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月份市场的补充分析
上月所述的有利因素已经超额兑现,国内能够超过乘用车市场2月份同比增长率的其它行业很罕见,这是2月份短期重大利好因素聚集的结果,而不是国民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巨变,不要过高的评价。补充一个上个月没有讲到的利好因素:去年中产阶级及以上群体的失业率最低,没有失业的人收入总体是增长的,再加上石油降价和国家减税和免养路费的政策,激发了他们的购车欲望。中国虽然是中下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乘用车市场超前发展,使公路交通、城市改造、环保、能源消耗方面的压力很大,但最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对现代生活的强力追求,使乘用车这个高价易耗品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国民经济尽早复苏及加快复苏速度的先导产业,这是乘用车市场的基本面。这个基本面决定了国家促内需在乘用车上花钱不多,但是效果最明显,因此才造成了与去年年底股票最低时相比,股指仅涨了近20%,而汽车股票上涨大于100%。
对3月份市场的估计
三月份的有利因素也很多:1、三月份比去年同期多一个工作日,这就可以多销2万多辆车。2、汽车下乡政策从3月1日开始实施,微型客车和轻型卡车市场同比正增长是肯定的了。3、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所形成的销售高峰还没过去。4、一些合资企业去年对市场形势悲观,年初的订货少,影响了销售,紧急追加的CKD订货在本月将到货,可使热销产品的短缺情况得以解决。5、三月份是一季度末,一些经销商会多进一些车,以便能拿到较高的奖金。去年3月份的市场极好,且批发销量比零售量高出近7万辆,其中大部分是出口整车的数量,少部分是补充冰冻雨雪灾害造成的经销商库存严重下降,今年3月份出口大幅下降和没有库存过少的问题,因此批发量可能是负增长,国内零售量不可能大幅正增长,那么一季度乘用车市场零售数增长率在10%左右。但是整个汽车市场的销量同比可能仅是基本持平,因为商用车市场不好,要完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今年1000万辆的产销目标难度仍较大。
2005—2009年狭义乘用车月销量走势图(上图)
狭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2月国内销售综合数)(上图)
狭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2月国内外销售批发数)(上图)
广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2月国内销售综合数)(上图)
广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2月国内外销售批发数)(上图)
产品的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两次油价下调、免养路费和1.6L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促进了1.6L的中级轿车的销量。因为中级轿车能满足中等收入者的面子,也使不愿炫耀、又认为轿车使用费贵的中上等收入的群体中一些人下决心买车,而1.8L轿车市场受到的冲击最大。比中级轿车价格低一倍的微型轿车,税收优惠的金额也少一倍,使微型车的吸引力减弱,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也略增长。夹在中间的小型轿车(A0级)同比市场占有率下降最大。中高级和高级轿车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这里除国家去年9月份调高了3升以上乘用车的消费税,使3 升以下的国产中高级和高级乘用车大量替代进口大排量乘用车外,还有一个原因:很多人最近感到我国经济形势并没有过去想象的那么坏,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在逐步见效,使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的信心大增,因而出现中高级和高级轿车市场占有率同比大幅增长的局面。
因国内经济下滑还没有到底, MPV下滑是预料到的事。很多轿车的改进,宣传都是更显运动性,目前中国把乘用车外观的运动感和时髦差不多划等号了,最显运动性的应是跑车和SUV,加之去年的自然灾害SUV大显神通,今年较小排量的都市SUV领先增长是必然的结果。大型化的微型客车,1月份购置税减半就出现较高速增长态势,3月以后,汽车下乡政策使微型客车市场进一步得益,估计今年微型客车的增速会进一步加大。这样乘用车产品的市场格局将会出现比往年更大的变化,有人认为国家为实现节能减排,在政策上引导消费的力度还不足,其实从去年12月份到目前的乘用车市场新政都是应急政策,没时间把政策反复讨论到天衣无缝,希望大家能谅解,而且今后的政策还会调整,总之汽车政策近期的调整,与十七大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是越来越近了,这方面是要肯定的。
对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有关市场的几点建议
1、振兴规划特别强调了对小排量汽车、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要实施鼓励政策,多年来这三种车的定义国家政策和标准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鼓励政策实施,那么再确定这三种车的定义就比实施优惠政策之前要难的多,这是中国的一个特点。那么就应该尽快把这三种汽车详尽准确的定义确定下来,而不留有钻政策空子的空间。
2、振兴规划目标中规定,到2011年1.5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2008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37.1%,由于政策实施,今年1月是45.1%。那么这个份额大概应该定为46-48%。
3、振兴规划目标中规定,到2011年1.0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15%以上。2008年,这个指标是13%。今年1月,这个指标为16.7%。那么这个指标调整为18-20%可能更适合一些。
