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车企 > 正文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年度媒体沟通会,冯思翰说了什么?

有车智联 2022-01-13 08:16:50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年度媒体沟通会,冯思翰说了什么?
 

冯思翰博士:各位老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2022年第一次媒体讨论沟通会。  

新年伊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和媒体朋友交流一下业务发展的情况,不过今年的情况可能和以前不太一样,相信大家已经拿到了一些行业数据。对我们来讲,2021年是比较艰难的一年。一年之前我们谈论疫情的影响,我们的业务受到了冲击,但我们仍然感到非常震撼的是,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控制住了疫情,中国经济表现出韧性和强劲发展的潜力。所以,2020年我们仍可以看到基本面上能促进我们业务的发展。

对大众汽车来说,除了新冠,还有一个“病毒”的影响,这个“病毒”可能比疫情更为严重,那就是全球的半导体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大家对这个话题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一些关键供应商没有办法及时足量地来交付我们需要的半导体芯片,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产。总体来说,我们认为,除了疫情以外,缺芯的问题对我们构成了很大的制约,2021年和2022年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交付足量的汽车来满足我们客户的高需求。同比我们的交付量下降14%,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在2021年向客户交付了330万台汽车。相对于整个年度而言,上半年的发展还是比较强劲的,使我们能实现约16%的市场份额。

总体来说,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还是不错的,销量、市场份额都保持正常的轨迹和发展的渠道。但是到了下半年,就持续受到了芯片供应短缺的影响。从集团角度来说,不同的品牌表现是不太一样的,豪华和高端品牌表现非常好。保时捷实现了近9.5万台历史性年终销量。兰博基尼和宾利也都取得了新的销量纪录,实现了3916台和861台的销量,两个品牌比2020年的总销量高出约1500辆,三里屯旗舰店的销量和2020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奥迪总共交付量为70.01万台,和2020年交付水平相似,但精确来说是降了3.6%, 因为也受到了芯片供应短缺的影响。集团总体同比交付量下降16%,但保时捷、宾利和兰博基尼取得新的销量纪录的提升,总体来说有升有降。

斯柯达等品牌MQB车型也极大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响。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年轻的子品牌捷达销售达到了近17万台,16.9万台,它也使捷达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量产品牌。我们采用的是MQB同台,又把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实现了本地解决方案的提升,让这些零部件和本地解决方案结合起来,比如:捷达的转向技术是来自一个中国的供应商,它的技术和其他国家的技术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捷达在疫情影响下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灵活性,受到本土消费者的欢迎。同时,捷达在三到五线城市的销量正在不断攀升,也就是说和2020年相比,它的销量增长幅度达到了近14000台。

集团总体销售交付了330万台汽车,仍然证明了大众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汽车制造商。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数据来看,仍然有很多市场需求有待被激发。

半导体芯片短缺带来了全球影响,最近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了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大家也在讨论如何解决芯片短缺问题以及最新的芯片设计问题。同时,与中国有关的一些特殊的情况也造成了影响,比如日本一家供应商瑞萨发生了火灾导致了交付延时、由于疫情袭击马来西亚关闭了芯片工厂,他们没有办法满足疫情之中生产的要求,所以交付量上出现了延迟和取消。这些都是和中国市场直接相关的问题和影响。2022年这些影响仍将存在。

同时,还有一些中国本土供应短缺的原因,比如过去几周当中,在宁波爆发了新一轮新冠疫情,宁波对于我们汽车生产和汽车供应来说是重要基地。宁波的疫情显然就会影响我们总体交付的表现。除此以外,天津也会受到影响,天津最近受到奥密克戎毒株的影响,供应也开始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到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有一些是在全球层面发生的,有一些是在中国层面发生的,极大地影响到了芯片的正常供应。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是ID.的旗舰店。我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电气化的转型,从传统的燃油车向电动车、纯电方向发展,纯电战略或者电动化战略在大众集团执行以来就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我们的ID.销售是成功的,我们对于ID.的销售成绩感到非常欣慰。

