技术,并展示了包括第三代混动科技、电池技术、电驱技术、奇瑞全栈自研 CHERY-OS、雄狮智云6.0智能座舱技术、智能驾驶技术、银河生态等前沿技术储备。
多年自研掌控核心技术并积累了供应链优势,不仅为奇瑞构筑了更高的护城河,还基于年销百万辆的规模优势,带来了可怕的成本控制能力。
尽管奇瑞的几款新能源新车还未公布售价,但近期发布的艾瑞泽5 GT、瑞虎9、全新一代揽月等新车,都能以高价值降维打击同价位产品,堪称“卷王”。想必新能源产品也将具备不错的竞争实力。
此外,奇瑞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具备天然的国际化优势。正如张国忠在发布会上所说:“只有走向国际、深度参与,才能把握住中国汽车全球领先的大好机会,奇瑞将继续引领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让全球用户爱上奇瑞、 爱上中国车。”
本次发布新能源规划和布局,是奇瑞20多年来始终坚持用户奇瑞、技术奇瑞、国际奇瑞积聚而成的新一轮爆发点。奇瑞也对电气化时代野心勃勃。
在沟通会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EXEED 星途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招根透露,星纪元STERRA明年的销量目标是10万辆。iCAR品牌COO王磊则称,iCAR希望2026年能够做到100万的销量规模。
接下来,面向大众市场奇瑞、旅行+细分市场的捷途、高端市场的星途和面向场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iCAR,将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承担起各自的品牌使命,共同支撑起整个集团“瑶光2025”战略的落地。
电气化、智能化给中国品牌带来了换道超越的机会,也给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创造了跃居头部阵营的契机。当前中国新能源车市仍属于“春秋战国时代”,市场格局瞬息万变。奇瑞深耕行业26年,在“瑶光2025”战略赋能下和1200万用户基础上,信心满满地亮出了在电气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手牌,有望重返中国自主品牌头部阵营。
“在最关键的时刻,一定是经营者的决心和意志。在关键时刻打仗没有什么技巧,无非是看你背着炸药包敢不敢上。”李学用说,“尹总(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说过一句话,世界十分天下,必有奇瑞,这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04/11I70337058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