4、振兴规划中规定,2011年重型货车占载货车的比例达到25%以上。如果是指广义的货车,那么就包括重型半挂牵引车。这个指标2008年是23.6%。由于集装箱运输所占比重将会迅速增长,那么这个指标定到26-27%可能更合适一些。
5、规划目标规定,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如果指的是广义乘用车,2008年,该指标是40.2%。今年1月份,这个指标是46.8%。那么这个指标调整到48-50%比较合适。
6、规划目标规定,2011年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30%。2008年,这个指标是26%,2009年1月,这个指标是28.1%。根据大集团在这方面的500多亿投资将见效和鼓励小排量汽车对自主品牌轿车市场有利,这个指标调整到32%都能实现。
7、规划目标规定,2011年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比例接近10%。我们统计了4家主要内资的乘用车生产企业: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他们去年共出口20万辆以上,占其销量的25.3%。如果讲的是占全国汽车产销量的比例,在2011年这个目标无法实现。因为国际汽车市场最早在2011年出现复苏,因此2009年、2010年很可能出口都是负增长。2010年整车出口能复苏到2008年的水平,去掉合资企业的出口,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仅占2010年国内产销量的4-5%。
8、规划目标规定,201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如果新能源汽车包括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只要让出租轿车都用双燃料,那么5%很容易达到。如果指的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2008年的国内销量占乘用车的比例不到万分之二,而且美国这类车的销量也只占2%以下,定为1%,这个指标也不算低。
9、在培育汽车消费市场中规定,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小排量汽车的消费。但是在有关部门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中,没有这个工作任务,很可能这个任务不落实,让很多人感到担忧。
10、在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的规定中没有贷款利率优惠内容。其实,汽车消费信贷最低利率是基准利率的90%也算优惠,而实际平均的汽车消费贷款利率会超过基准利率,对银行经济效益影响很小。或者学俄罗斯,采用贷款利息补贴30%,最高补贴3000元的办法。这个办法花钱少又不需要当年财政全部兑现,其作用和意义重大,是可行的思路之一。或者从6000亿个人住房公积金余额中,拨出1000亿用于汽车消费信贷,财政也不需要花钱,还能使闲置资金产生效益,也能使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张。总之一定要把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支撑,才能使中国汽车工业的支柱和先导地位巩固,否则我国经济发展必然走弯路。
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 对中国汽车行业是一个机遇
当前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全世界的汽车市场都处于严重萎缩的状态,萎缩的幅度之大是绝大多数人没有预料到的。中国的汽车市场增速虽然大幅下降,但全年还没有负增长,今年也不会负增长。2000年全世界销售汽车共5837万辆,中国为216万辆(减去出口加上进口车),市场份额为3.7%。2008年全世界销售汽车缩减到小于6500万辆,中国为910万辆(减去出口加上进口车),市场份额为14%, 八年来全世界的汽车市场增量都在中国。我们与美国汽车市场的销售量差距从2006年的1000多万辆降到2007年的近800万辆, 在2008年销售差距降到400万辆,由于美国汽车市场还会继续萎缩,今年估计这个差距有可能降到100万辆左右,这就大大加快了我国汽车工业超越美国的时间。这只能说明我们得到的是相对迅速做大的机遇,但不是做强的机遇,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汽车用户来说也是机遇,因为世界上的石油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加之美元贬值,每桶石油的离岸平均成本价已经高达接近40美元,目前的低油价仅能维持1-2年,因此买汽车越早,享受的低油价时间越长,这也是当前乘用车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乘用车市场近期较强劲回升,已经表明了它能作为先导产业。日本、韩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把汽车行业作为先导产业,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实现了汽车出口量超过国内市场,创奇迹的跨越式发展。
只有汽车工业大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的消费升级,从而扩大内需,并把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快速转变为内需主导型,从而奠定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汽车消费信贷的优惠利率,可充分满足青年人现代消费观,对转变我国在长期的贫穷年代形成的旧消费观念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今后现代化的中国所必需的,其深远意义超过汽车消费信贷优惠利率本身。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3/09081950195057627940.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