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领域,大众恐怕还称不上是“被偏爱的”制造商。
据外媒报道,虽然包括奥迪、特斯拉和现代在内的其他汽车制造商遭遇了电池供应瓶颈,但是大众品牌预计其新一波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供应不会出现问题。
到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每年在德国茨维考工厂生产33万辆大众,奥迪和西雅特电动汽车。其中,大众ID3有望于今年9月在法兰克福车展首次亮相,或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量产,并将于2020年中期交付给第一批客户。
“此前,我们已经与电池供应商签订了合同,以确保充足的电池供应”,大众品牌管理委员会负责电动汽车业务的成员 Thomas Ulbrich表示。他补充称,电池供应会一直持续到2023年。
外媒认为,在大众向瑞典电池公司Northvolt投资10亿欧元之后,大众现有电池供应商可能会取消之前与之签订的合同,而Ulbrich驳斥了媒体的猜测。“虽然他们可能希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垄断,但是我们之前已经签订了合同,他们不会就此停止与我们的合作。”
不过,已有的电池供应商能否满足大众的生产需求,未来是否还有新的供应商与之合作?如外媒所言,大众的电池供应真的不会出现瓶颈?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较早。
大众的电池布局:广撒网
迪斯在大众2019媒体年会上宣布,大众集团将推出近70款纯电动汽车,而非此前计划的 50 款。未来十年内,基于集团电动汽车平台生产的汽车数量将由之前计划的1500万辆增至2200万辆。
这意味着,未来10年仅在欧洲和亚洲,大众电动汽车的电池需求就将超过3亿千瓦时,远远超过目前的市场容量。大众汽车选择LG化学,三星和SK Innovation作为欧洲市场的电池供应商,并选择宁德时代作为中国市场的供应商。SK Innovation也将从2022年起成为北美市场的合作伙伴。
彭博社此前报道称,大众集团正对其价值约500亿欧元(合560亿美元)的电池采购计划进行调整,原因是担心其与三星的供货协议可能会流产。
三星最初同意提供略高于20千兆瓦时的电池,足以为20万辆汽车提供100千瓦时的电池组。但在具体谈判期间,双方对产量和时间表方面出现了不同看法。由于谈判是保密的,这些知情人士要求不具名。最终,该僵局导致三星承诺将供应削减至不足5千瓦时的电池。
Ulbrich没有否认彭博社的报道,称大众正在并将继续寻找新的供应商,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求。他在柏林向记者表示:“然而,我们的采购需求在(第一波)之后仍在继续。”“在未来三到五年里,你可能会看到我们一直在就寻求电池供应进行谈判。”
“家家”有这本难念的经
在产能受限、供应瓶颈和原材料供应受限的背景下,为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电池,已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的新战场。
Evercore ISI分析师Arndt Ellinghorst称:“大众汽车最终每年需要300千兆瓦时的电池供应,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全球供应商,这将是个’拖后腿’的问题。谈论电动汽车销量是一回事,建立必要的价值链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此前有报道称,大众汽车将斥资300亿欧元,推出一系列纯电池驱动的新车型,以挑战电动汽车行业领头羊特斯拉。特斯拉正在调整位于美国内华达州雷诺附近联合运营的电池厂扩张计划。马斯克发推文宣称,松下是特斯拉需求降低和利润不佳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以较低的速度生产电池,这也限制了特斯拉Model 3轿车的生产。由此可见,电池供应已经成为电动车制造环节上的重要一环。
此外,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品牌也正面临电池供应瓶颈。据比利时媒体报道,奥迪已经下调了布鲁塞尔工厂首款电动汽车e-tron的产能计划。该报援引内部文件称,奥迪将生产计划从之前的55,830辆下调为45,242辆。
该报道称奥迪已被迫将生产e-tron Sportback的计划从今年年底推迟到2020年年初。内部人士向该报透露,上述计划的原因是LG化学电池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之下,奥迪已将三星SDI添加到e-tron电池供应商处。
现代生态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李基生曾向欧洲汽车新闻透露,现代汽车去年在欧洲推出纯电动Kona型号,但由于电池供应限制,消费者需要排队等候一年。
诚然,大众已经认识到电池供应在电动车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其在全球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以及在欧洲投资电池厂便透露了他们的“危机感”。毕竟包括奥迪、特斯拉和现代在内的其他汽车制造商皆在一定程度上困于电池供应,大众势必提前布局,减少后顾之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激进”的电动化目标之下,没有被偏爱的大众恐怕尚且不能“有恃无恐”。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6/260816161616I70112544C3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