在ID.销售过程当中,特别要感谢销售团队的努力。ID.在消费者中引起了良好反响,我们在碰撞实验当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也获得了中保研“碰撞全优”的成绩。在接近年底时,ID.4也获得了“年度环保车”的荣誉,也被评为“世界年度车”。所有这些成绩也说明ID.代表了大众汽车的产品能力,它体现了日常易用性,秉持了我们一贯重视的质量和安全。

之前我也讲到了,我们做了600万公里的全球道路测试,而且投入了数千辆样车来进行测试。这样的严格测试和质量把控也得到了独立信息来源的验证和支持,让我们看到ID.的销量攀升的势头非常好,我们希望去年全年ID.销量达到8-10万辆,由于全球芯片的短缺,12月最后几周由于宁波的疫情,我们少生产了几千辆,而且到年底我们的库存非常紧张,最终的销量是7万多台。1月份我们仍然受到缺芯的影响,我们每天与总部的同事密切地跟进,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让我们的潜在产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SUV产品阵容进一步地壮大。去年推出了9款SUV新车, SUV的交车量达到120万辆。到今年,我们至少在燃油车方面SUV的阵容会实现完备,也就是今年会推出新的SUV产品,很可能是在北京车展期间发布新车,届时SUV车型将会涵盖所有的市场细分,我们之前制定的战略正在按部就班地执行。而新能源汽车是重点,过去一年当中推出了十款新能源车,包括插电混动车型,我们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翻番,高达1.5万台的插电混动车的销量对于我们降低总体排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纯电动汽车销售势头也呈现强劲的上升势头。我们为中国市场带来了五款ID.车,今年也请大家拭目以待,我们将如何进一步扩大ID.家族。从市场趋势来看,接下来纯电车型会有越来越接近轿车形态的产品推出。

我们非常注重推进大众汽车(安徽)的发展。大众(安徽)原来是我们第三个合资企业,对我们新能源汽车战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MEB工厂已经开建了,进展非常好。我们德国总部的同事总是把大众(安徽)的进展和特斯拉柏林工厂进展相比。我们在安徽建厂的进度很快,2021年4月份开工建设的,一部分是新建,另一部分是老厂改建,两者兼而有之。我们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相当于4万卡车的土方作业,为安徽大众工厂的建设和开工做准备。到今年夏天,大众(安徽)的工厂就要做好投产的准备了。他们投产的头两款车是全新的车型,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工作,让这个车型更加成熟,这还需要再花一年的时间,量产车才会出来。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纯电车的生态系统非常完备,总部设在合肥的国轩高科也是重要的一环,在大众(安徽)MEB工厂旁边就是电池系统的生产线。与此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地扩大和充实在中国的研发部署和力量。我们坚信在中国做的工作,在中国推出的产品下一步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客户,也就是在中国面向全球。2025年前,在现有平台上我们会提升智能互联功能,同时会推出L2++自动驾驶功能。我们也会推出一个新的平台 - SSP,为L4、L5级自动驾驶做好准备,同时,这个平台上生产的车型智能互联功能也会进一步加强。我们对MQB平台做了技术上的升级,而且MEB的技术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和加强。

春节之后,ID.家族将会迎来一次重要的软件升级,我们内部称为ME3,这一代软件会进一步增强车内诸多方面的功能,包括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等。今年晚些时候,中国的ID.产品也可以开启OTA远程无线升级。对于车辆软件的无线升级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比如:我们需要知道进行软件远程升级,对于车内电子控制单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做大量的软件和功能测试,在让我们的车辆具备OTA升级的同时,也会让一切条件准备就绪。到今年夏天左右,这个远程升级功能将准备就绪。此前,我们需要把客户邀请到网点来做线下的升级。此后,我们就能够实现远程线上OTA升级。

