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其中,北京会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承办,将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界代表展开研讨。本次大会将包含20多场会议、13,000平米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200多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企业领袖、院士及行业专家等出席大会发表演讲。
其中,在8月26日举办的技术研讨:“乘用车全面电动化产品解决方案”上,英飞凌科技高级总监兼大中华区动力与新能源系统业务单元负责人仲小龙发表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我的报告由几部分组成,低碳化、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技术更新。
首先我们来谈谈低碳化,这个词应该说是业界甚至说社会面一个高频词,围绕低碳化的讨论也格外的热烈,对于我们汽车行业来讲,低碳化也是我们达成“双碳”战略的一个必由之路。我们汽车行业的低碳化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相应的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针对未来的出行模式我们行业中其实在各个层级也都在密切的探讨中。从传统的燃油车过渡到混动或者纯电动汽车,其实能够极大地降低排放密度,相较于燃油车纯电动汽车的排放密度下降了一半以上,效果相当明显,因此全球的汽车行业也都在积极地转型,我们看到整个燃油车的产销已经在逐步的下降,纯电动汽车或者整个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的崛起。尤其是这两年我相信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整个新能源汽车应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相应的在整个出行领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会在达到顶峰之后快速的下降。同时我们也在全球的各个主要市场能够看到整个低碳化的各种行动也都已经蔚然成风。
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来看,能源、工业和出行领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已经占到了整个总体排放的近八成,其中仅仅出行领域就占了其中的近两成,当然这里面包括了多种出行的方式,像道路运输、航空、海运等等,其中道路交通又占了3/4,所以说我们汽车行业也还是大有可为,对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能源领域这个排放主要还是来自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燃烧产生的电能和取暖,在工业领域它的应用就更为广泛,比如说钢铁的冶炼、化工,油气的提炼,包括煤炭的开采等等,所以说整个二氧化碳排放是个系统工程,我们汽车行业在这其中肯定会有重大的贡献。
降碳减排我们需要落实到具体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考虑投入的成本。好在我们平均来看,我们可以通过极小的成本投入来实现可观的减排目标,基本上绝大部分公司都可以在净零成本的情况下达到1/3的减排。我们也可以通过能源效率的提升,或者使用成本更低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成本的节约,或者利用这部分节约的成本来进一步支持更高水平的减排,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例如在汽车行业,大概有70%左右的减排可以通过零成本或成本的降低来实现,在航空领域是30%-40%,快消品领域可以达到90%以上。而这些减排的手段对于最终消费者的影响是什么?对于我们终端价格的影响有多少,通过最终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净零产品它价格增加的幅度都相当有限,基本上都维持在2%~3%左右,不会让终端的消费者望而生畏。对于我们汽车行业来讲,体现在整车售价上面,也就是20%左右的价差,这也给了我们客户一个可持续选择的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首批来执行净零策略的厂商,除了能够获得先发的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我们的友商来继续的跟进,从而也获得一个可持续的领先性。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降碳减排的一些困难点,虽然全球各地的气候改善行动正在加速进行,但是我们距离真正实现零排放还很遥远,我们在技术层面还有比较大的落差。
目前就我们的创新和实践,应用我们现有的净零技术只能够实现六七成的减排,例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运营层面的效率提升、碳捕集再利用封存技术的早期引用,确实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同时我们能看到还有三四成的目标达成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争取在2050年前后能够尽快实现,这其中就包括我们要去开发很多新型的技术,包括最近比较流行的用海水电离产生氢的这种技术。
谈完了低碳化,我们在低碳化的基础上再来看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经过了一波快速的上涨,大概率今年能够上到五百万的台阶。我们大多欧美的同事,上一次来中国还是在2020年之前,那时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跟今天真的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从2020年的100多万到去年2021年的300多万,到今年的500多万,这样大踏步的前进也着实让整个行业为之兴奋,当然这背后也有我们行业的各端辛苦的付出。本土整车企业大都也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获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通过前面几代的电动汽车的实践找到了持续的平台优化和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下一步的进一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消费者也通过这个过程,通过这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同时也享受到了更低的用车成本,进一步我们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来看,在经历了几年的个位数的徘徊之后,终于在去年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今年上半年总体的渗透率已经稳稳的突破了20%,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在今年达到了16%。