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小康股份公布3月产销快报,首次披露了旗下品牌赛力斯的数据。今年3月份,赛力斯的产销量分别为3465辆和3160辆,同比增长1667.86%和1310.71%;一季度累计产销分别为6808辆和5044辆,同比增长1812.36%和1186.73%。
考虑到赛力斯SF5过往销量不佳、且一度传出停产消息,因此业界猜测此次小康股份公布的赛力斯产销量,应该绝大部分由刚启动交付的AITO问界M5贡献。
资料显示,2022年3月5日,AITO问界M5交付启动仪式在上海、广州、杭州、重庆等多个城市同步举行。自即日起,问界M5在36个城市、100余家用户中心开启交付。得益于赛力斯和华为的渠道资源,AITO已经铺设了包括500余家体验中心、150家用户中心在内的销售和服务网点,预计年内将实现累计1000家体验中心和300家用户中心的入驻。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向财经网汽车表示,得益于华为深度参与车型的研发、设计和营销,问界M5的“华为”烙印更加明显,这使新车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目前月销3千辆意味着AITO品牌已经初具规模,随着销售渠道的进一步铺开,问界M5未来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
问界M5车型产销增势明显,却依然没有达到华为和赛力斯的预期。赛力斯曾在今年1月份誓师大会上提出“赛力斯汽车问界M5一季度新车10000台生产保障”的标语。根据计划,问界M5预计2月份可实现小批量交付,3月份将完成首批5000用户的规模交付。然而,从赛力斯的实际产销量来看,距双方的预期目标还有不小距离。
2021年12月,华为与赛力斯合作,发布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其首款新车问界M5也正式亮相。相比此前双方联手推出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此次华为从产品设计、产业链管理、质量管理、软件生态、用户经营、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方面全流程为AITO提供支持。
针对首款车型问界M5,除了生产制造由赛力斯负责外,华为深度参该车型的设计、研发、工程技术及软硬件、销售。定位中型SUV的问界M5搭载HUAWEI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华为自研的前异步交流电机和后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的智能四驱系统,以及HarmonyOS智能座舱,并且具备华为终端云服务软硬协同的车载应用生态。此外,新车将在华为渠道以智选车身份进行销售。
根据此前规划,AITO品牌今年还将发布问界M5的纯电动版本,以及一款六座中大型SUV,或将命名为M7。
在谈及销量目标时,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表示,“依靠这三款新车,我希望AITO的月销量能够超过3万台,今年能够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明年则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挑战百万台的销量。”
多次向外界澄清造车传闻的华为,在AITO品牌成立时再度强调了“帮助企业造好车”的理念。余承东表示,将通过赋能车厂、帮助车企造好车这种合作新模式,为那些与华为深入合作的车企提供助力,帮助他们打造成盈利能力最强、商业最成功的车企。
针对AITO品牌年销30万台、明年销售百万台的目标,外界不乏质疑的声音。实际上,在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首款车型赛力斯SF5就遭遇了“高开低走”的尴尬。赛力斯SF5华为智选版在上市之初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自开售以来一周时间,订单量便超过6000单。不过,随后赛力斯SF5的表现平平。据小康股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披露,2021年全年,SF5交付量只有8000台左右。为了给新车型问界M5让道,SF5一度传出撤出华为线下门店,同时停止新车预订,甚至陷入停产停售的传闻。这一“前车之鉴”,使外界对问界M5未来的市场表现持质疑态度。
面对外界质疑,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王军曾表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第一是看产品是不是足够好,用户买不买单;第二是看销售渠道是不是强大和足够完善,能不能把车卖出去。”
一名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华为的技术优势、生态优势、口碑优势和渠道优势,是AITO品牌快速增长、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华为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形成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华为形成了围绕鸿蒙系统的跨设备互联的智能生态,能够有效提升车机互联的体验,这恰好是车企的一大短板。而铺设全国的华为终端门店又能使AITO品牌快速触达到消费者。凭借华为的市场口碑,消费者可以迅速建立起对AITO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但是,汽车行业重资产的经营模式和电子消费品行业大不相同,再考虑到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涨价等挑战,AITO今年销售30万台、明年挑战100万台的销量并不现实。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04/9I70296963C110.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