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研究报告 (2024版)
  • 2024车身大会
  • 2024智能汽车感知技术产业大会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汽车功能安全工程师培训
  • 智能汽车中央计算平台系统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网联 > 正文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汽车公社 崔力文 2021-09-13 06:30:42

转瞬之间,一场带电的浪潮,席卷全球整个汽车行业。洗牌、变革、创新,成为了当下最为突出的关键词。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基于这样背景,作为旁观者,司空见惯了以特斯拉为首的诸多新势力造车们,在销量仍处在跃升阶段,甚至仍未取得经营层面的真正盈利,但并不妨碍各自纷纷创下股价与市值“奇迹”。

而资本市场认可的,更多是位于这条全新赛道,其在部分关键板块的领先性与前瞻性。反观那些身处燃油车市场,仍呈现收割之势的传统巨头,大象转身之下,虽然不愿承认,但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追赶者。

或许,对于这样的观点,会有人反驳道,“它们暂时的落后,还是因为截至目前,并没有竭尽全力的all in电动化,真实水平有所保留。”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但仅从刚刚过去的慕尼黑国际车展,大众、奔驰、宝马等德系豪强发布的多款电动化新车来看,并未带来曾经那种扑面而来、试图引领整个时代的惊喜感。相反,人们更多讨论的则是其充满争议的设计语言。

由此想要直接抛出心中最大疑问:截至目前,你认为传统车企,真的已经造出一辆各方表现都足够出众的“智能电动车”了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最近一段时间,连续试驾过几款前者所谓的“转型之作”后。

类似的感受,还在变得愈发猛烈……

“差距”依然明显

本段开始,想要再一次强调在我心中,一辆合格的“智能电动车”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属性。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首先,外观要具有一定设计感,能够直接看出与燃油车的不同,并且原创至上。内饰,科技与豪华感必须相辅相成,品牌形象尽量向上。其次,智能化体验也要达到“好用”的水平线上。

辅助驾驶能力需处在行业前列,整车要拥有不断OTA升级的能力。另外,续航里程可以满足日常城际通勤、短途旅行等出行场景即可,但是补能体系必须成熟且便利,售后服务则需达到行业平均水准之上。

奈何,就现阶段而言,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产品,屈指可数。

时间拉回至大约40天之前,驾驶一汽-大众刚刚实现交付的全新纯电SUV ID.6 CROZZ,行驶在康定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之上。动态层面带来最大的感受便是无论悬架还是底盘的质感,在目前同级别竞品中,都属于上乘,也维持了大众百年造车的“老练”。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另外,需要表扬的是,ID.6 CROZZ由于搭载了一组容量为84.8kWh,能量密度达175wh/k的三元锂电池组,其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为565km。满电状态下,车辆中控仪表显示的续航里程则为实际能够驾驶的里程数。

换言之,当表显续航里程还剩余380km时,车辆真实行驶里程也基本能维持在370km以上。不可否认,作为潜在消费者,如果你只想购买一辆足够可靠的电动车,那么当下大众ID.家族全系,或许都是值得推荐的。

但如果你对高阶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有着一定的需求,那么只能遗憾地告知,目前大众ID.家族,并不具备比肩行业头部的能力。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你能明白那种第一次开ID.6,面对较为繁琐的车机UI设计,甚至找不到蓝牙连接的入口时的窘迫吗?关键是它的语音识别表现,也差强人意,并没有体现出很强的科技性。”

这样一段真实的评价,来自于同车的另一位媒体老师,而他所遭遇的状况,相信部分大众ID.车主同样深有体会。看到这里,必然会有人反驳道,“上月伴随终端销量的攀升,已经能够证明越来越多的终端用户,开始认可大众所推出的电动车,日后必然呈现收割之势。”

作为反驳,只想说如果一味的自我安慰,活在幻想之中,那么现阶段取得的暂时进步,的确值得去骄傲。但是大众作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汽车巨头,应该望向的则是那些第一梯队的成员。“智能化”板块的相对差距,也是不争的事实。

怎样解决,花费多长时间实现真正的改变?才是现阶段最为考验大众功力的事情。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同样的状况,还出现在了近日刚刚试驾的广汽埃安刚刚实现改款升级的AION V Plus身上。不可否认,前脸采用封闭式进气格栅、内饰换装与AION Y趋同的家族语言,都令外界看到了十分积极的进步,也让整车更具科技感。

但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那块15.6英寸的中控屏幕,无论响应速度,还是流畅度,甚至UI的整体设计,均令人感到有些差强人意。并且在高速路段使用埃安宣传的NDA领航辅助功能时,也会出现系统自动闪退、并入匝道失败率较高、超越前方车辆十分犹豫的状况。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作为一款想要冲击竞争最为惨烈20万元市场的智能纯电SUV,如此表现属实令人有些感到些许失望。

好在,与埃安内部工作人员交流后得知,待AION V Plus正式上市,车机芯片或将换装目前最新的骁龙8155,而领航辅助功能也将持续不断地进行算法优化。

“对于所有想要从新能源中端以上市场进行分羹的车企而言,必须明白的一点为,当纯电驱动形式下行驶感受愈发同质化,再也不像内燃机时代那样拉开本质上的巨大差距,那么智能化层面的比拼,已经成为新的必争之地。”