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数年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会继续的提升,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高压快充的完善和普及,政策和需求的双驱动,以及购置税减免等措施的实行。当然汽车芯片的短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车生产的总量,但是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自主品牌表现是相当的亮眼,从2020年的57%稳步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73%,尤其在今年上半年的统计中产销前10家整车企业中,有9家是来自于中国的自主品牌。这也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一个坚实的步伐。在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车企在核心三电系统,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下一代电子电器架构设计进程更是引领全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汽车半导体的角度来看一下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半导体也逐渐占据了汽车半导体市场的主要份额,尤其是对于低碳化有重大贡献的新能源的应用和自动驾驶的应用,从2021年到2026的负荷增长率将会超过30%,也会成为各家半导体公司径向投资的战略高地,当然在车身、底盘安全及娱乐系统等等这些应用,也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的发展局面。
从整车BoM的角度来看,汽车电子的占比也将从2019年占燃油车的16%,翻倍达到我们可以预见的2025年占整个电动汽车35%的水平。这其中高功率半导体的增幅最为明显,在电子物料中的占比也迅速的提升到12%以上,这里面就包括了IGBT、碳化硅,它们将会得到持续的强劲的增长。在相对较未成熟的安全系统上,5年的负荷增长率也都保持在10%以上,尤其是系统越来越酷炫,在功能上越来越多元,最近ARHUD的功能叶已经在量产车上落地,这背后也都使用了很多的半导体的芯片。
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科技公司,也是全球半导体市占率第一的公司,英飞凌赋能汽车的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在过去的20多年中,英飞凌也一直在进行自我变革、主动转型,在最初的10年间,英飞凌一直是作为汽车供应商为全球客户提供先进的产品,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10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英飞凌也在逐步往系统供应商的角色来转型,除了为全行业来提供高品质的芯片,我们也在思考通过优质的系统应用服务,为我们的客户从解决方案的层面赋予更大的价值。这期间配合着公司总体战略的推进,英飞凌也在市场中动作频频,尤其是在2020年完成了塞普拉斯的收购之后,我们也进一步完成了对汽车半导体的组合,基本上我们能够覆盖全部的整车系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使得客户能够在更高维度的整成层面,从技术方案和配置的完整性等多角度一站式完成系统的优化和定性,真正的将核心技术和产品力向上聚集。
英飞凌能够助力能源效率的提升,系统体积和重量的减少,进而提升整车的动力学性能。例如在主持逆变性的性能中,英飞凌提供了高可靠的碳化硅的器件,配合我们极为注重功能安全的AURIX控制器,以及第三代的电源管理芯片,来为广大的客户实现效率的提升和系统减重,助以一臂之力。英飞凌在逆变器的应用中提供了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提到了首要的功能就是控制整车的前进、后退,坡道起步、制动能量回输以及确保整车安全的各种措施。作为电动动力系统的一部分,逆变器他还承担着注入冷启动、预热、能量转换,包括通过四轮差错来实现扭矩控制等等这些功能。其实整车的运动控制就是相关系统协同的作用,来一起实现整车的行驶性和可靠性。
逆变器的核心价值也就体现在这六个方面,就是面向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及成本的优化,因此我们在进行逆变器的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的时候,我们就会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拿现有的产品来做简单的拼凑,例如在效率提升方面,我们不断迭代DBD和碳化硅的器件,并且开发出更为先进的驱动芯片,来助力效率的优化。在规模生产上,我们也考虑了设计的可制造性和高度集成性,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同时我们也会有可靠性等方面的考量,我们平常在跟客户的交流过程中,客户也经常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这个设计如此简化,我们也会讲,其实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性能和功能,更有客户在真正投产之后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不是盲目地在追求性能的极致,而是真的站在客户的角度来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考虑我们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这里不得不提及英飞凌的控制器微控制器产品,我们的微控制器系列产品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我们对功能安全深厚的积淀,以及我们对于系统应用深刻的理解,在包括动力总成、传统的安全系统、职能辅助驾驶,以及区域控制等领域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可以说英飞凌的AURIX MCU已经成为汽车单片机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在下一代的过程中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MCU之外,在于传感器控制产品线也有着广泛的布局,能够覆盖底盘安全与自动驾驶,动力总成与新能源系统,以及车身控制及用户体验等等领域,并且在工业和消费电子领域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整车的每一个系统,都可以看到英飞凌传感器的身影。
其实英飞凌半导体品类繁多,目前拥有超过三千多种的产品,仅在2021财年我们就累计为全球超过三万家客户交付了71颗高品质的车规芯片,在2022财年,累计将会投入超过24亿欧元用于产能的扩建,我们也会将营收的13%左右投入研发领域,来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迭代,致力于构建未来的出行方式,让汽车更加环保、安全、智能,与全球客户一道,共创更美好的明天。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08/26I70312023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