2022年我们有很多的工作,很多的计划,今年会推出约12款新车,其中一半是纯电动车型。

最后,我想在给大家介绍一下ID. --- 对大众品牌来说非常重要的产品家族。

ID.不光车型新颖,而且我们针对ID.车型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模式。大约四年前,我就开始和中国上汽和一汽合作伙伴就电动车型业务进行商谈,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的经销商模式。今天很多消费者对于纯电车仍有很多的焦虑,里程忧虑、电池寿命忧虑,除此以外,消费者还会担心,这个车是不是以最好的价格拿到。我们经过探讨之后,决定采用代理模式。这样的转型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我们的燃油车是通过有40年历史的、成熟的经销商专营店模式进行销售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电动车要采取新的销售模式,就需要花很多时间把细节都梳理清楚。我们要建一批ID.车的旗舰店,因为ID.车是非常独特的,获客和吸引消费者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建立了专门针对ID.车型的旗舰店,比如在蓝色港湾这家店。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我们ID.的专门城市展厅,现有的115家遍布中国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主力城市;我们的城市展厅数量会增加到200家,这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最密集的展厅网点,也得到了经销商投资的支持。蓝色港湾这家店由上汽大众投资,由北京上汽大众一家经销商来管理。现在我们的ID.代理数量不断地增加,而且约有6000名训练有素的ID.销售专员销售ID.车。

在这个店里有很多展示方式,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演示,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会向大家介绍ID.车型和特色。通过这样一种代理模式,它的销量和各种经济指标都要远比之前的传统经销商模式好得多,而且它的响应速度也会更加得灵活,更加敏捷,更为快速。到店里浏览的消费者都能获得全局化,全景式的体验。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投资充电网络。我们的合资企业开迈斯去年已经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提供高质量充电服务的供应商。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多车主高度认同,很好地契合了我们MEB攻势。

大家经常问我:“你们未来的ID.销量是多少?”“销量预期怎么样?”“2022年打算卖多少车”。具体销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关键组件和零件供应情况,我们没有办法估算和预测,我能够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会卖出生产的每一台ID. 这是我们的承诺和态度。

问(网通社):刚才冯博士讲了2021年的状况,我的问题是,进入2021年之后,你们也投入了整个电动车方面,整个大众集团也处于转型时期,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面对2022年,依然比较严峻的整个市场环境甚至整个大的经济环境,大众集团对于2022年,不管是传统车还是新能源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应对更加挑战的一年;刚才冯思翰博士讲到安徽在打造未来新的第三极时,刚才你也提到在柏林的特斯拉,我有一个建议,有没有“安徽速度”或“安全模式”,您是比柏林的特斯拉还要快的一个工厂,但中国消费者知道的还比较少;我也知道大众集团在安徽下了很多的功夫,私底下也沟通过,这个话题能否稍微延展一下?谢谢!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年度媒体沟通会,冯思翰说了什么?

冯思翰博士:大众(安徽)不是简单的生产制造流程的呈现。大众(安徽)支持集团电动化战略意图的执行落地,我们要围绕大众(安徽)的MEB生产制造,打造一个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既包括数字化、软件开发,比如集团的CARID软件公司的分支机构,也包括电池、零备件、电子、电气等方面配套和支持。大众(安徽)将更好地实现“在中国为中国”的思路。以往,有很多产品、技术更新,比如发动机换代,是集团总部推进的,数字化时代,有很多创新和创造,应该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所以,大众(安徽)不仅是一个高技术集成度生产制造中心,也是一个围绕NEV的创新和创造中心。

问:大众品牌ID.电动汽车在2021年可以说是合资企业里的电动车一枝独秀,一骑绝尘的态势,您认为ID.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归因于哪些方面的原因?刚才您提到,虽然2022年的销量预期不方便透露,2022年会不会有新的ID.系列车型引进到中国?谢谢!

冯思翰博士:刚才我已经介绍了去年的销量,我们曾经预测2021年销量在8-10万台之间,大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预测,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翻番,能达到多少。我们现在刚刚做到了7万台出头,这样的数量仍然是不够的。销售的增长将基于更多的车型,以及我们通过措施缓解供应困难,我们希望在ID.销量方面能够实现翻番。

新的一年里,奥迪也会推出MEB平台车型,Q5 e-tron、Roadjet已经推出了。MEB平台上的奥迪纯电车型的推出将进一步支持我们销量的回升。在2022年,ID.以及奥迪e-tron等等都会更好地支持我们未来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推进,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适合中国市场车型的推出。 

问:感谢冯思翰博士。我们注意到,前一段时间,整个大众对软件进行了比较大的投入,890亿欧元,同时迪斯博士也担任了CARIAD的负责人,我们在中国有没有对应业务的改变,包括组织架构、研发架构的重新设置,以及德国对CARIAD的业务(发展)。刚才您提到电池业务,去年中国很大程度上除了缺芯之外也缺电池,大众是不是面临这样的问题,除了国轩高科之外还有没有新的合作伙伴?

