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陈晓锋在第七届全球汽车产业论坛上的演讲
奇瑞做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是在2010年才真正开始,之前脑子里面没有太多概念,只知道能做轻一点就轻一点。随着前面的背景,我们才 真正开始研究这些技术。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一是汽车轻量化概述,二是车身轻量化的集成开发,第三个是车身轻量化的开发实践,及最后的总结展望。 供非主机厂的同仁进行参考。
第 一部分,汽车轻量化概述。这就是一个背景介绍,王总刚才也介绍了,我这里提两句话,第一个是社会需求,所有人的需求才叫社会需求。这是汽车轻量化的需求。 第二个,汽车做轻量化就是节能、减排,然后目标就是我们下半辈子和后代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上有蓝天,下有绿水,这就是我们汽车行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气 候变暖也是其中的一个。
从 顾客层面来说,这里的顾客更多是购买汽车和使用汽车的用户。顾客有很多需求,汽车轻量化,一个是燃油经济性,希望汽油用的越小越好,动力越稳,开起来感觉 也好,这是用户的需求。还有安全性能,重量和安全性是相关联的,这个层面来看汽车并不是越轻越好,但是间接要求了汽车重量控制的需求。还有法规规定了两件 事,汽车的进和出,进就是消耗的燃料,加油,出就是排放,这两点也是我们说的环保和能源两部分。轻量化得益于新能的开发,总承的开发就是汽车重量的控制。 除了前面说的一些事和环境的价值外,减重的对汽车本身还有一些实际的意义,比如排放、燃油、加速等都相关,这个背景不用多说,但是必须要做。汽车轻量化, 特别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必须要做。
第 二介绍车身对减重的意义,我们看一下车身的比例,我们统计了A00、A0、A0和SUV的比例,这个是30到36%之间,基本上是3%到40%之间,重量 这一块车身占的比重在整车里面是最大的。所以车身重量控制是对汽车总量控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这是奇瑞的一个V字型开发的一个过程,从项目的语言到项 目的SOP和上市,V字下面的这个部分是整车系统和零部件三个层级的分解,在预言和设计阶段有汽车的重量、实物阶段,我们进行零部件的实验,现在奇瑞要求 零部件的实验都是由零部件供应商完成。主机厂承担的系统实验,在这个基础上做整备的轻量化实验,来验证重量开发过程当中实际的结果。谈到车身的轻量化,王 总也总结了,我们理解车身轻量化的评价主要还是轻量化系数,这也是ECP的一个指标,它为什么最合理和科学,因为它既引用了重量,又考虑了尺寸,同时又考 虑了刚度,也就是这个车身的性价比,同时又增加了尺寸。具体我就不解释了。
关 于车身轻量化的目标顺序,有人会说直接确定轻量化系数,因为轻量化系数毕竟是一个间接推算的一个目标,直接目标是重量和刚度。所以我们的建议是,确定的第 一是车身重量的目睹,第二是刚度,还有扭转刚度,第三个是轻能源系数目标。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扭转刚度,因为它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安全也是一部分,安全的理 念是一个底线,刚度这一块是有弹性的。我们第一个是确定重量目标,这里面也有一些方法来确定重量的目标。
这 里面有一个有效体积的重量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单位体积的重量,这个单位体积不是简单算一下,而是参照车型,再加上结合我们的目标车型。大家知道,体积是系 数乘长宽高,这个系数是一个投影以后的简化的面积,可以算出我们的车身有效体积是多少。这也有一个目标的确立,这是我们要开发的一个新的车型,体积也算出 来了,重量出来了,然后求一个平均值,我们尽可能选择性能较接近的,这样会更合理。
比 如选一个十年前的车跟现在的车做比较,十年前的性能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材料也不一样,选择的车型月接近数会越准确。这是一个重要体积的方法。对于重量,我 们得到一个分析,这是车身的分析,有车身系统和一些相关的附件系统。 可以看到,车身分几个系统和子系统以后,下一步车身的比例占到45%左右,这也是我们高目标确认情况下的一个目标,这是我们分解目标的一个体积的参考比 例。
接 下来谈一下刚度设计,刚度跟轴距相关,不同的轴距刚度不同。我们总结了ECB展示车型的数据,从高到低的数据来排,欧洲会议上展示的轻量化数据真的有的很 吓人,宝马的一个车已经到了1了,而我们都是3到4之间。做到这个1以下的就要采取一些非极端的方法。我们要有刚度的要求,疲劳性的要求,甚至开车的水平 也影响一些减重的效率,还有安全以及其他的匹配性能的要求,以及制造和材料,还有一个就是成本和产品质量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轻量化设计方面。轻量化是一 个全学科的事情,有基础的学科、材料、工艺以及我们说的这些东西。
