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大众汽车集团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进口汽车,以37款车型亮相北京车展。大众集团的董事会成员以及大众中国的高层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未来几年的在华发展规划,总结起来可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投资”、“新能源”、“数字化”。
中国市场需求仍旺 加大投资很有必要
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透露,2014年第一季度,大众集团在中国共计向消费者交付了880,700辆汽车,同比增长14.5%,其中大众品牌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达到682,700辆,实现了14.1%的同比增长。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众汽车在华销量一直保持两位数增幅,即便在车市微增长的2011年和2012年,大众在华销量也分别实现了17.7%的增幅与24.5%的增幅。文德恩称今年大众在华仍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并称年度汽车交付量将首次超过350万辆,而根据大众汽车集团年初发布的数据,公司去年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市场的汽车交付量为327万辆。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文德恩称,尽管中国车市增幅近两年来有所放缓,但是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依旧存在,因此与近来其他宣布削减产能的车企不同,大众计划在华进一步扩张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大众集团的规划,至2018年,大众集团在中国产能将超过400万辆。
除了扩张产能,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于服务的要求,今年大众集团的经销商网络将进一步扩大至三四线城市。到2018年,大众在华经销商数量将从目前的近2400家增至3600多家,实现50%的扩张,预计今年将有350多家新经销商店开业。
此外,文德恩表示,中国车市对于节能环保的需求正日益凸显,大众集团的两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在2018年前将耗资182亿欧元加大在车型、动力系统、环保技术和节能工厂方面的投资。“中国不仅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也是集团2018战略的关键。今年,集团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交付汽车首次超过1000万辆。”这意味着2018战略中的销量目标有望提前四年实现。
未来2-3年加速引进混动和纯电动汽车
文德恩称,随着保时捷Panamera S E-Hybrid混合动力车型已经在华上市,大众品牌up!电动车的今年上市和Golf电动车的随后上市,大众集团即将在中国发起史上规模最大的电动车攻势。明年还将发布两款创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车型,分别是奥迪A3 e-tron和Golf GTE。2016年,将有两款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混合动力车型上市:奥迪A6和一款新的大众汽车品牌中级轿车,这两款车型由大众汽车集团与合资公司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共同研发,并将于国内生产。此外,在本届车展,宾利混合动力概念车也展示出大众混合动力车从紧凑型车到豪华车的全覆盖的能力。
“大众几乎可以为旗下所有车型开发电动版车型,这得益于我们一直坚持的模块化战略。”文德恩表示,模块化平台能够快速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所需要实现的电机化。
海兹曼称,之所以大力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城市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政府对于节能排放的标准也日趋严格,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对于城市短距离驾驶而言的确是最经济高效且兼具社会效益的途径。
数字化趋势带来新挑战
海兹曼指出,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关注汽车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人们对于交通出行的概念正发生根本性转变,其要求最精简可以概括为两点,“快”、“智能”。这对大众汽车集团而言也是新的挑战,但是眼下数字化还尚处于发展初期,其未来发展走向也存有众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今年3月份在日内瓦车展期间,大众启动了“趋向未来”发展规划,旨在为了开辟新领域,重新调整现有的思路和行动。而中国也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趋向未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公司有望和最优秀的研发人员、生产专家和战略师携手合作,共同寻求应对汽车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和挑战的解决方案。“‘趋向未来’规划当中包括了很多延续和发展2018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及时把握技术的发展趋势,大众可以提前做好技术准备。这样市场需求迫切的时候,大众可以快速切入。”文德恩这样表示。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4/04/24092346234660294618814.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