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宁德时代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邦普”)拟在广东省佛山市佛北战新产业园大塘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官方公告截图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将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该基地规划的用地面积约2965亩,项目建设期为4年。
很明显,“宁王”开年首个大项目,直指锂电材料及回收业务。
这并不难理解。盖世汽车研究院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2022版)中指出,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而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提升,受限于电池平均寿命,动力电池退役潮将于近两年开启,退役电池的回收需求十分旺盛。
蔚来资本早前也表示,电池回收市场存量可观,增量迅猛。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将超1000亿元,2027年将达1500亿元。增量市场中,消费电子增长稳定,新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储能刺激新需求,三者同步持续推动电池装机量不断提升,为电池回收带来爆发性需求及原材料。
且正如宁德时代在公告中所称,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和利用将成为动力电池原料重要的来源渠道之一。
盖世汽车研究院在上述报告中提到,未来新能源汽车销量攀升将造成我国动力电池锂、钴、镍资源供不应求,导致我国锂、钴、镍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因此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就成为了一种应对资源风险的重要策略;另外,废旧动力电池的可回收高价值金属含量大,尤其在锂电池上游原材料金属价格出现巨大涨幅的背景下,通过回收实现对金属材料的再利用,无疑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还具有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优点。
宁德时代之所以大手笔投资上述项目,也正是为了推动其锂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发展,同时保障锂电池原材料的供应。
事实上,在电池回收领域,宁德时代早有布局。2015年,宁德时代收购邦普循环切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而后在2021年,宁德时代又官宣拟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0亿元,于湖北宜昌建设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主要建设具备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磷酸铁锂及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石墨、磷酸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此外,宁德时代还于2022年年初发布换电品牌EVOGO,这也有利于动力电池实现闭环回收。
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整合多环节业务;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官方视频截图
宁德时代之外,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厂商、格林美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甚至于整车厂商,都在积极布局电池回收。
例如蔚来资本就于今年1月宣布领投一体化电池回收企业瑞隆科技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后,瑞隆科技将在废旧电池采购渠道开拓、技术研发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保持成本控制、多样化渠道体系及高技术壁垒的优势。
广汽埃安则与赣锋锂业于去年8月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从动力电池最上游材料端展开合作,持续探讨在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各层面的深入合作。
此前5月,宝马集团也宣布与华友循环携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合作模式,实现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并将分解后的原材料,例如镍、钴、锂等,提供给宝马的电池供应商,用于生产全新动力电池,实现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闭环管理。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指出,以电池制造商、整车生产商、专业第三方为主体的三种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是当前国内主流,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当然,针对自身情况,目前各方也都有各自的发展思路。例如电池制造商为避免受到上游原材料供给约束的影响,正加快布局拆解回收和梯次利用,形成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整车制造商拥有丰富的汽车销量网络,具备渠道优势,因而回收成本低、效率高,但受废旧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技术门槛限制,倾向于与专业第三方进行合作;第三方企业掌握废旧电池梯次利用以及再生利用的核心技术,经营业务也由电池回收拓展至梯次利用商业模式开发探索以及电池级镍、钴、锰硫酸盐、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生产制造。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01/30I70329143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