在 做轻量化设计时,也要讲过程和方法。对于车身我们采取截面分析,连接接头的分析,以及快速的建模的方法,快速的验证一些性能,同时还有声学腔分析过渡模态 分析以及零部件刚度与情态分析和NVH的验证。实物的分析又有一些工艺和材料的验证。在做轻量化时,安全是底线,刚度低一点一般的用户可能没有感觉,专业 的用户也感觉不出来,当然,如果你加上一个底盘系统,如果你是非常专业的人感觉操作上有一些变化,但非专业用户是感觉不出来的。这些指标设计的时候,可能 就不一定做的最高,所以安全是底线。比如实验的五星,大部分都是五星,如果别人做五星二我们做四星是不够的,所以安全是我们的底线。安全这一块也是影响我 们的重要部分,因为安全性能取决于我们的传力途径,框架零件已经材料和吸收碰撞当中的能量,安全有一点,如果我们的重量越轻,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越小, 这时候,这些结构要求相对来说也更低一点。这就是说越好的东西越好,越差东西东西越差的概念。所以我们也有一些过程和方法在里面。
结 合我们的实践来总结一下汽车轻量化途径。我们归结五点:材料方面,工艺方面,结构轻量化、框架轻量化和边界轻量化。材料方面有很多材料在使用,比如高强度 钢,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结构胶以和一些特殊的材料。工艺轻量化有BITWE、B2TR还有B3、B4、B5的一些液压成型这是我们总结的车型和实 施路径以及价位的关系,铝合金应用的车型是60多万到100多万,局部的一些小零部件不散,都是大中型零部件为主。碳纤维是50到几百万,结构和框架是几 万块钱,还有高强钢度材料的应用。轻量化是一种平衡,这是轻量化和成本之间的匹配,横轴是我们的重量,纵轴是我们的成本,我们的起点在这里,A和B是什么 差别呢,A到B就是做结构优化,做一些尽可能不浪费,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不浪费,不能把材料和重量浪费,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追求更高的轻量化的要求,这是 我们实验室一些特殊的材料以及一些特殊的设计方法。这些材料可能会产生一些成本,这时候我们成本有一些增加,重量会减轻。到C我们达到更轻的轻量化的产 品,到C这边是我不够的,还需要往前走,这样的话成本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增长,但是轻量化可以得到一个有效的控制。所以国内大部分的区间还是在AB这个区 间,主机厂特别是国内的主机厂自主开发的产品,在这个区间还有一些材料的浪费,并没有做到最优化。此时我们的任务更重。
下 面从五条路线做简单的阐述,材料轻量化情况看起来很复杂,在材料里面,钢材是之前的老大哥。现在出来很多的轻资材料,两者看起来是否认有竞争力,到了你死 我活的阶段,但是从主机厂来看,每个材料都有各自得优点,因为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既便宜又轻、工艺性又好的材料,所以现在的材料各有各的优缺点。所以,很 长时间两者都是相互的,有的地方用一些铝合金的有的是非金属材料的优点,还有一些地方必须要用钢来做。还也一些其他的复合材料。我们的理解应该是,长时间 以来肯定还会是多个材料混合式使用,这是我们材料轻量化里面目前的一个状况。材料的应用,不仅仅是主机厂自己能够用,也需要得到材料供应商的大力支持,比 如说今年年2月份的,我们有一个新开发的产品,就有地板的厚重量要一个特殊的材料,因为受到强度、工艺等影响,最后定的材料是DP590,是SE突破,导 致零件开裂。最后找到了曲钢,SE突破后说不行了,不没有了就是有的厂家价格比较高,比三四年前开发的时候,这个材料奇瑞也开发过,也想沿着配套化生产来 做,但是真正用的时候用不了,然后就把它放弃了,这时候主机厂就在呼吁,我们产品新材料的开发,不仅仅是前期,后期也要共同发展。
工 艺轻量化,比如TRB,滚装件等等。还有结构方面的及这个东西更多集中在主机厂的设计为主,前面谈到的跟零部件供应商为主。也是主机厂控制的一部分,就不 做细节介绍。这里谈到一些框架的构建,甚至一些接头优化。这其实大部分都掌握在设计公司和主机厂。这个框架我们做的一些优化,我们用快速的模拟方 法,SFE也好,快速的模拟方法也好,这是奇瑞做的某一种产品。这是奇瑞的现象,这是我们的接头的优化。这两个是解决了安全问题,这是一些工艺性的优化, 奇瑞也在做材料的轻量化,粗料的材料,还有一些高强度材料,超高强度材料。我们高强度材料和特殊材料的应用都会对整车产生影响。这是我们一个产品,通过结 构优化,通过材料的调整,我们把性能提升了一大截,重量没有办法。性能提高了,重量没有增加。
最后总结,在国内情况下,轻量化还是发展阶段,包括结构和设计能力还需要提高,还有一些轻量化的材料还是比较谨慎的,总的形式来看,提高了设计能力,同时我 们工艺能力以及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是我们同时要提升的。我们走的路线顺序是这样,这是我们国内主机厂的一些建议。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5/04/270715441544603338026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