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行业展会】2025上海国际车展展后报告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2025第八届智能辅助驾驶大会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 2025汽车智能玻璃创新技术及应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新华信专栏】混合动力热背后的冷思考

盖世汽车网 孙琪 2008-03-03 16:24:45

【摘要】 随着全球节能环保问题的日渐突出,和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绿色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潮流之一,也成为相关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产业化能力最强的混合动力车,逐渐成为热点。本文简单分析了混合动力车热的产生,讨论了混合动力车在中国汽车业节能和环保发展方向中的机会和局限。

在全球的大的背景下,汽车业如何实现节能和环保,是将来所有汽车企业和相关行业面临的难题,同时更是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中国的汽车节能环保之路究竟该怎么走,至今没有定论。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到,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排放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咋一看,混合动力方向明确。但同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也提到,国家支持研究开发醇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车用燃料,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生产新型燃料汽车。所以,中国的节能环保汽车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还是没有定论。发改委新颁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也仅仅是定义了新能源范围,设置了新能源俱乐部的门槛。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最能产业化,谁最能制造舆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于是乎,2005年,丰田将普锐斯带到中国后,本田的混合动力Civic也将来到中国,通用也已经宣称2008年将在上海通用推出混合动力车型。而几乎所有的中国大汽车集团都在尝试混合动力车,一时间,混合动力车成为汽车业的热点话题。但细细分析后发现,混合动力不过是实现节能和环保的长征路上的过客,远不是最终选择,混合动力的热潮,现在看来更像是一股时尚。催生这股混合动力热的正是其较强的产业化能力,和足够到位的宣传造势。

一、触手可及的节能环保

所谓触手可及的节能环保指的是混合动力车较强的产业化能力,这是让混合动力车从业内到民间都获得较高的呼声的根本。

从实现节能和环保的最终途径来看,业内普遍认可的是氢动力、氢燃料电池车。零排放、无污染,同时还有更高的能源转换率,看上去很完美。但大家也承认,过高的研发成本,过高的配套成本,尚待攻克的技术难题都阻碍了氢动力在短期内的实现。

虽然汽油价格上涨会使得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的花费越来越高,但氢动力车的使用成本更使人望而却步。其系统可靠性、成本问题还有氢储存、加注问题还有待解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燃料提取和供给的工厂、设施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因此在急迫的节能环保需求下,催生了多种过渡的选择,其中就包括了混合动力车。

080303pl1.jpg


混合动力车看上去是那么的触手可及,它不像氢气等新能源燃料需要重新建设加气站,只要加普通燃油便可以得到比内燃机更高的能源利用率。而且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本土企业,一夜之间几乎都把样车造出来了,似乎谁都做好了热身运动,只待一声枪响。

二、夸大的节能环保效果

大量的宣传都指出,混合动力有明显的节能环保效果,这也是造成混合动力热的一个主要原因。宣传中提到,轻度混合动力车能实现约10%的节能效果,中度混合动力车能实现20-30%的节能效果,重度混合动力车可实现50%左右的节能效果。要知道,越来越先进的内燃机技术已经能实现约20%的节能效果,也就是说,只有重度混合动力车的节能环保效果才比较突出。同时,这还是在城市工况下实现的,一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混合动力电池会增加车身重量,而且两套动力系统的相互补充会更少,节能效果变得非常有限。

但有多少消费者会知道这些呢?正是这被夸大的效果,导致消费者和舆论似乎在提到节能环保时,言必称混合动力。

 数据来源:新华信汽车市场研究

客观点看,油电混合动力车只能暂时性地缓解能源危机,只能减少但无法使汽车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这些宣传中所称道的混合动力车的节能环保效果,是被夸大了。

三、到位的造势

现下的混合动力热同时还得归功于丰田、本田这些日本厂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造势能力,精于市场运作的日本人硬生生把混合动力车打造成了一种市场流行时尚。欧洲、美国的汽车企业开展新能源车研究都很早,但都意识到混合动力车只是一种过渡产品,还是闷声做氢动力,氢燃料电池比较好。但日本车企却敢于把混合动力捧到台前。没错,就算是过渡产品,谁说就不能创造一个市场呢。既可以赚快钱,又可以部分解决节能环保问题,还可以背上美名,何乐而不为。于是乎,大量的造势活动包围了民众。2006年,60多位好莱坞明星将普锐斯开上了星光大道,大赞其节能环保。同期,丰田在中国也开展了“PRIUS普锐斯名人先锋体验”活动,邀请了徐静蕾、陆川等一票名人体验普锐斯,并发表感言。星效应下,混合动力车竟成了时尚。

正因为日本车企将混合动力车捧到了台前,给欧洲汽车界和美国汽车界带来了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向混合动力妥协。尽管他们志在氢动力,氢燃料电池,也不得不先后将加入到混合动力车的战场上。
在这波混合动力热中,中国也受到很大影响。在混合动力热之前,中国考虑过柴油车、乙醇燃料、电动汽车等等形式的节能环保车,在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之路,但现在,节能环保越来越急迫,加上混合动力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浩大的舆论声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混合动力,这已经成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方案。

尽管混合动力技术不那么完美,混合动力热的产生也不怎么光明磊落,但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混合动力热无疑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和国外汽车企业站在相近起跑线上的机会,一个可以整合全国汽车工业资源进行汽车产业能源革命的机会。

在这个机会中,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理解始终是有限的,他们关注的无非是节省费用、节能环保、成熟的技术和便利的维修。但我们的汽车企业始终要有清醒的头脑。

080303pl2.jpg

 

080303pl3.jpg


数据来源:新华信汽车市场研究

如何利用好混合动力车这种过渡形式,最终成功晋级到氢动力、氢燃料电池车市场的竞争去,真正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新能源梦想,这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在混合动力车市场竞争中和外国汽车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如果不考虑得更长远些,迷失在混合动力车里面,难免还是会输掉整个新能源车竞争。“搞运动”式的混合动力热只会牵扯幼嫩的中国汽车工业过多的资金和精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3I17444C30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