只不过,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在部分人眼中,更像是危言耸听。

“门槛”已经形成

不知是永远叫不醒沉睡的人,还是外部环境变得愈发恶劣,装睡的人不愿醒来。在通往电动化的道路上,总有车企仍未认识到相比“纯电”的驱动形式,“智能化”或许才是谁能够真正领跑,最终脱颖而出的关键,而这也恰恰解释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如果总是前往类似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的门店进行探访,明显能够感受到前来开车的顾客,尤其是90后对于产品的关注的重点,早已从续航能够达到多少、三年后保值率还剩多少、百公里加速时间能够达到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切换至车机芯片、自动驾驶芯片分别采用哪家、日后多久进行一次整车OTA升级上。

买车,尤其是买智能电动车,消费习惯越来越像是购买一部“智能手机”。当首次坐进车内,必须仔细体验的便是整个智能座舱的表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动态试驾环节,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与日后的可升级性,也是关注的重点。

因此,当车机出现卡顿、UI设计繁琐、辅助驾驶上限低的痛点出现后,往往第一时间便会劝退部分年轻用户。至于品牌力、做工细节、整车质感,已经不再是左右他们最终下定的关键因素。

而这恰恰解释了,为何几家头部新势力造车,如军备竞赛一般,疯狂扩充自家的软件研发团队,OTA升级的频率也随之加快。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其实,就在试驾AION V Plus的前一天,刚刚体验了即将于本月15日上市的小鹏P5。整套车机系统仍然维持了小鹏P7上就已展现出的高水准,并且在全系换装骁龙8155芯片过后,流畅度与响应速度,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稍感遗憾的是,因为是试装车缘故,暂时无法体验小鹏P5的辅助驾驶能力,但仅从其全车32个传感器包括两颗激光雷达,加之与小鹏P7相同的英伟达Xavier芯片来看,后续还将开放城市NGP功能,称其为20万元家轿板块中,智能化最为头部梯队的一员,并不夸张。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有趣的是,在其官方演示的一张PPT中,将同级别竞品直接称之为“几乎无智能体验的电动车”。不可否认,小鹏P5的到来,无疑是这家新势力造车在目前主销市场中的一场豪赌。虽然尚不知晓能够有多少用户为其买单,但总归需要有人愿意勇于尝试。

相比之下,碍于在售几款产品的开发周期已经较早,加之诞生自二代平台的三款新车,交付日期均定在明年,蔚来看似陷入到了短暂的低潮阶段。而智能化层面,相比几家友商,碍于硬件层面的制约,也给人一种“力不从心”之感。

殊不知,8月的最后一天,广受用户关注的蔚来车机3.0系统正式通过全员OTA推送上线,而在采访过几位车主过后,猛然发现这次升级的幅度,远比想象中要大。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据官方介绍来看,3.0系统包括全新的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中控屏、仪表屏及抬头显示(HUD)的界面布局、交互逻辑、动画效果及整体视觉进行了彻底地更新。

其次,新增了组队出行、潮汐和全民K歌等应用;NOMI能力进化,提升了识别能力与唤醒率,还增加了连续对话功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NIO Pilot的升级,不仅新增了驾驶员紧急辅助(EDA)功能,而且自动紧急制动AEB范围从原来的8-85km/h调整为8-130km/h。

“我的ES8已经买了将近4年时间,本次3.0系统升级过后,就好像又重新焕发活力,很多之前总是出现的BUG,得到了解决。”

此前,面对用户的质疑声,作为总裁的秦力洪表示,接下来蔚来要在软件层面投入大量资源,打一场翻身仗。值得庆幸的是,3.0系统的到来,最终收获了认可与褒奖。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并且据其官方透露,后续也将针对ES8、ES6、EC6三款车型,进行车机芯片层面的有偿升级,换装骁龙8155,进一步延长使用周期。而将最长已经交付用户近5年时间的产品,压榨出极致的生命力,蔚来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智能化”对于一款电动车的重要性。

反观特斯拉无需多言,即便遭受再多的争议,这家美国车企仍然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绝对的领跑者,而其目前所拥有的电气化架构与智能化水准,同样令诸多追赶者深切感受到差距的存在。

至于理想,可能是目前上述几家新势力中,节奏稍慢的存在。但仅从每季度的研发支出以及相应的产品规划来看,其深知智能化层面的发力,才是之后安身立命的根本。

智能化依然存在的“鸿沟”

文末,仍然想说,正是因为有了几家卸下包袱新势力造车的存在,令终端消费者真切感受到了,何为目前较为成熟的智能化体验,就此设下一道“门槛”。身处最为简单直接的横向对标中,传统车企所推出的产品,位于该板块的不足,仍在被慢慢放大。

当头部梯队不断提速,作为追赶者,时刻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部分有着清晰自我认知的人还是明白,有些“差距”,并不是危言耸听,智能化的“鸿沟”真真切切的存在,尽快迎头赶上才是关键。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109/13I70272442C601.shtml

文章标签: 车机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