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359.29亿元 ,同比下降13.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6亿元,同比下滑24.46%。
长城汽车半年度财报截图 图片来源:长城汽车企业公告
尽管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5.13%,净利润同比下滑184.08%,但长城汽车二季度主营汽车业务同比大幅增长,单季实现营业收入235.1亿元,同比增长25.4%;净利润上升至17.92亿元,同比增长136.98%,恢复增长态势强劲。
恢复增长态势强劲
对于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业绩的强烈反差,长城汽车在其报告中指出主要受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关系影响。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011.2 万辆和 1025.7 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16.8% 和 16.9%,而汽车产销逐月延续了回暖势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未来随着全国疫情控制的持续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多地刺激政策的集中生效,以及国际疫情的减弱,海外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汽车行业将进一步恢复。
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销量39.97万辆,同比下跌13.14%。但自3月起,长城汽车迎来终端市场的复苏,连续4个月实现销量环比增长。2020年上半年,哈弗品牌1-6月累计销量超26万辆,成为中国首个进入600万俱乐部的专业SUV品牌。WEY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近2.7万辆,累计销量突破35万辆大关。欧拉品牌成为上半年A00级新能源细分市场赢家之一。长城皮卡稳居国内皮卡市场销冠,市场占有率近50%。
研发高投入成转型重点
下半年,长城汽车发布全新技术品牌、全新组织架构,开启了转型之路。
研发高投入成为长城汽车转型过程中的发力重点。根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投入研发费用为12.2亿元,同比去年增加32.97% 。今年7月份,长城汽车发布了“长城柠檬”、“坦克WEY”、“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宣告了其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的决心。三大品牌涵盖了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及汽车生活的全产业链价值创新技术体系,全新技术品牌的发布展示了长城汽车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的决心。
目前长城汽车已成立了企业数字化中心和产品数字化中心,前者对内重塑内部管理、流程、供应链研发,全面打通和串联从商品企划到产品开发的路径,为产品赋能;后者围绕用户实现“车在线、人在线、服务在线”,形成车端、厂家端和经销商端的三端融合,打通各作战单元,最终形成产品生命周期和用户生命周期双轮驱动管理,为市场赋能。
与技术平台相比,长城汽车对组织架构的变革更加彻底。今年下半年,长城汽车提出“两个打通”的变革方向,一是品牌、商企、研发的打通。在商品企划阶段就要关注竞争、市场及客户,要有营销、品牌公司的共同参与,为商品企划提供信息输入,打通和串联商品企划到产品开发的路径。二是作战单元的打通。通过流程及数字化变革推进,强化品牌公司管理,品牌公司各作战单元要能够触达用户,由专业部门、职能部门进行资源支持。
第三代哈弗H6,图片来源:长城汽车官网
在转型的助力下,今年下半年,长城汽车将会迎来密集的新品发布。今年下半年,“长城柠檬”平台首款全球战略车型第三代哈弗H6将上市;依托“坦克WEY”平台的全新越野车WEY坦克300将发布;基于“长城柠檬”平台和“咖啡智能”系统打造的欧拉好猫将正式发布。此外长城炮乘用皮卡柴油8AT车型、欧拉白猫、哈弗大狗以及多款升级改款车型也将在下半年面市。丰富的产品矩阵有助于长城下半年成绩取得更大突破。
海外市场扩张加速度
根据财报显示,长城汽车上半年海外销量2.63万辆,同比增长1.71%。目前长城汽车已经拥有了“研产销”的全球化体系。
在研发方面,长城汽车已经先后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奥地利和韩国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构建了“七国十地”的全球化研发布局。在全球生产布局方面,长城汽车与通用汽车达成协议,将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及泰国的整车工厂,扩大全球生产版图。在营销网络建立方面,长城汽车已经在全球60多个国家,建立起超过500多个销售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区域辐射。此外,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合资的光束汽车有限公司(「光束汽车」)工厂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始施工,整体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
以全球化企业为发展目标,以科技化为动力引擎,以全球化组织机构改革激活企业生命力,长城汽车在下半年的表现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8/29I70209279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