冯思翰博士:我们先说说电池战略。对国轩高科的战略投资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排斥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国轩高科将和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开发电池技术,推出标准电芯。集团在全球和韩国的合作伙伴合作,在中国,我们与宁德时代和A123、国轩高科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合作生态,各自的比例、配比和分配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合适的。在未来,我们也会更好地根据汽车电池设计要求和技术特殊性来做更多的比例优化,以确保我们既不过度把某些重点投入到某些技术的研发,也不会偏废对其他技术同步的开发。

关于CARIAD,集团全球正在积极地推进CARIAD的发展。CARIAD 也将在中国落地。CARIAD中国的布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部设立在北京;第二,安徽也会有CARIAD的团队,主要是围绕着标准软件和电子架构做车载应用;第三,在上海,还会有个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团队;第四,还有一个纯软件部门放在成都,主要做编码编程的。CARIAD会有多个办公地点,也会有很多研发人员承担硬件和软件工作。未来,我们创新路线图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围绕着CARIAD以及CARIAD在中国设立的工作部门,包括支持未来先进的智能互联,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和能力,和SSP平台搭配的新一代电子架构。

问(第一财经):今年1月1日,国家的股比政策已经完全放开了,请您谈谈这对大众的合作伙伴关系会不会有重新的思考?请您谈谈股比政策的放开会对中国汽车市场有哪些影响?谢谢!

冯思翰博士:我们非常欢迎这个政策,但对大众集团来说,不会有太大变化。40多年来,我们合资企业非常成功,非常稳固,即使我们被允许可以有更高的持股,首先,我们需要征求合资伙伴的意愿。如果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新的企业,会有难度。技术上说,汽车行业产能是有所过剩的,所以汽车产业当中新投放的产能受到控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从实践角度来说,能否增加持股,能否投放新产能,是有问号的。现在,我们与一汽、上汽的合资企业都非常得成功、增持大众(安徽)股份达到75%、我们在和有关部门商谈推动奥迪PPE项目。这样,我们有四个关键企业,再加上我们有百分之百全资零部件工厂,比如天津的变速器工厂、大连的零部件工厂,我们朝向未来的发展已经准备就绪了,这样的状态已经非常之好。

问:冯博士,您刚才提到了,去年我们主要是供应的问题而不是需求的问题。第一,大概问一下,去年由于芯片和零部件的问题,我们减产量大概有多少?第二,您提到新能源市场,几个中国的Start ups陆续已经都到了10万辆左右的规模,2021年传统的车企也陆续推出他们的电动车型,请您评价一下明年大概的竞争态势以及我们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谢谢!

冯思翰博士:就生产的损失而言,我们从公开的数据当中可以看到,和2020年相比,我们整个集团减少了63万辆。

几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非常成功,达到了销量9万辆大关。有一家本土车企是我非常喜欢的,他们的新能源汽车战略非常好。一、两年前,我们看到国内的车企渐渐在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今天他们的占比是35%-40%。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力,中国车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像大众、丰田、通用能够得到充分的芯片供应,我们会看到市场的格局发生一些变化。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领先优势更强,更加明显。

从整车开发角度,我们在做对标时,有80%对标车型都是中国本土的车型,只有20%我们去对标的是国际车型。所以,我们对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手或者车企非常地重视。此前我也说过很多次,能推出一波爆款车,这是一方面;我们也要确保可持续性,不能通过亏损来卖一波爆款车,我们的业务一定要具有可持续性,要考虑股东回报,要强调长期发展。在未来的长跑当中,我们也会看长远的发展,哪些企业能够胜出,哪些企业模式是不可为继的或者他们的车型是不可为继的。我们也会看到有些中国本土车企,就像过去有些韩国车企做到的那样,在全球市场也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重要。

问(车比德):去年我们曾经拆解了一辆ID.6X,发现大众车的产品质量能够按照大众过去的质量标准,甚至比传统能源车做得更好,也对比了竞争对手,在国内落地的车企明显验证不够的。刚才冯博士在大众安徽建厂强调速度,未来强调速度过程中是否能仍然保持产品测试,验证工作,产品开发时是否还能严格按照大众的开发流程来进行开发?

