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英伟达
2017年5 月 10 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GPU技术大会上宣布,将携手丰田加速推进在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方面的研究工作,更具体一点就是——丰田将使用英伟达的 Drive PX人工智能汽车平台,开发可用于大规模量产的高级自动驾驶系统。
何为Drive PX?即车载计算机,是英伟达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产品线,初代产品集成了2颗Tegra X1,最高能支持12路高清图像输入,每秒最高能处理13亿颗像素点,功能上可使汽车通过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形成对环境的感知理解,实时处理路况信息,包括其他车辆、信号灯、路标、道路标志、监控摄像头等等,甚至部分行人,从而实现自动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2016 CES上,英伟达发布了第二代自动驾驶超级计算机Drive PX2。 DRIVE PX 2 自动驾驶汽车开发平台是一个开放式人工智能车辆计算平台,该平台除了具备公路自动驾驶与高清绘图能力外,也可利用深层神经网络处理来自众多感应器与摄影机的资料,做出精确的判断,让汽车制造商和一级汽车制造供应商加速产品的自主化和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随后,Drive PX2逐步分化成3个版本:Drive PX2 for AutoCruise,搭载一颗Tegra Parker,主要支持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和高精地图绘制的计算;Drive PX 2 for AutoChauffeur,搭载2颗Tegra Parker和2颗独立的Pascal架构GPU,支持点到点的自动驾驶;Drive PX 2 for Fully Autonomous Driving,由多套Drive PX2组成的计算矩阵,三个不同版本可分别满足不同企业自动驾驶路线的需求。
如2017年初,NVIDIA宣布与ZF合作量产基于Drive PX2的车载自动驾驶系统ZF ProAI,用于高速公路的自动巡航;随后3月份,NVIDIA又联合Bosch推出基于Drive PX Xavier设计和制造的Bosch AI Car Computer,为Level 4的自动驾驶提供计算能力。就丰田和英伟达而言,目前合作双方的工程化团队也已经在共同努力将英伟达的平台集成到丰田汽车的测试车辆中,另外双方还在传感器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合作。
而随着丰田的加入,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联盟阵营再获扩大,不仅有奥迪、戴姆勒、大众、丰田四家主机厂合作伙伴,博世、采埃孚两大零部件供应商,还和沃尔沃、特斯拉以及蔚来汽车有相当程度的合作,可谓“广撒网”,将来无论这些联盟中的哪一个获得成功,英伟达都可以分一杯羹。
Lyft—Waymo
同样在5月中旬,谷歌旗下的无人驾驶汽车部门Waymo和美国打车软件Lyft确认,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将在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工作展开协同,将自动驾驶车辆技术带入主流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Waymo与Lyft的合作,实现了技术与数据的完美结合。其中,Waymo代表的是技术,主要为Lyft打造自动驾驶共享车队提供技术支持。
众所周知,Waymo由谷歌的自动驾驶部门拆分而来,而谷歌早在2009年就开始在自动驾驶汽车上投入研究,领先于很多公司。发展到现在,Waymo的无人驾驶车队已经在公共道路上行驶超过了300万英里,在无人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Waymo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已经开始在美国凤凰城正式运营,为居民提供免费的通勤服务,据悉这些试验车辆的新硬件方案包括3个覆盖短、中、长距离的激光雷达、8 个视觉模块,还有雷达,可让自动驾驶汽车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更加敏锐,而且可以和控制中心进行非常高效的信息传输。
不仅如此,今年早些时候Waymo还公布了其全新的传感器和芯片,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从360度全方位感知车身周围的车辆和行人;新型的摄像头可以更好地在雨天环境下进行工作。而且还别具匠心的在旋转的激光雷达上加装了小型的雨刷,用来清理其上的污物,保证传感器的有效运作。据了解,Waymo新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到200码(约180米)以外的车辆和障碍物。此外,Waymo还和整车企业FCA、本田有关于自动驾驶的合作项目。
而Lyft代表的是数据,对Waymo的价值则在于为其提供更多的自动驾驶系统装车量,通过向其开放数据帮助其更好地调试其自动驾驶系统。作为美国第二大打车软件,目前Lyft在美国超300个城市中从事共享出行服务,通过此次合作可使谷歌迅速提升自己在共享乘车领域的业务规模,并直接与Uber展开竞争。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共享出行在将来可能是无人驾驶汽车一大核心应用领域。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5/26095945594570013927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