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讯 5月上旬,印度影响力最大的智囊团Niti Aayog公布了一项政策蓝图,希望2032年印度所有汽车实现电动化。路透社指出,此份蓝图不仅有益于想要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车企,对比亚迪、上汽等已在印度投资的车企更是具有格外的吸引力。
Niti Aayog是一家由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领导的规划机构。Niti Aayog在规划蓝图中建议对电动车收取较低的税收和贷款利率,提升电动车销量进而赶超传统燃料汽车销量。
中国车企:等待政策明确
上汽一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表示,印度积极推动电动车的计划带来了“大机遇”。尽管该公司需在正式进军印度电动车市场之前明确具体政策,但是该名知情人士依然表示,“对于一个外来者,这将是建立现代化、创新性品牌形象的好时机。”今年早些时候,上汽在当地设立了名为MG Motor的分部,并计划收购印度西部的一家制造工厂。对于上汽的印度计划,该公司一名发言人并没有给出具体评论。
事实上,比亚迪在印度已开始生产电动公交,而重庆长安汽车曾表示将于2020年进入印度市场。比亚迪在声明中指出,如果印度政府支持Niti Aayog提出的建议,其将对自身在印度的发展更有信心。比亚迪将考虑增加在印度的投资,但是对于如何扩大业务和市场份额,比亚迪并未提供任何细节。
传统混合动力车或遭殃
但是,Niti Aayog此次提出的规划蓝图也给集中精力生产混合动力车的老牌车企带来了顾虑。为了坚定不移地推动电动车的发展,印度将废除2015年制定的政策,推出新的统一税收制度,计划向传统混合动力车征收较高税收(与电动车相比)。新制度将于今年7月1日生效,玛鲁蒂铃木和丰田汽车也因此制度而深感不安。
此次规划蓝图主要是针对电动车而提出,虽然很有可能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但是不包括印度在售的传统型混合动力车,比如丰田凯美瑞轿车、本田讴歌轿车和玛鲁蒂铃木生产的轻度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使用的是燃料(汽油、柴油等)和电能的混合,而轻度混合动力车很少使用电能。
尽管Niti Aayog的规划蓝图尚未正式采用,但是印度政府有知情人士表示,印度新能源汽车政策很有可能是基于该蓝图制定。如果这样的话,印度将与中国采用类似的举措,大力推动清洁汽车技术的发展。但是路透社指出,想要复制中国的成功是比较困难的。
电池成本较高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成阻碍
由于电池成本较高,因此电动车的价格比较昂贵。同时也有很多车企指出,印度缺乏足够的充电站,可能会导致整个建议泡汤。根据IOPscience网络杂志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印度设立一处充电站的成本从500美元到25,000美元不等,价格主要取决于充电速度。
目前,马恒达是印度唯一生产电动车的车企,但是由于消费者兴趣较低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其销量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马恒达总经理Pawan Goenka透露,目前该公司正与政府和其它私企共同在印度建立充电站。Goenka表示,马恒达研发重心是电动汽车车队和电动出租车。
此次提出的规划蓝图建议设立电池交换站,并使用从汽油、柴油车得来的税收设立充电站。但是,该计划并未明确指出所需资金的具体金额,也没有指出政府是否会投资。
政策不明朗 多数车企搁置计划
IHS Markit南亚区经理Puneet Gupta指出,“政策变动将会影响企业未来的产品和投资规划”,多数车企需要重新考虑产品投放战略,尤其是混合动力车型。然而,目前很多车企将混合动力车型作为业务重点,将其视为向电动化汽车过度的垫脚石。
丰田近期刚在印度推出普锐斯,现代汽车计划明年推出旗下Ioniq混合动力轿车。铃木汽车与东芝和电装计划投资200亿日元(12.3亿人民币)在印度建立锂离子电池工厂,新工厂或将助力玛鲁蒂铃木生产更多的混合动力车。
但是,随着政策制定者对于电动车的明显支持,丰田、日产等车企将急需更明确的政策才能决定未来的产品规划,而现代很有可能推出新品发布。
丰田汽车曾计划为其所有印度产品提供混合动力版,但是丰田印度分部副总裁Shekar Viswanathan指出,目前公司所有的新品规划将取决与新政策。日产汽车本计划今年在印度推出一款混合动力SUV,日前也发声明表示需要等政策进一步明确后,才决定是否在印度推出电动车。据知情人士透露,现代此前意欲2019-2020年在印度推出至少三款混合动力车的计划也已暂停。对于该消息,现代并未提供任何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5/24051354135470013828C1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