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Strategy Analytics汽车电子服务总监Ian Riches
汽车电子及中国厂商发展趋势
盖世汽车网:微控制器(MCU)处理能力提高可以减少车身电子件;MCU在汽车上的应用更加广泛,同时也随着车上设备及应用产品设计日趋复杂化,有没有可能某些非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崛起,汽车微控制器发展趋势如何?
Ian Riches:汽车产业已经采用了由诸多半导体供应商提供的各类微控制器。其中也包括用于低价车车身电子的产品,既满足合适的性能要求又满足低成本要求,未来很多创新将发生在模块化供货方面。超低价车要求针对本土消费者需求在本土开发。随着很多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设立生产系统研发中心,博世、李尔、伟世通等企业相比之下走得更快,他们都已经在中国本土开发ECU。这些企业有提供这些模块方面的经营和技术实力,如德国大陆集团向吉利汽车供应经济型车身控制器(BFC)。但在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电子市场上,同时可以看到一些本土企业如航盛电子和江苏亚华也势不可挡。
BFC即为一个精密电子器件被瘦身简化后以满足超低价车价位的例子。出于成本的考虑,只有在至少80%的低成本汽车都有的功能才被作为软件模块整合入BFC系统,需求并不高的功能则整合入了独立部件的电子架构之中。对灵活性的要求也同时得到了满足,因为标准功能可经修改而整合进系统,额外的功能可通过在基础平台上连接部件进行增加。除了能提供更精密的优质产品,汽车电子供应商们还在加紧缩短同步开发时间,大陆集团引以为傲的12个月快速开发期就是为了迎合当下整车厂商不断缩短新车型研发周期的趋势。
盖世汽车网:您对于中国整车厂商和汽车电子供应商们有何建议?
Ian Riches:中国汽车企业们已经在着力开发低端车型,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把零售价降到3万元(4000美元)。
我们建议,中国汽车厂商应该从零开始尝试自行设计车型,且不限于低端车型领域。这样中国的整车厂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不仅能够实现差异化,并且可以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同时还可以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继续保持低价优势。今年北京车展已经看到了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趋势。日韩汽车企业早期也曾走过拷贝模仿之路,但他们很快就改进了其设计能力,填补了差距。现在日韩汽车都是具有自我个性。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宁愿驾驶一辆不起眼的车型,也不愿意开一辆被称认为是"copycat"的模仿车。
许多国外供应商开始从合资模式向独资转化,并只专注于某一技术或应用领域,这样更高效。而中国本土供应商最好能够进行整合,而非提供种类繁多但质量却不合格的产品。更规范更简单的控股结构将吸引更多投资,与整车客户就新技术开发进行合作,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并分析协同效应,从组织结构下手节约成本以增强整体的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有很多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征诸如政企不分、经营低效等成为投资新技术和吸引人才的桎梏。拿英国汽车产业来讲,上世纪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将国有企业推向商业化经营,并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研发。(当然,作为英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原来那些人们熟知的英伦品牌都被外国资本收购,我们现在一个也没剩下,笑。)
专家介绍——Ian Riches,英国人,现任Strategy Analytics汽车电子服务总监,针对超60余类汽车电子系统的全球市场需求发行年度预期报告。他在该部门工作逾十年,对全球汽车电子、半导体和传感器产业有着深厚的理解。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08/27083400340.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