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正历经一场“冰与火”的淬炼。市场前景广阔无垠,行业竞争却日趋白热化。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无数韧性极强的汽车供应链企业,成为市场稳步向前最可靠的支撑者。
我国汽车产销在今年8月已达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是逐步提升并创下历史新高。此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3.0》明确提出,到204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达80%以上。
如今,在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中,智能化变革已然成为驱动产业进化的核心力量。中国汽车新供应链强势破局,正以技术创新为矛,开启一轮高质量的进阶之路。
为此,2025第七届金辑奖围绕“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这一主题,重点聚焦ADAS/AD、智能座舱、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动力总成及充换电、热管理、智能底盘、车身及内外饰、车规级芯片、新材料、智能制造这些细分板块,重磅评选出100家标杆企业。这100家标杆企业不仅是支撑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未来的中坚力量,更展现了中国供应链从“配套者”到“技术共创者”的价值跃迁。
智能化“竞速赛”,科技平权成主旋律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驱动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2025年更是被称为“全民智驾元年”。曾经被视为高端车型专属的自动泊车、AR-HUD、线控制动、空气悬架等配置,正加速向主流市场普及。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2025年上半年,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突破56%,新能源乘用车领域达到67%;智能座舱渗透率升至75%,新能源汽车搭载率接近90%,并且中国乘用车智能化配置逐步向中低价位市场渗透。
这一趋势在本届金辑奖评选中得到清晰印证。
在获奖的100家企业中,有65家深耕于智能化核心技术领域,覆盖智能座舱、智能底盘、芯片、软件与人工智能等关键环节。其中,智能座舱获奖企业26家,ADAS/AD与智能底盘获奖企业19家,车规级芯片、软件及人工智能获奖企业20家。
值得注意的是,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这一关键节点,市场的竞争逻辑已然生变。行业正告别过去单一的“续航焦虑”,迎来一场关于智能配置与极致成本控制的“集群冲锋”,综合实力成为新的“试金石”。可以说,在市场背后,一场围绕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价值重塑”正徐徐展开。
比如,智能座舱作为最能体现汽车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地方,无疑成为行业竞争的热点,2025年也被认为是智能座舱的爆发年。今年以来,车企已经将智能辅助驾驶下放到10万元及以下车型,智能辅助驾驶体验逐渐趋于“平权”。智能座舱作为最容易让用户体感的地方,成为车企间竞争的新变量。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智能座舱技术走进了更多的平价车型,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乐趣。据中国质量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在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中,智能座舱性能设计仅次于智能辅助驾驶,排名第二。
此外,2025年,辅助驾驶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智能更是被称为智能汽车核心技术“新三大件”,站在了聚光灯下。作为智能汽车的“大脑”,车规级芯片的性能与成本,正在决定车企的市场话语权,也重塑着整个产业的竞争格局。国产芯片的崛起尤为显著,目前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产品在加速国产替代,各价格带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当“舒适性与操控性”的极致驾乘体验成为主机厂推出智能汽车的一大“卖点”,新一代智能悬架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诸多企业将智能底盘赛道作为战略布局。本土企业更是通过性价比、快速迭代与技术创新,逐步撕开外资垄断的市场缺口。如精工汽车、保隆科技、孔辉科技等自主企业正强势崛起,拿下市场份额。
此外,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正迅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以强大的驱动力推动汽车产品加速智能化。当AI驱动正在成为未来车企的底层竞争力,汽车产品、企业及产业正被AI重新定义。
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TASRI)院长赵福全更是强调,要正确认识、系统面对、加速布局AI对汽车产业的重塑。他表示,AI的本质是基于算法与数据驱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行为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综合性系统。汽车产业积极拥抱AI,首先是思维方式、认知理念的改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迭代与价格下探,AI驱动下的智能化进程,或许将更高效地走向极致性价比。
中国市场,见证供应链创新崛起
在产业变革浪潮中,供应链企业若未能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赛道上找准技术锚点,终将沦为“被洗牌者”。因此,对产业链玩家而言,不仅要有长远的战略洞察产业终局,更需要“立足当下”的务实布局。
在2025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榜上,有一个明显的信号还在延续:中国市场,正在驱动并见证供应链企业创新崛起!
从数据来看,本届金辑奖百强榜单中,本土企业超过了半数以上。这一数字清晰表明,在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的核心圈层中,本土力量已占据主导地位,构成了支撑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中流砥柱。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1-8月,中国汽车智能部件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本土化、集中化与高速迭代的特征愈发显著。在语音交互、座舱域控制器、HUD、AR-HUD及屏幕集成等核心领域,国产供应商凭借技术适配性、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及生态整合优势,已构建起主导性竞争地位。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还显示,2025年1-8月,中国乘用车市场在ADAS多领域延续“自主崛起、头部集中、竞争深化” 的发展态势,在空气悬架、高精地图与定位、激光雷达以及ADAS等多个关键细分赛道中,国产供应商市场占比不断稳步提升。
整体来看,这不仅凸显出本土企业在技术攻坚与成本管控上的突出实力,更助力高端智能配置加速向规模化应用迈进。可以看到,“中外竞逐、自主强势” 的格局正在逐渐稳固。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庞大规模和快速创新的速度,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市场能够快速获取大量的用户反馈和数据,从而加速产品的优化与升级。从早期“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适配,到如今“在中国为全球”的研发与制造输出,外资供应链企业正在书写全新的故事。
因此,在2025金辑奖获奖名单,既看到了充满锐气的初创公司,凭借其颠覆性技术崭露头角;也能见证本土巨头与全球顶尖企业同台竞技,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可以说,一个多元化、高质量的中国新供应链崛起,共同构成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坚实底座。
在26家智能座舱获奖企业中,除了博世、麦格纳、安通林等外资零部件企业,也有德赛西威、东软、均胜、航盛电子、天马微电子、花瓣云科技等本土企业。在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及人工智能领域,黑芝麻智能、地平线、杰发科技、纳芯微、得一微等国内自主企业均在获奖名单之列。
此外,有多家企业是典型的“跨界玩家”,比如江波龙电子、科大讯飞、兆易创新等企业,它们原本并非传统汽车供应链成员,而是来自ICT、消费电子、互联网等其他行业,如今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此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3.0》,首次提出汽车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级体系以及实施方法论。在参照并符合国家智能制造的整体架构与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汽车产业的特殊性,对汽车智能制造的总体水平以及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精准的分级、分析和落地指引。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也在近期公开发文强调,十五五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关注点,除了自动驾驶领域,还包括工艺与材料领域、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研究领域、智能底盘领域等。
而在2025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榜上,已经有19家企业入选了车身及内外饰&新材料&智能制造这一类别。
这也就意味着,金辑奖的前瞻眼光,早已穿透当下,清晰地定义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并为“中国智造”在汽车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清晰的标杆。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全球汽车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呈现出“中国引领、新兴市场崛起、欧美转型”的发展格局,预计2030年全球电动车新车渗透率将超过60%。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也开始快速普及,L2级别及以上技术功能有望在2030年标配普及率接近60%。
每一轮汽车产业的浪潮涌动,背后都是一场产业链协同攻坚的淬炼。从中国市场走向海外市场,众多供应链企业成功开辟了新路径并实现规模化崛起。如今,中国汽车新供应链凭借强劲韧性,正推动汽车产业变革浪潮迈入新阶段。
往届百强回顾:
智能化“战局”正酣,中国企业创新谋未来 | 2024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榜
2023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本土品牌占六成,中国力量正全面崛起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11/5I70436391C1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