冯思翰博士:大众对ID.车型使用的标准只有可能更严格,甚至有时候做到了极致。去年中国局部地区出现了洪涝,ID.车通过80厘米深度的涉水没有任何问题,包括在底板下面的电池系统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完全可以正常工作。我们的ID.车整车和电池都要做两个季节的循环测试,就是说要有两轮极端冬季测试,极端炎热的夏季测试,这样从开发阶段到量产阶段就需要两年的时间。我们“损失”两年的时间,因为我们的质量标准非常严格,这两年是不能绕过去的。大众安徽也会按照同样的集团标准和原则来做。我们也在不断地问自己,哪些工作可以做得更快,因为整个行业发展得更快。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们的质量不能有任何的减少和妥协。

Joas:我补充一下。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会把电池加热到60摄氏度,再把它浸到0度的冷水当中,并且重复这一过程,确保电池能够正常工作;我们还把它放到零下40摄氏度低温当中,然后在30秒内转移到70度环境下并保持15分钟,通过重复40个循环,我们可以避免因温度变化而导致的缺陷。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特殊温度条件下做一些相关测试,以保证电池组在极端条件下的全部功能,特别是它在扭转、变形和震动情况下的坚固性和耐用性。如果把电池做个横剖面,会看见里面金属质地在撞击或震动过程当中所留下的每个痕迹,我们都能进行很好的记录,以使电池组能保持它日常使用的性能。

问:冯博士,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刚才您提到代理制,大家很关注大众的代理制模式,想请您谈谈代理制的经验或教训。我们也了解了一下,我们又回到了经销商开票的模式,价格出现了波动,您认为代理制目前或接下来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第二,2021年,中国市场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有人预测未来5-10年里,混动依然是市场的主流,大众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布局?

冯思翰博士:代理制要求OEM和消费者直接签署合同,这样的过程更为简单,更为清楚,不会有更多的库存压力,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个库存压力是由我们来承担的。这个做法和我们之前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希望大众(安徽)生产的每一辆车在全国能进行很好的销售,同时我们也通过全新的代理制进行销售。

对于大众(安徽)来说,比较适合的销售模式就是全新的代理模式。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其他的模式可以起到作用。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两个既有的销售渠道,他们是同样的经销商投资人,这就是说,可以在同一个经销店里看到几个不同模式的存在。上汽大众展厅里一方面通过传统模式进行途观销售,同时,采用全新代理制进行ID.的销售。客户到了上汽大众的展厅和经销店,销售员不知道客户要买的车是途观还是ID.4,我们的经销商就必须要考虑,到底是采用原有的模式向你销售途观,还是采用全新的代理模式销售ID.4。这是我们需要更好地和各个合作伙伴、投资者进行协调的,哪个更好,哪个更有效地实现产品的销售。未来我们也会进一步地探索,因为我们会研讨出适合每个经销点最适合的销售模式进行销售,来成为主导的销量模式。同时,我们希望这样的模式不会带来额外的销售价格或销售库存旷日持久的拉锯式的讨论。所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加入这个阵营,他们也会更多展现出对这个销售模式的兴趣和热衷。可能,在未来几年当中,通过和更多的合作伙伴来进行交流之后,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会进入新的代理模式的渠道。当然,对于安徽大众来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100%会采用新的代理制进行销售,因为他们是销售电动车型,必须容易来操作。

我们相信到2030年,由新能源车型占据的市场份额会达到50%以上,这是合理的预期,对我们来说会产生新的销量需求。如果届时市场总量3000万台左右,电动化车型的市场差不多有1500-1600万台。随着未来技术不断地实现突破,到了2030年,大多数内燃机汽车也将会在它的动力总成当中包括电气化组件或电驱动组成部分。

问:我们关注到,2021年上汽-大众的销量下滑幅度是17.5%,一汽大众是13.9%,南北大众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了。您认为,对于上汽大众来说,除了芯片影响,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它的销量?未来我们在这方面会有什么样的对策。如您讲到的,2022年芯片的影响还会继续,您认为上汽大众重回上升关键点在哪里?

