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上述两项管理措施中提出,在制造业领域,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自2020年7月23日起施行。
图片来源:商务部官网截图
外资商用车企业迎来新机遇
早在两年前,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放开一事已有明确通知。2018年6月15日,《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文件中提到,取消或放宽汽车、船舶、飞机等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同年6月底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中明确,基本放开制造业,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19年12月23日,工信部表示,要深化改革开放,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其中就特别强调了取消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这一政策。
在此背景下,韩国现代汽车在2020年年初就迫不及待地完成了对中方所有股权的收购,将四川现代变成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四川现代由此成为第一家合资车企转变为外资独资车企的案例。实现独资后,四川现代计划2020年销售3万辆车,通过每年增加车型、销量,到2025年成长中国商用车领先的品牌。
现代商用车部门副董事长崔汉英多次表示:“为了能成为全球市场上真正的玩家,进军中国商用车市场是现代的必备战略。”言语中,不乏对中国商用车市场的看好和期许。
图片来源:中汽协
目前来看,国内商用车细分市场确实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内商用车销量约为52万辆,同比增长48%,增幅高于汽车行业增幅约三十个百分点,对全行业的拉动效果明显。今年前5个月,国内商用车销量约为184.8万辆,同比下降1% ,低于汽车全行业下降幅度约二十个百分点。
另外,在全球疫情影响导致欧美汽车行业受损、供应链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全球商用车企业都在寻找新的机遇,中国市场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开放步伐越来越大的中国正在为世界各国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商用车制造领域的投资‘大门’全面打开,无疑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
自主商用车挑战与机遇并存
与乘用车不同,在商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商用车在国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且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过渡的市场阶段。“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放开,对自主商用车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会。”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表示。
在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放开之后,可能会出现部分合资商用车企业股比争夺或外资商用车企业独资进场的情况,特别是市场空间较大的重卡领域,此领域的自主商用车品牌将面临一定挑战。
不过,商用车行业具有“经济发展晴雨表”之称,由于距离大众视野较远,产业发展状况关注度较低,然而当相关政策出现变化时不难发现,中国商用车企业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开放政策给商用车行业带来的冲击将明显小于乘用车市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则强调:“股比不是争夺来的,是股东双方去商量的结果。其实,考虑股比的意义并不大,最重要的是把企业做好。”在他看来,自主商用车品牌通过努力如果在国际商用车巨头的充分竞争下能适应生存,就可以推动商用车行业在产品设计、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同样,即便是国外先进的商用车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国内的市场发展需求,也会面临淘汰。
汽车行业全面放开还剩两年窗口期
外资设厂股比限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1994年,为了保护尚处稚嫩的中国汽车工业和自主汽车品牌,国务院设置了汽车行业外资股比不能超50%的限制,这是保护民族汽车工业的必然之举。而今,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这一限制正在逐步放开。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消息称,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其中,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合资股比限制不断放开的同时,汽车市场内的利益划分也将不断实现再平衡,我国汽车市场内的竞争将更加充分,中国汽车产业效率与规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股比放开有利于中国汽车技术进一步提升。”
目前,新能源汽车以及商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已经逐渐落地。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2年完成汽车行业股比放开的最后一步,届时自主乘用车将与外资车企直面竞争。对此,吉利集团新业务战略规划部总监刘景林坦言:“在股比放开后,自主品牌若想拿到更多的话语权或主动权,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存在足够强硬的底气,底气源自于产品,源自于技术。”
诚然,不管是新能源汽车,商用车,还是最后的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开都会对国内相关车企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相比于外资车企,中国车企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自主创新能力。期待两年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开放之时,在中外企业的共同经营下,中国汽车市场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6/30I70191373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