冯思翰博士: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品牌的产品组合进行优化和细分。斯柯达仍然需要做迎头赶上的工作。一汽大众在这方面稍微占据了一些上风,一方面是奥迪是个豪华品牌,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销量也是非常得好,它的下降幅度只有3.6%,从另一个角度助推了一汽大众在销量方面的绩效。现在上汽大众在规模或体量上没有一汽大众销量高,但未来的销售潜力还是存在的。

我们会做一些车型的优化和调整,我们正在和一汽大众合作伙伴做一些交流,如何助推子品牌捷达的销售,因为捷达在中国的销量非常得好。我们看到它在某些程度上比较有限地受到我们全球缺芯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把更多受到其他外部影响较少的品牌做个优化组合,来促进我们的销量短期之内提升,以实现我们在2022年销量的回归。

当然,我们不同的合作伙伴在他们的芯片供应短缺方面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不是一样的,考虑解决缺芯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奥迪A3等车型的推出。随着A3、Q5换代等车型的入市,未来我们会有更多助推销量回升的秘密武器,也能够实现我们在2022年的销量回升,只要能实现芯片短缺问题的有效克服。

问:请教一个问题,与推出纯电动新产品同样重要的是整个以充放电为核心的生态体系的建设,不知道今年大众在充电体系建设上有什么样的进展?在2022年有什么样的计划?谢谢!

冯思翰博士:充放电基础设施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有些品牌车型采用换电模式,但大众汽车不会采用这个方式。换电模式意味着:如果换电率为18%,企业要额外增加18%-20%的电池系统来支撑这种模式,考虑到原材料的获得、换电站建设成本等,相应的投入是很高昂的。因此,对大众汽车这样的量产品牌来说,这并不是我们的选项。随着电池技术不断升级换代,我们也看到更多的高功率充电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到可以在15分钟之内充电达到80%甚至100%充满,这都是在过去几年当中迅速实现的。 2030年,如果50%以上的都是纯电车型或新能源车型,如果我们能做好高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的打造和技术的研发,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充电时间在现有基础之上再降低50%甚至更短,我们相信,未来这个市场是不可限量的。    

问(车云网):最近有个传言,大众和华为可能会合资成立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有没有这方面消息可以披露的?今年很多像丰田、本田等外资品牌也开始推动纯电动车进入市场,对于这些后来者您有什么建议或想法可以给他们参考?

冯思翰博士:我们的经验是:要耐心。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和燃油车的消费者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一向专注的主要价值点,包括安全性、可靠性,也要在新能源市场当中耐心地沟通,也要为客户带来最有吸引力的卖点。这样的沟通过程可能比传统车市花的时间更长一点。

在中国,我们必须要和强有力的本土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比如,我们和中国的一家传感器技术企业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这个技术可能用到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当中。 华为是个非常强大的中国科技企业,我们与华为保持沟通,但现阶段没有任何可以确认的信息。

问:您刚才提到了一汽-奥迪合资的新公司会导入PPE平台,目前新的合资公司进展如何?此前计划的是2024年投产,时间节点上是否会有延迟?

冯思翰博士:PPE 2024年投产计划现在看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这个项目还在走流程。现在所有参与到这个项目的人也在全力推进,这也是我们集团电动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蔚小理在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鲜明的产品和品牌特性。请问冯博士,如果用三个词形容来ID.系列车型,您会选哪三个词?之前何小鹏在接受对话采访时做出了评价,他认为蔚来的关键词是“高端+换电”,理想是“家庭”,小鹏汽车是“帅气+智能”,您认为ID.是什么呢?

冯思翰博士:ID.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汽车车型。大众汽车品牌的产品往往不能用一个维度来定义或归纳。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各方面非常均衡的产品,无论是安全性、卓越的品质,耐久性,驾驶的乐趣等。当然,我们的自动驾驶功能,智能互联系统功能必须要进一步发展。我们始终关注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很多ID.客户对驾驶流畅性、驾驶辅助系统、座椅的舒适性等津津乐道。ID.以及其他大众品牌的产品是非常均衡的。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01/13I70288302C109.shtml

文章标签: 销量 电池 原材料 中国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